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2021-04-22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经历了五千年的积淀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传统的同时,摒弃不合时宜的文化思想,在不断地丰富自身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进行了扬弃,从而最终发展成了一个自我完善自成体系的系统,也因此必然有其独立性。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一些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不相匹配的因素。因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取舍要尤为慎重,要注意引导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就是要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一刀切”的全部否定,而是要在引导中国传统文化正确对待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和互联网的关系,在融入现代化的同时不断发展自身,形成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
“传统文化”一词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对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有一种莫名的仪式感和归属感。但由于学者对“传统”和“文化”的定义不尽相同。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是将研究对象定为民族,涵盖其整个延续时间范畴内的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从这个层面上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指将中国和中华民族作为研究对象,自有史以来产生的,对于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认知以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等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在历史的进程中,有过对传统文化的全盘接收,也有过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但是到了现代化进程中,应该要以一种辩证的思维,以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以“打倒孔家店”为旗号来反对传统文化中的所有因素。诚然,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起源较为古老,其中不乏有一些封建落后不符合新时代的观念,但是要对其进行改造,而不是直接抛弃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毕竟中国传统文化是将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纽带,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所在。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进行区分。需要注意的是区分封建落后腐朽思想,对待这类思想要坚决抵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使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进步,也要解放人民的思想,使人民的自由不仅仅停留在肉体层面,而要用现代化的思想来武装人民的头脑。
其次,要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具体表现为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要保护好传统文化遗产(包括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能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的魅力,也能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改革中推陈出新,紧跟时事,将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入其中,创造出与时俱进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要创造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首先必须要将传统文化中的“过时”因素淘汰掉,要将现代化的因素吸收进来。此外要选择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并且将时代精神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总而言之,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有舍才有得,舍弃那些不符合时代要求,不利于推进现代化进程,对解放人民群众思想有害的“糟粕”。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并发展,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进程中来。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化进程的开始,东西方逐渐产生交集。发展中国家意识到自身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开始向西方学习。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学习他们的政治制度和思想,以求改变其落后的面貌,实现近代化。在这个过程中容易迷失自身的特色,被西方文化攻陷,也由此出现了“文化殖民”的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要确保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既要包容也要独特。每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不同,因此造就的民族文化也不同,要尊重差异,求同存异,确保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在于融入先辈骨血里的气节,这是完全区别于西方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的。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习俗也不应该被抛弃,年轻的一代更应该意识到传统习俗的重要意义:凝聚了先人美好的希冀与愿景。
西方文化中确实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因素,最早对中国封建传统提出质疑与挑战的就是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其对国民思想的影响也一直延续至今。由此对西方思想不能一概而论,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应该抓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促使矛盾的双方向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方向进行转变。
此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自十月革命以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解放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让有识之士奋起反抗旧社会,反抗封建思想。总的来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动因是来自外来思想的催动,不论当时的中国意愿如何,从鸦片战争起,中国便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来,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现代化程度是以西方国家为标杆的,并且也被世界其他思想影响着,其中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最大。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便因其所具有的先进性和包容性,迅速并且非常有效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也有助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的交流,开拓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视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自近代以来我国不断深入的历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与中国政治思想相结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继承的过程。在这个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和与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合中国社会、中华民族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几代不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变革,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在进入中国后也在不断地将其思想和文化内容进行调整。作为自中国近代以来极具影响力的思潮,马克思主义始终在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前进。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互联网
网络空间是现代化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地球村”成为可能。网络空间经过长久的发展已经俨然成了一种新型的社交空间,这种空间是虚拟的,并且对现实社会造成了冲击。互联网因其覆盖面广,涉及人数多,信息互换速度快等原因被诸多领域广泛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该将网络空间排挤在外,而是应该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介,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融合,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世界范围内更为广泛地传播。
在网络这一空间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必须保有自身特色,要从自身出发,寻求网络自媒体的切入点,而不是随波逐流。网络社会更新换代速度过快,一旦失去自己的特质,就会被网络时中的其他文化同质化,从而被取代。当今世界,网络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创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路径和媒介,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所必须重视的新场域。相较于传统纸媒来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在网络空间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就国内而言,不仅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此外,不仅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帮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面向世界各国人民,也有利于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从而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
总而言之,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是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单方面的,它是一个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引导。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吸收和借鉴西方优秀的文化的同时要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同时也要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方式,要利用好互联网这个新型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视域下的弘扬不仅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大价值和历史意义。
注释:
①杨双羽.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8(18):194.
②徐稳.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人民论坛,2016(35):171.
③郭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和发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