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成振兴”走出富民强村路

2021-04-22毛丹丹郭文献摄影赵启瑞

党的生活(江苏) 2021年3期
关键词:领办村居淮安

■本刊记者/毛丹丹 郭文献 特约记者/姚 剑 摄影/赵启瑞

淮安市淮安区以深化农村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实施“党建引领集成振兴”改革,整合各类扶农资金,扶持村集体领办土地合作社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探寻乡村振兴的淮安路径

2020 年,淮安市淮安区车桥镇丰年村的村民们迎来了“丰收年”,326户社员领取到土地专业合作社的二次分红,村集体收入超过100万元。

“这是‘党建引领集成振兴’带来的红利,丰年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现在家家户户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丰年村党总支书记卢攀峰和记者分享着喜悦之情。

何为“集成振兴”?近三年来,淮安区积极推行村集体领办土地合作社经济发展模式,先后在30 个经济薄弱村探索实施“党建引领集成振兴”改革。“党建引领是核心,‘集成振兴’是方法,就是在每个行政村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产业扶贫、社区股份合作’为内容,集中扶持资金打造集体经营、惠及农民的产业亮点工程。”淮安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夏开封介绍。

淮安区是农业大区,涉农村居多,发展底子薄,不少村居存在着村级发展资源少、土地产出效益低、涉农资金投入散等问题。2018 年底,全区还有15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低于18万元,要想在2020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时间紧、任务重。

“以往的涉农项目常按职能部门、条线系统进行布局实施,导致项目布局散、规模小、效益低,建成后的项目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示范引领效应有限,惠农支农资金使用绩效不明显。”淮安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建办主任郭春生说。而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对各类涉农资金巡察审计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严,使得基层在承接项目上有所顾虑,在资金规范使用和项目运作管理上倍感压力。

当时,中央提出了“大专项+任务清单”的管理方式,鼓励注重各类资源要素整合、统筹资金使用等。淮安区抢抓机遇、竞争立项,申请了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央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多个改革试点项目,研究探讨改革方向和路径,最终确定了“党建引领,村社一体,合股联营,融合共建”的改革思路,明确由村集体领办合作社,联结群众、盘活土地、发展经济。

“撒胡椒面”不如“打组合拳”

在苏嘴镇沙吉村,一种重约750 克的小西瓜,一个可卖15—20 元,每亩大棚可卖2 万元。“作为‘党建引领集成振兴’第一批试点的沙吉村,借助200万元省财政产业扶持资金,流转了250亩土地发展大棚瓜菜,当年村集体收入65 万元,顺利脱贫摘帽。”沙吉村党总支书记于洪军说。

2017 年下半年,淮安区从294 个行政村中遴选出沙吉村、泾河村、丰年村等6 个重点贫困村开展“党建引领集成振兴”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累计整合各类扶贫资金达3000 万元,按照统一部署,组建村集体领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同时,在区级层面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建立区、镇、村三级工作联动机制,区委书记直接联系改革任务,试点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主动谋划部署,试点村党组织抓好具体实施,合力推进集成改革。

2018 年,6 个试点村共流转土地5110 亩,村集体经济增收210万元,入股农户通过“保底+二次分红”收入470万元,带动低收入农户262户。

在总结前一年经验的基础上,2019 年,淮安区启动了“党建引领集成振兴”改革创新扩面、提质、增效工程,增加了9 个试点村居,投入资金2300万元。

钦工镇宋集村的脱贫之路是从果园里走出来的。2019 年,村里依靠省财政扶持资金200万元,成立金玉合作社,种起了经济效益高的碧根果。

“要想争取到这样集成式的扶贫资金,区里开出的条件是至少流转800 亩土地。”宋集村党总支书记谷洲说,“我们两个月内达到了这一门槛,被列为试点村后,资金很快到位。种下了碧根果树,又利用果园套种和养殖,突破了60万元的经营性收入目标,建档立卡户通过在果园打工,全部脱贫。”

淮安区鼓励村组干部个人、龙头企业、能人大户以资金形式入股合作社,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形成集体控股主导、农民和其他经营主体共建共享的组织架构。试点村居将农田分片包干,实行定量包产责任制,村干部可作为田间全程管理人员获取每季每亩不高于50元的管理费用,根据责任田块的综合产量还可获得绩效奖励,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成振兴不仅是自身脱贫,还是带动附近村居的全面振兴。2020 年6 月,山阳街道南湾村整合了附近15 个村居的省级扶贫资金,共计900 万元,开启了粮食加工厂项目,每村每年至少可得3.6万元收益。

“15个村的村书记常常到我这一起出点子、想办法,不光讨论村集体如何发展,更讨论如何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引领力和凝聚力,以党建联盟引领集成振兴。”南湾村党总支书记刘正亮说道。

南湾村还利用区财政下拨的105 万元扶持资金,购买了收割机、插秧机、植保机、无人小飞机、犁镟一体机等24 台(套)大中型农业机械,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满足本村作业的同时,对外提供社会化服务,把更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撒胡椒面’不如‘打组合拳’,将各类资金整合,集中定点投放,形成合力,才能彻底改变以往涉农资金投入分散、效益低下的问题。”郭春生告诉记者。

2020 年,淮安区实施“党建引领集成振兴”倍增提升工程,又新增了15 个试点村居,实现涉农镇街改革全覆盖。试点村居共成立27 个土地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入股土地2.57 万亩,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效应逐步显现,越来越多的村自发进行土地股份制改革。

同时,在项目选择上,淮安区坚持各村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不搞“一刀切”;在政策激励上,每半年组织开展以“党建红旗、发展红旗、服务红旗、文明红旗、和谐红旗”为主要内容的“百面红旗”创建评比活动,每获得一面红旗,可获得一定的红旗绩效。经过三年改革,各个试点村摸索出不同的致富路子,培植出独有的品牌农产品,蛇峰村的“塘河桥”大米、卢滩村的“卢家滩”芡实等畅销全国。

乡村振兴蓝图变现实

淮安区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抓住了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牛鼻子”,提升了基层组织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党建引领集成振兴”农村集成改革将基层党建放在重要的引领和保障位置,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条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项目上,加快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三变”进程,走出了一条“党组织+”的发展路径和运作模式。

“我们将继续扩大土地流转,建设村级稻米加工厂,实现从田头到成品的全程机械化。”从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的贫困村到脱贫出列,博里镇王安村整合扶持资金,发展稻虾综合种养,走出了绿色生态发展的康庄大道,党总支书记吴井峰信心满满。

“党建引领集成振兴”推动了土地经营由“零散”向“规模”转变,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大胆尝试应用,走出了农业增效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呈现出沙吉村300亩稻瓜轮作、南湾村680 亩杂交水稻、宋集村300 亩薄壳山核桃、卢滩村和泾河村各300 多亩的芡实种植等产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大大提升了土地单位产出效益,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党建引领集成振兴’改革为乡村振兴,尤其是仅有土地资源的村居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打造出了党建示范点、脱贫攻坚示范点、农村改革示范点等模板,促进了更多村居解放思想,盘活利用各类资产资源,挖掘增收潜力。今年,我们还将围绕乡村振兴,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攻坚克难,努力打造具有淮安区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工程’。”夏开封表示。

猜你喜欢

领办村居淮安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土地适度规模的有效形式——股份合作——村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见成效
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古绛镇乔野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做好粮食种植“大文章”
村居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围绕”在百姓四周——黄陵“代办领办”拓展为民服务
村居
监察权向基层村居延伸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