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兴趣为前提,优化美术课堂

2021-04-22杨兴权

科学咨询 2021年5期
关键词:美术教材教师

杨兴权

(重庆市奉节县辽宁小学 重庆 404600)

小学是学习的启蒙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智力结构的发展水平虽然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年龄和心理双重因素的正常制约,往往会起伏不定,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产生畏惧情绪,这种在学习中缺乏稳定性的表现,是此年龄阶段的孩子共有的心理特征。如何引导孩子克服这种求知过程中的浮躁,使他们相对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应该说,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重要媒介,能够在这中间起着桥梁和调节作用。但长期以来,美术教学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教学中,学生被动地跟在后面去模仿,但学生从中到底感受到什么?领悟到什么?一切似乎很难找到答案[1]。

小学美术教育更多地突出全体性和扩大参与性,使更多的学生受艺术的熏陶,为陶冶情操奠定基础。而真正能够吸引他们入门,真正能够体现全体参与的有效途径,就是使用兴趣这一联系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沟通智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的中介媒质。只有使用兴趣这一手段,才能真正吸引他们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在活动过程中的质变,否则,纵然有再好的目的和动机,再严谨的组织和结构,都是无法实现教学目标。为此,美术新课标提出了对美术教学的指导原则,即“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的十字标准。从这十字的顺序中不难看出,通过观察,得以兴趣才会投身于实践操作中去体验一番。小学生尤其是低中年级的学生好奇心重,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随意性较大,对此,教师可结合美术新课标、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尝试[2]。

一、利用教材现成素材,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与高年级的学生对兴趣的追求与爱好在表现上不会完全相同,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性,低年级学生偏重于涂鸦和想象,高年级学生则偏重于设计与制作。挖掘利用教材的现成资源和素材,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有的放矢的方法之一。如我在上一年级上册《蚂蚁搬家》一课时,以师生对唱的形式演唱《我有一双万能的手》引导学生做一个让父母、老师都喜爱的好孩子,随后采用了猜谜语、看动画和做游戏等方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猜谜语导入课题,我是这样引入的: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打一动物。话音刚落,孩子们纷纷伸出小手,抢着要说出谜底,此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通过搬椅子的体验,学生自己作出了这样的回答:“人多力量大”“团结友爱有力量”“只要我们互帮互助,什么事都做得好”。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淡化了双基知识,着眼于情感的陶冶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对昆虫的喜爱和探究兴趣,犹如诉说一个寓意深刻而又生动有趣的童话。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蚂蚁的外部特征,做搬家游戏,合作绘画创造表现,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树立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另外,我用粉笔在黑板上示范时,边组织语言边画:一只蚂蚁搬苹果,两只蚂蚁搬木瓜,三只蚂蚁搬香蕉。这样的顺口溜很快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也给孩子们丰富了画面内容,并理解了大小、多少和疏密等关系。实践证明,教师利用教材现成素材挖掘兴趣点,并通过精心设计编排,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还能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情操[3]。

《蚂蚁搬家》课堂活动照片

教师简笔画示范

二、挖掘潜在情景细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现有教材的某些篇目本身不直接体现兴趣的形式和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对这些内容作重新的组织安排,挖掘教材潜在的兴趣素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二年级有这么一课,如果单从画面内容看,无非是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本课的教学要求明确的也是对以前学过的日常生活用品作一个回顾,这些日常生活用品,学生也许早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反复画过不下几十遍,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创作的联想,使他们对这些非常熟悉、曾经反复练习的日常生活用品,再次产生创作激情。于是我用一个故事引导他们:森林王国里的熊猫父子要开一家百货商店,定于后天开张,但由于交通运输不畅,有些货物来不及运到,怎么办呢?用这样的创设情景吸引学生,一方面提出问题,同时把助人为乐的思想品质融入其中。全班一下子沸腾起来,孩子的激情随情景跌宕起伏——紧张时刻献爱心,助人为乐嘛!于是我因势利导:把你们各自最熟悉的生活用品捐献出来,赶紧运往熊猫商场,迎接开张之喜。全班群情高涨,小小画笔在纸上飞快地描绘着,剪刀剪出一个个实物图形,同心协力,一会儿货物就运到了百货商场(实际是张贴展示在黑板上,这上面有老师布置的商场货架图)。配以这样的情景创设,把原来复习的内容故事化,把原来简单的物品情节化,学生在快乐、放松的心情下完成了本来枯燥的作业。这说明有些教材内容也许从表面上体会不到它的兴趣点,需要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熟悉和反复领会,挖掘其中的兴趣潜能,把原本平面的东西立体化,把原本静止的东西活动化,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4]。

三、合理调节重组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美术教材的内容编排上,确实有相当部分属于重于技能技巧的。而这部分知识又多属于实用性的美术范畴,是平常生活中或者学习环境中经常能见到用到的,如美术字的书写、报头设计、花边连续纹样的描绘等。尤其书写美术字是学生最感到厌倦,最不容易接受的。为了挖掘其中的潜在兴趣因素,不妨利用多种外部环境条件促成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学习的兴趣。如结合书本包装,拿出自己的各科课本,在包书纸上作封面设计,用美术字作“语文”“数学”“英语”等名称字体书写。

四、形式材料多样新颖,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教学活动,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必须改变传统的工具材料,使之多样化、新颖化和随意化。如一年级的《奇妙的撕纸》用手撕画;三年级的《花手帕》染纸或用牙刷“喷色”;四年级的《神宫幻境》在玻璃上印画;五年级的《趣味版画》用海绵拍画;六年级《唱大戏》对称彩画。这些不同表现形式的工具利用,都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这就为知识的传授奠定了基础,他们完全被“新颖”的工具材料所吸引,进而驱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当然,形式的多样化,自然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按照心理学家分析,在群体的环境里,学生较长时间沉缅于个体行为会产生困乏、厌倦,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其他学科有效的教学形式。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学生比较适合群体活动,可以搞一些游戏类、表演类的形式,高年级学生因心理因素相对成熟,可参与一些个体行为的表现活动,给自己一个表现和发挥的机会,如竞赛类、设计类等。如《追风快车》一课,以往的教学形式,是由学生独自设计草图,然后涂上颜色,学生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可能有的学生冥思苦想半天仍然是白纸一张,作画兴趣锐减。后来,我改变了授课方式,以长卷形式将全班学生作业集中设计在一张巨大的条形纸上,直接铺在教室的地板上作画。学生的设计情绪高涨,他们互相观摩学习,画得好画得快的同学还可以帮助画得慢的同学,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添加取舍,很快,一张川流不息的追风快车组合画跃然纸上,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的力量真是令人叹为观止[5]。

学生染纸作品:花手帕

总之,在整个美术教学中,兴趣始终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这个非智力因素的重要媒介,能够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之间起着桥梁和调节作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真正吸引他们参与教学活动,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学习技能,从而实现在活动过程中质的转变,这是小学美术教育的目标,也是整个美术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

猜你喜欢

美术教材教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最美教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师如何说课
美术篇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