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腾冲市银杏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04-22蒋国东
蒋国东 李 娅
(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4)
作为乡村振兴过程中重要的产业,乡村旅游业对推动环保绿色产业发展,实现当地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农村环境改善以及农民综合素质提高有重要作用。2017年,全国乡村脱贫人口1289万,其中,乡村旅游助力脱贫人数占17.5%[1],是农村脱贫的重要方式,其扶贫效果显著。因此,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开展了诸多研究,主要表现在精准扶贫路径[2][3]、扶贫效应及其影响因素[4]、面临困境[5]、实践依据和驱动机制[6]、主要模式[7]、评价指标体系构建[8]、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互动关系[9]等。同时,蒋祺等人[10]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杭州市白沙村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建议。基于前人研究,本文通过文献、政府部门等途径收集相关数据,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明确腾冲市银杏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找出银杏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和贫困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及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一、腾冲市银杏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银杏村位于固东镇东南面,面积35.42km2,包括4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1137户、4053人,全村拥有银杏树4万多棵,其中超过1000棵古银杏树的树龄在100年以上,被称为“中国银杏第一村”。
(一)银杏村乡村旅游成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力
在当地政府推动下,银杏村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更加多元化。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9上半年我国乡村旅游总收入达8600亿元,占全国旅游收入的30.9%。2019年1-10月,腾冲市共接待游客1571.06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82.93亿元。乡村旅游已经成为银杏村经济的重要产业形态,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优势。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联产业也获得发展机遇,就业岗位增多,农民收入增加。在江东社区乡村旅游产业的带动下,当地政府对银杏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给予财政补贴,对民居风貌进行整体规划,刺激村民创业积极性;随着银杏树树龄的增长,收益也不断增加(表1)。乡村旅游成为吸纳乡村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成为发展地区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来源。
表1 银杏前10年的收益估算
(二)银杏村乡村旅游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
十年前的银杏村交通闭塞,道路崎岖,经济落后,全村贫困人口2520人,占总人口的70%。2015年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推行,银杏村在原有基础上,通过旅游设施建设、古树名木保护、生态环境整治等措施,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脱贫的重要方式之一。乡村旅游在提高农民收入、脱贫致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将乡村旅游作为重要的扶贫方向和手段,从财政、金融、人才等各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大力支持乡村旅游发展。2017年,全国乡村脱贫人口1289万,乡村旅游助力脱贫人数达到17.5%。全国各省市也积极推进乡村旅游扶贫。2010年的银杏村贫困人口比例达到70%,经过发展乡村旅游,2018年贫困人口减少到29人,729户贫困户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仅为0.7%(表2),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全村接待游客4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050万元,乡村旅游产业收入对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巨大,占收入的65%。乡村旅游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产业,成为农民增收、农业转型、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式和重要力量,乡村旅游扶贫成果明显。
表2 腾冲银杏村2010年与2018年贫困情况对比表
二、腾冲市银杏村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资金来源单一,市场支持力度不足
乡村旅游是扶贫的手段,重点是扶贫。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推进,扶贫难度越来越大。虽然银杏村的生态环境没有遭受到破坏,但由于离城区较远,交通不便,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发。银杏村旅游项目开发前期投入大,周期长,需要政府财政资金支持,而政府扶持资金僧多粥少,无法满足银杏村旅游开发的需要。
(二)旅游模式单一
贫困地区普遍自然生态环境较好,符合城镇居民休闲观光的内在需求,致使大部分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大致相同,缺乏创新性,产品与服务同质性严重,没有比较优势。现阶段的银杏村在乡村旅游服务中仅解决了游客的基本食宿问题,不能满足游客对乡村风土人情及文化内涵更直观理解的需求,特色手工艺品只当作商品在销售,没有深入了解手工艺品背后的历史和故事,不能给予游客心灵上的冲击,给游客的印象不深,使得银杏村乡村旅游趋于简单化。
(三)人才不足,缺少专业从业人员
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其次,也需要依托劳动力而发展。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离不开当地劳动力的支持,由于乡村旅游管理者及经营者多为当地村民,缺乏基础管理经验和能力,劳动力素质低,造成旅游场所品质低、服务水平低。
三、建议
(一)加大政策综合扶持,拓展资金来源
目前,政府对乡村旅游扶贫的政策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人才等方面,以政策性扶持为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旅游项目开发资金缺乏的难题。因此,政府政策应该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多方资本向贫困地区投入,解决资金难题。成立银杏村开发管理公司,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随着我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完善,可以采用“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合作形式,在基层党组织的牵头下,通过土地流转、土地经营权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和后期项目经营。通过政府保障吸引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参与本地区旅游扶贫项目开发,政府兜底解除贫困人口后顾之忧,解决当地人口参与度不高和获益较少等问题。
(二)整合不同资源,优化旅游产业链结构
乡村旅游产业通过关联产业的共同发展,实现价值增值。旅游扶贫在借助当地优势资源的同时,要解决上下游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对接问题,其次要开发不同特色类型的旅游产品,即形成比较优势,又要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打造区域旅游名片。银杏村建立以银杏村为核心,辐射周边村寨,整合资源,打造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形成多元化、特色化旅游景区,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产业融合,活跃地方经济,从根本上形成银杏村经济吸引力,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为乡村旅游扶贫提供保障。其次,针对不同游客群体,增加体验性活动项目,把乡村文化内涵附加在体验性活动上,让游客对银杏村理解更为深刻,打造多范围、多特色、多层面的旅游基地。
(三)构建人才引进与培训体系
解决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劳动力和人才缺乏问题应该“就地取才”与人才引进相结合。面对当前银杏村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应着重改变培育培养模式,完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制度建设引入高级人才,鼓励大学生,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乡村旅游行业,人才引进为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积累人力资本,创新旅游产品,提升项目管理运营效率与水平。通过多样化的培育培养模式,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面对起点低、基础差、接受能力弱的乡村居民群体,改变培育培养模式,尝试通过墙体文化、手抄报文化、乡村广播文化等渠道和方式进行全方位培育。同时,在集中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聘请当地专家或同行进行实践性指导,达到最佳培养效果。让银杏村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