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期的“备考”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1-04-22

观察与思考 2021年3期
关键词:备考西柏坡

郭 强

提 要: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期为“进京赶考”作了较充分准备。他对新中国宏伟蓝图的描绘,既与基于农业文明的传统历史划清了界限,又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文明,也有别于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成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道路的探索之源;锻铸出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两个善于”为支撑的西柏坡精神,既传承着一种为国家独立富强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又体现着积极探索、勇于创造的改革创新精神,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升华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精神;坚持土地改革与统一战线相结合,广泛地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力量;抓住“加强纪律性”这一中心环节,健全报告制度,维护中央权威;健全党委制,加强集体领导;确立“六条规定”,牢记“两个务必”,以锻造实现中国现代化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往北平(今北京)。面对建设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①《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修订本)》(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470 页。。这个考题就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后,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个支配了中国几千年始兴终亡的历史“周期率”?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正处于中国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夜,面临着由农村到城市、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由夺取政权向执掌政权、建设国家的历史性转变。“考出好成绩”的信心正是来自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西柏坡时期为“进京赶考”作的较充分准备。今天,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赶考”路上,重温这段“备考”历史,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一、谋划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创造性地探索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道路

毛泽东在“进京赶考”时坚定地表示决不当李自成,且希望考个好成绩。这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根本有别于农民起义者。传统的农民起义,目的在于建立新王朝而不是确立新制度,其农业文明和专制制度的总体架构和前朝并没有根本的变革。新建立的朝代只是旧王朝的再生产和复制,而不是旧王朝的转型和新制度的创立。这让每一个王朝从开始建立就注定了它终究无法走出“胜利—骄傲—腐败—灭亡”的历史周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追求的则不再是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按照现代化的标准改造中国基于农业文明的专制国家、宗法社会和小农经济,带领中国走出古代朝代更替的历史循环、走上现代文明的复兴之路。当然,这条路绝不是旧式官僚阶层追求的“中体西用”的死路,也不是资产阶级鼓吹的所谓“全盘西化”的邪路,而是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新路。正如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所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37、1426-1427、1430 页。

首先,明确城市、工业、商品经济这一中国现代社会的“铁三角”。世界文明开始走向现代,是源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现代社会的基本架构在欧洲的确立和巩固,则归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但我国直到解放战争时期,聚集在大城市的现代工业还只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也就是说,还有百分之九十的经济和生产方式比较落后。西柏坡时期,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重心由解放农村转向解放城市,党中央就开始研究和部署城市管理、工业建设和商业发展的问题了。正如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所讲的,“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37、1426-1427、1430 页。,而“所谓以城市为重心,基本意思就是依靠工人阶级,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包括轻工业、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并组织贸易;城市中的一切其他工作,如市政建设、民众运动、财政金融、文化教育、党的建设都应服从于工业的发展”③《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文献选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第342 页,。因此,全会提出要“使我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和“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和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战略目标。这表明,现代城市是与现代工业紧密相连的,而工业化是现代与古代区别的最根本的标志,也是中国走向现代的根本物质基础。毛泽东指出:“中国已经有大约百分之十左右的现代性的工业经济,这是进步的,这是和古代不同的”,同时“中国还有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落后的,这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④《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37、1426-1427、1430 页。此外,从历史的逻辑看,城市和工业化都是源于商品经济的繁荣,毛泽东用一个很中国化的词语将其概括为“做生意”。商品经济规定了现代社会自由平等的交往准则,因为商品所有者只有在自由和平等的交换关系中才能完成商品的让渡,把生意真正做好。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要求全党,“要学会做生意”,而且还要和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在内的外国人做生意。

其次,明确人民民主这一中国现代国家的“生命线”。早在延安时,毛泽东就针对黄炎培先生所提出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表示找到了破解之道,那就是实现民主,并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①《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修订本)》(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611 页。西柏坡时期,党中央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和如何建设新中国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1948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并强调“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并不是仅限于工农,而是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这表明作为“民主”与“专政”的对立统一,“人民民主专政”的主体是“人民”,主要方面在“民主”,因此,毛泽东提出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军队叫人民解放军,以示和蒋介石政权的不同”②《毛泽东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135-136 页。。会后不久,中共中央便在合并原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基础上建立了华北人民政府,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摸索、积累了经验,也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又分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指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革命知识分子,是这个专政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必须团结和争取的力量。为了将人民民主的思想转化成现实,毛泽东构想了以选举民主为主要标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以协商民主为主要标志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从而丰富了现代民主的制度形式,这些论述和思想为新中国的政权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将国名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人民”和“共和”二组词语,彰显出这个新生政权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于人民且属于人民,从而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

