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部编版教材在二轮复习中的运用

2021-04-22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1期
关键词:历史教材教师

安徽

2020 年秋季学期,安徽等省区高中历史学科全面启用部编版教材,这就造成了同学段内两个版本教科书并行的教学现状。在一次学科组教研活动中,有高三教师抛出了“用部编版教材组织本届二轮复习”的教学主张,这引发了全组教师的深入思考与热烈讨论。那么,2021 届高三复习备考究竟要不要引进部编版教材的相关内容?如何合理引进?怎样科学运用呢?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为例,从以“新”兑“旧”、借“新”构“旧”和引“新”入“旧”三个操作性层面谈谈部编版教材的导学、助教和促评功能,以期对广大同行有所裨益。

一、以“新”兑“旧”脱窠臼

所谓以“新”兑“旧”,就是从部编版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和编写体例——编年史范式出发,合理引进部编版教材的相关内容以组织高三复习教学。这种“新酒兑老酒”式的复习教学模式定能带领高三师生从容摆脱传统复习教学繁复、无趣和低效的窠臼,主要依据有三:

第一,部编版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写,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为准绳,这些编写原则与基于《课程标准》的素养立意下的新高考高度契合,成为教师提升高三复习教学效益的“放矢”之“的”,理应备受关注。

第二,在部编版教材实施地区,广大一线教师的最大困惑是如何有效化解课时少与教材容量大之间的矛盾,但反向观之,部编版教材的超大容量能为高三复习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这里正好有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用于“学”“教”“评”的优质素材。

第三,部编版教材的评价性辅助系统内容丰富,“思考点”“学思之窗”“问题探究”“学习拓展”等均设置了适切的问题,且人教社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并未给定传统式的“参考答案”,只是提供了“解题关键”“思路引领”“答案提示”等开放式、过程性解答路径,这为教师们有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科学地解决问题提供了范例。

例如,在复习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直接引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 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学习拓展”栏目的内容:

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6 年,由中、苏、美、英等11 个国家代表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审判日本首要战犯。1946 年5 月,法庭开始对战犯提起诉讼,经过历时两年半的审理,判决25 名战犯有罪。东条英机、广田弘毅、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武藤章、木村兵太郎共7 人被判处绞刑,其中,松井石根是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之一。木户幸一、小矶国昭等16 人被判处无期徒刑。尽管在审判过程中,有不少重要战犯漏网或者被包庇,但是,确认侵略战争为国际法上的犯罪,策划、准备、发动、进行侵略战争者被列为甲级战犯,是对国际法战犯概念的重大发展。

问题:结合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史实,思考东京审判的意义和不足。

旧教材未涉及“东京审判”的相关内容,仅凭这则材料学生无法作答,引入该题意在拓展学生视野。教师要教会学生检索相关文献的方法,提供以“东京审判”为检索词的核心文献(见下表)供学生参考阅读,以提炼观点,思考并实践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

表 “东京审判”研究核心文献汇总表(部分)

总之,基于部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以‘新’换‘旧’”式复习教学,能以新的指导思想、新的学习素材和新的演练模式,更好地开创新旧并存时期的二轮复习教学的新天地。

二、借“新”构“旧”立体系

前文言及“用部编版教材组织二轮复习”的主张是切实可行的,其中,“组织”一词为“借‘新’构‘旧’”提供了方向。具体而言,依据有二:

第一,部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采用通史的叙事框架,展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这与常规的二轮复习框架设置不谋而合,且能有效规避强行整合、建构专题等传统做法的诸多弊端,如将人教版旧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与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整合为“世界古代史”等。

第二,部编版教材中的“纲要”一词明确了中外通史的要义,为教师有机整合旧教材必修模块、构建二轮复习课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提供了精良的“脚手架”。部编版教材的目录提纲挈领,具有高度的统摄性;课文标题精准轻巧,能聚焦单元主题并凸显主干知识,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子标题层层递进,能凝聚子目内容并贯通上下文叙事,是“串珠之线”,教师可以借用此框架建立体系。

