APP下载

“干部,要跟老百姓捆在一起干!”
——记绥棱县靠山乡靠山村驻村工作队原队长兼第一书记陈华

2021-04-22姜明广

奋斗 2021年6期
关键词:陈华靠山工作队

■ 本刊全媒体记者 王 衢 姜明广

2019 年12 月底,陈华正式退休。但朝夕相处4年的老乡们,悄悄向组织递交了一份请愿书,名字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大家不舍得他走。

这个陈华,就是绥棱县靠山乡靠山村驻村工作队原队长兼第一书记。

一颗金子般的心,换来的是金子般的情。陈华答应乡亲们:“不走了。新的工作队刚组成,要扶上马送一程。村里还有好些事没干完,心里实在放不下。”

靠山村舍不得陈华,陈华也舍不得靠山村!

“带领大家脱贫致富,这事我愿意干!”

靠山村不是陈华扶贫的起点。从2006年走上扶贫这条路,他就开始了不间断的接力跑。连续15 年,他接过7 个市县8 个贫困村的扶贫“接力棒”,每一程都跑出了好成绩,每个村都有了大变样。有人笑言他是“扶贫专业户”,陈华说,我扶贫还真干上瘾了。

这份瘾,缘起于饶河县西林子乡兰桥村。2006 年,黑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接到新农村建设任务,还是科级干部的陈华自愿报名。他回忆说:“当时也没想太多,咱的职责就是为老百姓干事嘛,我最看不得老百姓过苦日子。”

刚到兰桥村,村里人都认为这个省里来的干部也就是来体验体验生活罢了,对他不冷不热的。面对质疑,行动是最好的回应。当时的兰桥村,生活垃圾随处丢弃,黑臭水体露天流淌,很多村民连自家环境都搞不好,更不关心公共卫生。陈华决定从整治环境卫生入手,改变兰桥。

几天后,“卫生员”陈华上岗了。他扛着一把扫帚,每天早上五六点就开始扫街道、捡垃圾。改变陋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起初他前脚刚扫完,后脚就有人随地扔下垃圾,他就再捡再扫。一来二去,村民们服了气:“这省里干部不玩虚的,还真干事!”

靠着“一把扫帚”,陈华扫除了人们的质疑,也扫掉了村里的陋习。先是党员跟着干,后来群众也跟着干,再后来大家都比着干,生怕卫生搞不好丢了脸。环境大改善,带动了兰桥村大变样,曾经的脏乱差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样板村。

“扶贫,不光是要钱、要项目,有钱干有钱的事,没钱干没钱的事,找事干才有价值。”这是陈华的经验,也是他的心里话。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陈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看看陈华这个“扶贫专业户”的业绩:打造宁安市瀑布村旅游名品村,促抓东宁市东绥村劳务增收,发展尚志市大房村特色养殖,组织宾县江南村妇女歌舞队演出,拓宽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烟屯村产业发展,推动绥棱县双河村美丽乡村建设……15 年来,陈华带领扶贫工作队协调到各项扶贫资金共计4000 余万元,被帮扶的贫困村在生产规模、农民收入、村容村貌等方面都发生了可喜变化。

“干部,要跟老百姓捆在一起干!”

2016 年9 月,57 岁的陈华作为中省直机关117 名优秀干部,被选派担任绥棱县靠山乡靠山村第一书记,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很多人不理解,都快退休了,还操这份心干啥?但熟悉他的人清楚,老陈的干劲,足着呢。

村部简陋,村容破败,村集体负债60 多万元,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民对脱贫不抱什么希望……最初摆在陈华面前的,是一个“破大家”式的靠山村。

“扶贫哪有容易的?组织信任我,我就没有条件好讲。”多年的扶贫经历,骨子里不服输的性格,让陈华坚信,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

啃硬骨头,就要身先士卒作表率。看到村通乡公路有一段是下坡,雪天路滑,常有车滑到沟里,陈华提议党员干部一起清冰雪,但无人响应。他就自掏腰包买了清雪工具,一个人干。天黑了,打开车灯照明继续干。“陈书记不是做样子,咱不能干瞅着。”党员们首先被带动起来,一块儿清冰雪。以此为契机,陈华组织成立了“党员模范义务先锋队”,此后义务修桥铺路、栽花种树、清扫卫生,事事都有党员冲在前。党员凝聚起来了,作用发挥出来了,村民重新燃起了对党组织的信任。