再次,明确社会主义这一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方向标”。人类世界走向现代,发端于西欧和北美,源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民主化的兴起,因此,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纷纷向西方国家寻找现代之路的真理。然而,“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学的迷梦。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69、1437 页。,这表明,现代化的资本主义模式根本不适用中国。因此,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毛泽东明确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④《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69、1437 页。这样,“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便成为了中国现代发展之路的总纲领和总方向。它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经济上,没收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中国的现代性工业最大的和最主要的也集中于此,因而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也成为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同时发展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引导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方向发展;在政治上,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将政权拱手让给资产阶级,不走议会制道路,不搞三权鼎立,而是要搞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民主集中制;在对外关系上,提出了“一边倒”“另起锅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原则,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不承认国民党与美、英、法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而要和苏联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这样,党中央就为新中国设计出一条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现代发展之路,从而能够超越、克服和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灾难”“波折”和“破坏性影响”。

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期对新中国宏伟蓝图的描绘,既与基于农业文明的传统历史划清了界限,又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文明,也有别于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条来之不易的道路,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凝结着无数先贤的心血,是我们创造出举世瞩目发展成就、平稳实现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的根本原因,更是我们满怀信心坚定走下去的动力源泉。它向世人表明,现代化虽源于西方,但绝不等同于“西方化”,西方资本主义也不是所有民族国家走向现代的唯一发展模式。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既要正视工业文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发展不够充分的现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胆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民主化、社会化等等现代建设的文明成果;又要坚持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分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既要看清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有着自己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又要以发展的观点对待社会主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民族复兴的史册上,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荣光与梦想。

二、锻铸西柏坡精神,丰富和升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精神

从毛泽东在西柏坡为新中国谋划的发展蓝图来看,新中国既要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又要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正是基于这种“身兼二任”的历史使命,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38、1438 页。“路程更长”,是因为中国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基础上,完成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双重历史任务,需要比西方国家走更长的路。“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是因为在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社会化程度非常低下的历史条件下,完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要做的工作还非常多;同时要经受住封建主义残余势力和资本主义腐朽势力的双重腐蚀,因而遇到的困难也非常大。因此,他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强调“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38、1438 页。这样,党在西柏坡领导革命、谋划未来的过程中,还锻铸出了一种以“两个务必”和“两个善于”为两大焦点的西柏坡精神。这一精神既传承着一种为国家独立富强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又体现着积极探索、勇于创造的改革创新精神,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首先,“两个务必”诠释了爱国主义的现代内涵。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民族文化的灵魂,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心理特征、价值取向。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使中华民族精神达到新境界、新高度。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领导土地改革、指挥三大战役,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这是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通过改良、变法、起义、革命,渴望独立,求得解放历程中最终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从梦想变成现实。特别是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更是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旨归,以人民利益、国家安全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表明了我们党担当历史重任的强烈责任感,蕴涵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永葆其青春和活力。

其次,“两个善于”孕育着改革创新的现代精神。西柏坡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一系列全新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善抓机遇,适时改革创新是关键,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新的历史使命。在国民党军队仍占有明显优势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能否敢于不失时机地发起战略决战,将革命进行到底?能否善于把革命的胜利转化为持久的政治胜利?能否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从革命战争转向和平建设?能否为实现历史性转变而制定出完整的建国方略和政策策略?果断指挥“三大战役”,召开“七届二中全会”,颁布《土地法大纲》,筹备建国大业,哪一个不是前无古人的改革创新举措?西柏坡精神是一种力量、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也是一种自我约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已化为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两个“善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建立新中国的道路问题进行最初的探索中,极其鲜明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按照中国的国情搞建设的创新精神。这些敢于、勇于、善于开拓创新的西柏坡精神,对于今天我们党搞好党的自身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顺利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历史的宏观视角来看,西柏坡精神不仅是党和毛泽东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伟大思想升华,也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初胚胎和“基因”。

从历史上看,每一个王朝的“亡”的种子不是在它衰败的时期种下的,而是在它鼎盛的时期就已经埋下。因为随着王朝“盛世”到来,它在建立时所推行的各种“新政”所能带来的“红利”已经释放完毕,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开始壮大,同时,他们为了维护这种既得利益也开始扼杀改革和创新,于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骄奢淫逸、贪污腐化逐渐成风。而“两个务必”和“两个善于”,就是我们党进京“赶考”的两件法宝。如今,我们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这样优异的“赶考”成绩,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和雄厚的执政资源,但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看,党面临的“赶考”还远未结束。我国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艰巨挑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其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前所未有,“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执政党面前。这更需要我们弘扬“两个务必”和“两个善于”的精神,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锐意改革,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妥善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全局和局部、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等的关系,不断扫清实现“中国梦”征途上的各种障碍。