例如,从宏观层面上讲,在复习中国古代史“辽宋夏金元”部分时,教师可以直接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标题《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统领之,下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四目,再依据旧教材文本叙述,选取相关内容组织学习,这样既有机整合了旧教材相关内容,构建了更利于学生从阶段特征和历史趋势上有效把握该部分内容的历史学科知识新体系,深度切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又有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中观层面上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厘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并有机弥合旧教材必修模块之间的罅隙提供了契机;从微观层面上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 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第2 子目“西汉的强盛”则为有机整合西汉中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边疆治理等内容提供了方向,借此可以活化历史人物,以“汉武帝”为中心组织西汉历史的学习,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又有机联系了旧教材模块间的相关叙事,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总之,用“新”目录及标题系统搭建复习框架,构建基于部编版教材的学科知识体系,是教师在新旧教材并存时期突破复习疑惑的理性选择。

三、引“新”入“旧”模评价

所谓引“新”入“旧”,指引用部编版教材内容和评价模式模拟命题,以推进学业评价的有序进行。部编版教材内容丰富,尤其是辅助栏目,有“单元引言”“课文导言”“学习聚焦”“思考点”“史料阅读”“历史纵横”“学思之窗”“问题探究”“学习拓展”及课文注释、教学插图、附录等12 类之多,这些图文并茂的经典教学资源正是教师命制模拟试题的首选素材。其中,“思考点”“问题探究”“学习拓展”为教师科学命制试题提供了模板。

例如,在复习先秦史时,关于“夏王朝的建立”问题,笔者依托旧教材文本叙述,引入部编版教材第1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辅助栏目“学思之窗”的材料,仿照近几年全国卷第42 题,设计了一个开放型试题:

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启的继位,古书有不同的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禹自取之。”

你支持哪一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鉴于旧教材“禹年老时沿用禅让的惯例,选举继承人。但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与部编版教材“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的不同文本叙述,笔者结合部编版教材“学思之窗”设计该题,通过对不同史学观点的辨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素养。不管学生支持哪一种说法,只要能从史源学的视角分析《史记》与《战国策》的不同史料价值,并合理引进其他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即可。因为从部编版教材的正文叙述及辅助栏目的适切设置可以得知,关于启继位的细节问题,学术界暂时并未形成定论,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再如,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 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时,为有效化解部编版教材“课时少与内容多”之间的矛盾,笔者从深度追问课文标题出发,精选四幅历史地图《西周分封示意图》《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形势图》《秦朝疆域图》,使学生从“长时段”视角明确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明晰由“变”而“治”的历史趋势。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有句名言:“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可见,地图对于历史学习至关重要。笔者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其中任意一处差异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学生认真阅读后能答出“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出现城墙”“晋国一分为三”“秦国都城从雍州迁往咸阳”“黄河流域少数民族数量变少”等,结合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可从经济、政治、思想、教育和阶级等方面分析“变”的原因。该教学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以适应高考材料解析题的作答要求,即遵循“观察+思考+表达”的基本思路。“观察”主要指既要看到显性信息,又要看出隐性信息;“思考”主要指既要学会从深度上想到试题的隐含寓意,又要能从广度上想出解答的基本思路;“表达”主要指既要从准度上写全答案要点,还要能从精度上写出水准,最好还能写出新意。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学生普遍认为该题难度不高,但难以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这从侧面暴露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2021 届高考二轮复习教学必须适切引进部编版教材内容以补益旧教材之不足,教师既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以“新”兑“旧”的调试过程中推陈出新,发掘部编版教材的“导学”功能,从而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又要精于指导学生在借“新”构“旧”的学科知识体系化过程中搭建框架,发挥部编版教材的“助教”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还要勤于在引“新”入“旧”的模拟测试中涵育素养,凸显部编版教材的“促评”价值,从而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便使其从容应对新高考。

猜你喜欢

历史教材教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最美教师
教材精读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