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意识的作用”

2021-04-22福建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1年1期
关键词:客观存在村落主观

福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的反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切原理都是建立在它之上的。意识的作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重要原理,也是高考,特别是高考主观题常常考查的重要观点。但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不管是新课教学、还是复习教学,教师往往都没有讲全讲透,学生在具体运用上,也无法想透答全。因此,本文结合近几年高考全国卷、2020 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以下简称山东卷)和2020 年新高考Ⅱ卷(供海南省使用)(以下简称海南卷)“意识的作用”的主观题考查,谈谈笔者对“意识的作用”的教学思考。

续表

一、基于问题情境,辨析答案建构中知识内容,提升答题针对性

根据以上辨析,虽然在“意识的作用”的教学中,教师能基于“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的课标要求并开展教育教学。但是,从考试的结果看:首先,宏观上,学生对“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意识”“意识的产生和本质”“意识的作用”等具体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全面,部分学生无法厘清有关概念,更不能建立起相关概念、知识间的联系及其体系。其次,中观上,学生对意识与物质、主观与客观、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知识只停留在死记硬背上,不能与情境信息建立正确联系。微观上,学生对意识能动性本身的层次联系不清晰。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经典高考试题或创设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意识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概念的转换、迁移、联系。并学会在问题情境的引领下,结合情境材料信息基于原理、观点展开合理分析,学会按“理论+分析”演绎。

二、整合知识内容,建构知识体系,理清知识脉络

1.厘清概念,阐释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过程体现了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方面,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人脑是产生意识的客观物质基础,作为意识反映对象的客观存在是意识的内容。离开客观存在,意识就不能产生。因此,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另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并非客观世界本身,也不是客观世界直接进入意识,而是经过主观能动加工的关于客观世界的形象、本质和关系等,即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反映到人脑中,必然要经过加工改造,以主观形式而存在,因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体而言,从意识的主观形式看,意识既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也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即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从意识的主观差异上看,由于社会地位、认识能力、知识水平、实际经验和生理素质的差异,面对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人会产生不同的反映。从意识的主观特征看,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可能是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也可能是客观现实歪曲的、虚幻的反映。总之,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2.建构体系,明晰意识的作用: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类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因此,较之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而言,意识的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即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说,人们反映客观世界不仅具有确定的目的,还会具有明确的行动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刻板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从时间跨度看,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从对认识对象的反映程度看,人的意识不仅能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三,人的意识具有选择性。人的意识对象主要是依据社会实践需要自觉选择的。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人能够运用各种感官把握对象发出的各种信息,通过各种感觉、知觉形成对认识对象的映象,而且表现在人能借助“人造感官”等进行感觉、知觉,形成意识。而且,随着人们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升,正确的意识在不断增加。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有意识能思维,可以根据客观实际形成“超前反映”,在观念中生成尚未出现的事物,通过实践使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制造出新的东西。即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从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看,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从意识与人自身的关系看,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实践是意识的形成和意识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生成和活动空间,物质与意识的矛盾运动又推动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化和扩展。一方面,实践是意识形成的重要环节和途径(如上图所示)。意识的形成既离不开人脑,也离不开被反映的客观存在。即人脑是生成意识的物质器官,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是意识的反映对象。但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就不能产生。而离开人脑和实践,意识就不会产生。另一方面,实践也是意识发挥作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物质)的中间环节和必经途径。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通过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创造出新的物质具体形态,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不能把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理解为它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4)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前提之上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和物质的表现。物质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和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而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指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对世界的看法、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还是辩证的。所以,从科学世界观的要求来讲,既要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要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就是坚持了辩证法。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既唯物又辩证地说明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就是做到了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从而才能真正成为科学的世界观。

当然,从地位上来讲,也应该看到,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在地位上是不同的。“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是第一性、第一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受前者的制约,是第二性、第二位的。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又是不可分割、更不能颠倒的两个方面。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度的。无论“意识的能动作用”多大,都要受到“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制约,即是受到客观世界、历史条件制约的。

总之,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统一的。我们不能人为地把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割裂开来,割裂这种统一,会陷入“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和“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缺乏实践的观点,忽视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三、以问题为引领,建构情境与知识的正确联系,准确全面地回答问题

(2019·全国Ⅰ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 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

(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对此加以说明。(10 分)

第一步,审设问:分解设问层次,力求逻辑周延。

首先,将设问转换成“原因类”。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说明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为什么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

其次,分解设问层次。“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有三个动词,可分解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保护、传承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

第二层次:正确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

再次,厘清概念的对应关系。“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属于意识范畴,“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属于物质范畴。

第二步,提取、解读材料信息,力求全面准确。

试题情境间接呈现了我们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存在的不良问题,这一方面需要考生找准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从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两个层面寻找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首先,通过阅读,“勾画”出符合设问要求的关键词句:

历史文化价值:传统村落承载着……农耕文化,寄托……情感记忆和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存在问题:传统村落衰落、消失。具体表现为:人口流失;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毁损严重;传统工艺艺术失传;开发无视个性化特征,盲目拆旧、拆真造成破坏等。

其次,辨析材料信息逻辑联系与原因分析。造成传统村落衰落、消失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从哲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角度分析,特别是从意识的能动作用看有:一是第一段信息明确指出,传统村落有其重要历史文化价值,而第二段信息却指出,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各种现象。显然从主观认识(思想)方面,没有认识到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二是第二段信息中,明确指出,在开发过程中盲目拆建破坏,这显然是人们在对传统村落这一客观现象的改造(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也印证了意识能动作用的两个层次“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再次,形成答案建构的初步设想。

因此,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对当前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的意义便可从这两个层次入手进行分析。

①针对“主观认识(思想)方面,没有认识到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那就“通过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②针对“客观实践(行为)方面,在开发过程中盲目拆建破坏”,那就“克服错误意识,改掉破坏性开发,做到保护、传承与利用有机统一”。

第三步,按“理论+分析”演绎、阐释答案。

①原理: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②从“问题逻辑”到“理论逻辑”演绎分析:

第一层次:(论证“保护和传承”):增强文化自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认识世界),更加自觉地加以保护和传承(正确改造世界);

第二层次:(论证“利用”):克服错误观念,避免破坏性开发(正确认识世界),把保护、传承与利用有机统一起来。(正确改造世界)

这里要进一步阐释的是:答案的材料分析中,除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个层次外,还隐含着方法论中的“树立正确意识”和“克服错误意识”的答案思路。

所谓“树立正确意识”:增强文化自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自觉地加以保护和传承。

所谓“克服错误意识”:克服错误观念,避免破坏性开发,把保护、传承与利用有机统一起来。

猜你喜欢

客观存在村落主观
界限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后印象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音乐作品中的客观存在与主观表现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自然法是客观存在还是价值追求
对立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