三、坚持土地改革与统一战线相结合,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力量

毛泽东在谈到“进京赶考”时说,进京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金榜题名,一个是名落孙山。金榜题名说明赶考及格,执政得到全国人民拥护;名落孙山说明赶考没有成功,群众不喜欢我们,没有让我们及格。这就是说,“进京赶考”,广大人民群众是考官。在中国,农民占群众的绝大多数,是中国革命的主体力量,而农民的根本问题,则是土地问题。在总结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领导广大农民完成了伟大的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从而彻底打碎了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其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就是,中国共产党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在西柏坡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经过近两个月的讨论研究,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为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改变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阶级结构,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农民的阶级、身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消灭了剥削阶级,地主不再是剥削阶级,贫农不再是被剥削阶级,他们共同成为了靠劳动获得成果的主人。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民几千年来的“土地梦”,也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的革命热情,激发了农民的革命勇气。翻了身的农民,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积极参军、参战,使解放战争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仅三大战役期间,全国支前民工达到880多万,比人民解放军投入部队的总数要超出4倍以上。当时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流行着这样一段支前民谣:“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①参见西柏坡展览馆解说词。

全国土地会议开幕之后,毛泽东曾强调“土地改革要和统一战线相结合”,强调土地改革“应该采取平分土地的方针”,“但按情况不同可以有某些伸缩,如对杜斌丞、侯外庐,但对共产党员不应该有例外”,“地主不要多分,但不能不分”,“中农的土地应该不动”。②《毛泽东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268-270 页。他要求,对于一切受歧视的知识分子、中小资产阶级人士和开明绅士都要坚定不移的团结。在土地改革中被错误斗争的要赔礼道歉,退还应该退还的财物。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推进的同时,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争取民主的第二条战线,积极团结和组织各民主党派人士粉碎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彻底打破他们对“中间道路”的幻想,巩固和壮大反蒋统一战线。如:1947年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口号的一系列群众运动,1948年“反饥饿、反迫害”运动。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为动员全国各阶层人民实现建立新中国的光荣使命,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其中第五条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③《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第283-284 页。这一号召,让处于“中间立场”的民主人士看到了“民主建国”梦想实现的希望,他们热烈响应和赞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并决定北上解放区,参加筹备召开新政协。这样,一个规模巨大、推动新中国诞生的新政协运动在全国兴起。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团结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437 页。;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的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由此,中国共产党人集合起全中国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的人民,广泛地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为推翻蒋家王朝、建立崭新的人民共和国、推进中国的现代化的复兴进程而不懈奋斗。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达到“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境界,根本上就在于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谋求人民的独立和解放。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更应该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看作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更公平更广泛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改革措施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张,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才能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正能量,才能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并交出优异的答卷。

四、强调“加强纪律性”,锻造凝聚民族复兴力量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各族人民在历史的选择中把争取民族独立和复兴、自身解放和幸福的领导权交给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具有钢铁般的组织纪律性。然而,自大革命失败后开展土地革命起,党和军队长期处于游击战争中,各农村革命根据地被四周的白色政权分割为许多独立分散的单位,因此各地方党和军事的领导机关保持着较大的自主权。这使得各地方的党组织和军队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渡过了长期的严重的困难局面,让一个个根据地由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使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日渐实现。但由于这些根据地互不统属,又大都远离党中央,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分散主义倾向,产生某些无纪律状态和无政府状态,导致地方主义和个人主义,损害了革命事业。同时,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城市将被攻克、解放,各相互独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逐渐连成一片,中国的革命重心也将由农村转向城市,中国共产党也逐渐由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如何保证党中央政令的畅通,是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如果党中央的政策和指示得不到很好贯彻执行,不仅影响了党中央的权威,而且严重制约着革命的发展。于是,移驻西柏坡之前,1948年5月,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召开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把会议的议题归纳为“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②《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修订本)》(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344 页。。这三句话也就成了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战略方针和主要任务。其中,“军队向前进”和“生产长一寸”,是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两大任务的通俗表达,而“加强纪律性”则是党中央和毛泽东根据解放战争新形势增加的工作任务。西柏坡时期,毛泽东把“加强纪律性”视为由局部胜利过渡到全国胜利的“一个中心环节”①《毛泽东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125、127 页。,从制度上规范工作程序,从纪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为中共中央在进京前形成党内高度集中统一的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党如何“制度”执政探索出一系列行为规范和政策执行体系,为党的作风建设奠定了基础。1948年12月,毛泽东在西柏坡为复刊的《中国青年》题词时又在“加强纪律性”之后加上了“革命无不胜”。“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足以凸显出纪律问题在这一时期的重要性。

