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思考
2021-04-22霍建军焦利娟
■ 黄 禹 霍建军 焦利娟
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重点做好的工作之一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并对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等内容进行详细论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黑龙江省“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任务,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在粮食产能、机械化作业、绿色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且具有很大潜力。围绕目标任务,黑龙江省应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农业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向农业强省迈进。
围绕粮食稳定生产发力,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前提,也是保护耕地、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然要求。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担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要实现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应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可以完善农田配套设施,实现农田“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林成网”,提升耕地质量,增强抗灾能力,有利于大机械作业,提高耕地产出能力,满足区域内主要农作物高产稳产的生长需求,还可以为推广科学施肥、节水技术创造条件,增强耕地蓄水保墒能力,促进土壤养分平衡,从而降低水资源消耗量和化肥施用量,实现耕地资源健康可持续利用。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建成国家绿色粮仓、绿色菜园和绿色厨房,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及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发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农业要实现现代化,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创新打造新引擎,加速农业发展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现代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科技力量与资源共享推动着时代发展进步,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呈现快速融合态势,催生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广泛应用,农业生产数字化、智能化与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有效衔接,提升了现代农业生产效率,加速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以省内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专家为主导,壮大农业科技力量,优化科技资源布局,立足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特点,找准农业科技创新方向、拓展科技创新领域,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合作创新水平及科技转化速度。围绕当地优势资源,加强科技示范园区及高标准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利用现代科技推动农业向多元化发展。
北大荒农垦集团机械化收割作业 (资料图)
围绕发展县域经济发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进乡村振兴、带动县域经济发展重要举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作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利用经济区位、资源禀赋等有利条件,把农业绿色发展贯穿园区建设全过程。依托优势主导产业、齐全的配套设施、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管理方式,优化土地、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等农业生产要素在县域内重新配置,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展为核心,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根据各自品牌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确定种植面积、养殖规模、品种类型,建成一批质量高、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产业园,提高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创新,增强产业园建设发展内生动力,带动区域内农民持续增收。通过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拓宽县域经济发展新渠道,成为黑龙江省引领县域经济发展先导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围绕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发力,加快推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是现代农业生产的最基本单位。只有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才能走出一条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通过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鼓励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小农户扩大土地规模,培育规模适度、生产集约、效益明显的农户家庭农场,提升小农户参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能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经营规模大、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支持小农户以土地、劳动和产品为纽带,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合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分配机制,积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使小农户成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围绕现代农业所需人才发力,加快推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业化、城镇化吸纳了大量农村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农村现存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为适应新时代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也为破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瓶颈问题,应加速推进农业劳动者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构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备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思想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注重从传统农民、返乡农民、退伍军人、农业高校毕业生中培育一批热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依托各地农业技术学校及农业技术培训中心,通过示范和实际操作,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展开培训。增强职业农民适应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能力,成为新时代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及生力军,更是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助力。
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力,加快推进绿色农业建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是保护农业资源、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环境永续利用为导向,通过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等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把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修复结合起来,改善和提升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加大秸秆肥料化利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行动,促进农业生产向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发展。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为保障,加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和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增加绿色、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产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我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围绕城乡融合发力,加快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城乡融合发展、以城带乡、城乡互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乡村建设行动是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也是今年两会推出的重点工作,更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通过农村住房改造、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厕所改造等工程提升村容村貌;通过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黑龙江省启动实施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工程、持续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加强清洁能源利用、实施村庄清洁行动、示范推进龙江民居等乡村建设行动,可以通过优化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吸引城市社会资本以及各类经营主体以投资、技术、管理等多种方式进入农村,推动城市现代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形成以工补农、工农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围绕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发力,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质量和竞争力是“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重点,农业转型升级主要是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体系。生产体系转型就是要发展绿色生产方式;产业体系转型突出强调产业功能多元化和产业融合发展;经营体系转型着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体系转型兼顾专业经营和市场化运作。在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由增产向提质增效转变,以“两头两尾”为抓手,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强水稻、大豆等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推进现代畜牧产业发展,以“两牛一猪一禽”为重点,推进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提高农业供给整体质量和效益。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突出产业化推动,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网共享信息平台。围绕寒地黑土、绿色有机、非转基因等金字招牌,提升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提高品牌产品的产业集中度及市场竞争力,打造新型现代农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