啃硬骨头,就要敢闯敢拼蹚新路。陈华深知,脱贫致富,不发展产业不行。他引导党员带头建立花卉扶贫产业园,发展花卉种植项目,还带着村民养大鹅、种黏玉米、培育黑毛猪。他积极为村里的农产品跑销路,促成了“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定点帮扶扶贫产业农副产品采购签约仪式”,将花卉、油豆角、大鹅、黑猪肉等农产品销往哈尔滨市的多家机关事业单位。他与村“两委”研究利用国家扶贫资金,购置钩机、大马力拖拉机等农机具,组建机耕队;召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组建村劳务施工队,既供本村使用,又到外面“打工”,村集体一年能有20万元收入。“产业兴旺了,脱贫才有底气。”陈华如是说。

啃硬骨头,就要唤起百姓同心干。在靠山村村部,驻村工作队办公室里有一张铺着电热板的小床,这张床陈华睡了5年。一年365天,他有将近300 天都住在村里。他常说:“驻村干部不住在村里,叫什么驻村干部?还怎么扶贫?”2018年秋天,村里订单种植的大萝卜丰收了。为了确保及时送货到位,陈华带着5个村民,连夜将3万斤大萝卜分袋装车,挨个送到指定地点,送完最后一单时天都亮了。陈华说,干的时候没觉得什么,过后一算还真吓了一跳,那天我们平均每个人竟然搬了5000斤的大萝卜。“陈书记到这儿是来帮咱们的,有他打头,我们都愿意跟着干!”村民们对陈华,那是打心眼儿里信服。

十五载矢志扶贫,陈华依然在路上

“我是扶贫干部,代表的不是自己,是党!”

“政府老陈”“陈科长”“陈处长”“陈主席”“陈书记”“老陈头”,村民对陈华的称谓五花八门。人们叫他啥,他都乐呵呵地答应。虽然在2018年底,陈华已经被提拔为副巡视员,成为一名“厅级村官”,但在他看来,老百姓跟自己不隔心,能真正把他当成自己人,就是对他最大的褒奖。

在靠山村,有一个幸福大院。那是2016年,为解决贫困户、无房户、危房户的住房问题,陈华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团队规划设计,建起的一处有暖气、有淋浴、有公厕的集中居住区。

70 多岁的贫困户杨海无儿无女,又没有劳动能力,过去一直居无定所。现在他被村里安排搬进了幸福大院,过上了安稳的晚年生活。像杨海一样,搬到幸福大院的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还有20 多户。说起幸福大院的幸福生活,大家纷纷感慨:“想不到,过去做梦都想不到。”

对村民的事,陈华桩桩件件挂在心上。贫困户田德红的丈夫因病去世,一儿一女辍学在家。他得知情况后,把男孩送去学开钩机,给女孩联系了省林业卫校读书,让一家人生活有了奔头。贫困户彭德军的儿子患脑瘫,他拿出2000 元送到家中,嘱咐今后有事尽管言语;五保户李凤仙的房子坏了,他掏钱帮助维修,还为其申请办理了低保……

时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靠山村的巨大变化:2018 年,靠山村彻底摘掉“穷帽子”,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 万元以上,村集体资产达到581 万元,一跃成为全县先进村。

如今的老陈俨然成了靠山村人。2020年冬天,他做了胆摘除手术没多久,就匆匆赶回靠山村。他心里合计,粮食卖了,得好好算算账,给农民们分红。今年疫情得到控制后,他又第一时间赶回村里。到了备春耕的时候了,置办种子化肥,检修农机具,这些事可耽误不得。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陈华还将继续与靠山村的村民一道迈上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面色黝黑的陈华,依然穿着一身迷彩服忙碌在田间地头,看上去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要不是翻看他的履历,你不会想到这个像泥土一样朴实的老陈,获得过“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大大小小的荣誉。与陈华聊天,三句话离不开扶贫,只要谈起在村里的工作以及村里的人和事,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陈华说:“这儿的村民把我当靠山。但其实,党才是我们最大的靠山。靠党领导的脱贫攻坚战役,才为像靠山村这样的贫困村摘掉了穷帽子;靠党制定的好政策、引导的好产业,才让受穷的乡亲们看到了脱贫的奔头。有党做靠山,接下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条路,我们一定会越走越稳、越走越宽。”

靠山村的“靠山”是啥,陈华给出了最好的解答。

猜你喜欢

陈华靠山工作队
陈华莎、杨艳作品
陈华
不“吃山”,才是“靠山”
靠山
轻盐集团: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靠山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
桥陈村来了一支扶贫工作队
你们找个靠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