首先,健全报告制度,维护中央权威。毛泽东是1948年5月27日到达西柏坡的。为了克服党内、军内出现的一些无纪律、无政府的情况,他在到达前的两天,也就是1948年5月25日发出的《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党内指示中强调:“必须坚决地克服许多地方存在着的某些无纪律状态或无政府状态,即擅自修改中央的或上级党委的政策和策略,执行他们自以为是的违背统一意志和统一纪律的极端有害的政策和策略;在工作繁忙的借口之下,采取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的错误态度,将自己管理的地方,看成好像一个独立国。这种状态,给予革命利益的损害,极为巨大。”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332、1332、1341 页。他要求,“各级党委必须对这一点进行反复讨论,认真克服这种无纪律状态或无政府状态,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机关”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332、1332、1341 页。。为此,毛泽东反复强调中央的一切政策必须无保留地执行,不允许不得中央同意由任何下级机关自由修改,并在1948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专门谈了“加强纪律性,克服无纪律和无政府状态”的问题。9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各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委分会及前委会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则是对已建立的报告制度的进一步细化,具体规定了政治、军事、经济、文教宣传、党务等方面的中央权限,对各项工作中哪些决定权属于中央,哪些必须事前请示中央并得到中央批准后才能付诸实施,哪些必须事后报告中央备审,作了明确的规定。而且,毛泽东亲自为这个决议加了一段话,要求“各地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并不得在宣传中将中央和受中央委托执行中央的路线、政策和任务的机关(即各中央局、分局、军委分会和前委会)处于平列的地位。相反的,必须公开向党内外声明,各受中央委托的机关是执行中央的路线、政策和任务的 ”④《毛泽东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125、127 页。。

其次,健全党委制,加强集体领导。由党的集体而不是个人决定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但长期的战争环境客观上又需要将党政军各级的权力集中于主要领导人,而解放战争中后期突飞猛进的革命形势对党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联系群众的集体领导,才能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性,以便于尽量减少犯错误的机会。1948年9月,毛泽东针对一些领导机关,个人包办和个人解决重要问题的习气浓厚的情况,为党中央起草了《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他指出:“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重要制度。”⑤《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修订本)》(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347、347 页。他要求,“从中央局到地委,从前委到旅委以及军区(军分会或领导小组)、政府党组、民众团体党组、通讯社和报社党组,都必须建立健全党委会议制度”⑥《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修订本)》(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347、347 页。,“地委、旅委以下的党委亦应如此”⑦《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332、1332、1341 页。。但是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二者不可偏废”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341、1340-1341、1438-1439 页。。当然,会议集体讨论的应该是重要问题,而不是无关重要的小问题或者已经会议讨论解决只待执行的问题,且每次会议时间不可太长,会议次数不可太频繁,以免因沉溺于细小问题的讨论而妨碍工作,同时,为保证会议决定的有效性,在会议之前,对于复杂的和有分歧意见的重要问题,又须有个人商谈,使委员们有思想准备。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341、1340-1341、1438-1439 页。这个决定蕴含着“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原则的基本精神,总结了党内认真实行集体领导的成功的经验,促使那些把集体领导变为有名无实的组织纠正自己的错误,并且扩大了实行集体领导的范围。1949年3月,毛泽东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中谈了党委的12条工作方法,使党委制更具有可操行性。

再次,确立“六条规定”,牢记“两个务必”。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由西柏坡向北平进发。临行前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继续干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③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932 页。他把这一天看作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并表示“决不当李自成”,“一定要考个好成绩”。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登上全国执政大舞台的历史性转折关头,党能否经得起执政的考验,能否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个支配了中国几千年始兴终亡的历史“周期率”?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以万里长征来形容中国共产党事业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此来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④《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341、1340-1341、1438-1439 页。经毛泽东提议,在会议最后一天,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做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六条没有写进全会决议但又十分具体而重要的规定,将反对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倾向的要求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前订立的规矩,是中国共产党人保持谦虚谨慎,防止对个人歌功颂德的行为准则。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西柏坡时指出:“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党的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⑤《西柏坡时期党的纪律建设实践与启示》,求是网,2019 年2 月25 日。正是纪律性的不断加强,才使得西柏坡时期党的统一领导得到大大加强,从而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能够得到全面准确地贯彻,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实现了“军队向前进”;顺利推进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生产长一寸”;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宣示中国革命的胜利即将到来,开启从苦难到辉煌,从贫弱走向复兴的新的伟大征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加需要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认真落实“两个维护”,准确执行“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自觉与党中央对标对表,以保证正确方向、形成强大合力。

猜你喜欢

备考西柏坡
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西柏坡纪念馆馆藏书法精品展
西柏坡
毛泽东在西柏坡使用的办公桌
革命圣地“百灵鸟”
西柏坡精神的理论意蕴和党建价值
3000亿元养老基金入市“备考”
3000亿元养老基金入市“备考”
建国以来西柏坡研究文献统计分析及发展对策
语文作文题立意解析与备考探析
古诗难懂之因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