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牛贵在写精神

2021-04-22介子平

老年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牧牛李可染牧童

□ 介子平

苏轼《东坡志林》记录有“戴嵩画牛”的故事:“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牛有精神,其一生奉献,默默无闻。唐代柳宗元《牛赋》赞曰:“牛之为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毛革疏厚,牟然而鸣,黄钟满,抵触隆曦,日耕百亩,往来修直,植乃禾黍。自种自敛,服箱以走,输入官仓,已不适口。富穷饱饥,功用不有。陷泥蹶块,常在草野。人不惭愧,利满天下。”明人刘宗周《人谱》曾言:“六畜之中,有功于世而无害于人者,惟牛与犬。”李可染为近代画牛巨擘,曾在其所作《五牛图》中题曰:“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农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肉,无不有用,形容无华,气宇轩宏,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倦写之。”

《五牛图》李可染 水墨纸本 68.2cm×137.8cm 李可染艺术馆藏

《犟牛图》李可染

华夏以农立国数千年,牛之勋业,功不可没,故牛为六畜之首。其有力而顺,有竖瞳而无横瞳,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南宋抗金英雄李纲咏牛曰:“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其爱牛怜牛、知牛师牛、吟牛赋牛、写牛画牛,“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回首有知音,牛格似人品。齐白石曾画《牧牛图》,上题:“祖母闻铃心始欢,也曾总角牧牛还。儿孙照样耕春雨,老对犁锄汗满颜。”使其“汗满颜”者,牛之辛勤,老之不辍,又使多少人惭怍。齐白石85岁那年的某日,风雨大作,心情不佳,并未作画。而第二天一早,他接连画了四张条幅,直至午饭时仍不肯休息。待画毕最后一张,题曰:“昨日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充之,不教一日闲过也。”

李可染笔下的健硕之牛,无论嬉水舐犊,伏地依偎,还是筋骨毕露、疲惫力田;无论耸肩抵尾、横去斜奔,还是不骄不躁、沉默坦然,皆笔墨苍健酣畅,浑朴遒劲。牛背牛尾单墨色,牛角牛蹄着赭褐,湿笔肌理、干涩勾勒、矫健苍劲,寥寥数笔便神情毕现,呼之欲出。其所画之牛,有恣肆雄横、筋骨雄强、铃目炯炯姿态者,有劳作终日、疲惫不堪、羸瘦憔悴、憨态蹒跚模样者,有温驯善良、任劳任怨、不问收获、只顾耕田容貌者,有但予草水、知足乐天、沉默自若、能忍自安面目者。而《牧童归牛图》,则最为人所称道。其牛角大如虹,腹大如海,牧童短笛横吹,惬意自得,此乃“草绳穿鼻系柴扉,残喘无人问是非。春雨一犁鞭不动,夕阳空送牧儿归”之情景,又“北原草青牛正肥,牧儿唱歌牛载归。儿家在原牛在坂,歌声渐低人更远”之意境,如此乡村情境,寄托了画家多少梦中美好。犟牛亦有情,低头思故乡。

清初散文家陈鼎的《义牛传》,讲了一则关于牛的故事:江苏宜兴桐官山一吴姓农家养了一头牯牛。一日,吴家13岁儿子牧牛时,忽一虎自林中窜出,意欲食人。牛即旋身转向虎,吴子则伏于牛背不敢动。一番争斗后,虎毙。牛岂止有仁,亦有义。辛勤劳作,事农而安,只讲奉献,不求所取,吃草挤奶,毫无怨艾,终生不倦,时亦强犟,于人有功,于物无害。此岂止是牛德,人亦然,民族精神,不亦此内涵。

故,画者,心画也。画牛,贵在写其精神。

猜你喜欢

牧牛李可染牧童
河山有君
——李可染画院院展
等不及的收徒
等不及的收徒
牧童学画
书童垅上行
全真道圆明老人所述修性《十马图》试论
牧牛图:禅宗“渐悟”的教科书
牧童与老牛
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
大足石刻《牧牛图》艺术的美与宗教义理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