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环境下的记谱法
2021-04-22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贯培学院,北京 100000)
一、中国传统音乐记谱法概述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是随中国历史长河进程同行的,相应地,其记谱法同样源远流长。从非文字时期的结绳记谱至今仍使用的古琴琴谱,形式多样的记谱法绘成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绚丽的一笔。
王耀华先生著《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中详细地将我国传统音乐记谱法进行归类。以记谱法的表现形态分为非书面记号谱和书面记号谱。非书面记号谱为早期人类社会时期,文字尚未发展成熟,人类以某些物质生产资料为乐谱记录工具进行记忆辅助,如苗族结带谱;书面记号谱包括图形谱、数字谱和文字谱。图形谱即以一定含义的图形表示音高、时值等音乐要素,如侗族芦笙谱、鼙鼓谱、鼓板谱等;数字谱即以数字表示弦位或音高,辅以其他记号表示速度、节拍、力度的记谱法,如唐传日本之十三弦筝谱、潮州音乐二四谱等;文字谱,以文字记录奏法或表示音高,因此又分为奏法谱与音位谱。奏法谱主要包含古琴减字谱、敦煌曲谱、琵琶谱等;音位谱主要包含律吕字谱和工尺谱。
在众多种类记谱法中,文字谱为我国传统音乐主要记谱法,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是工尺谱,人们用它记写了大部分中国音乐”。如朱熹《琴律说》、姜夔《白石道人歌曲》、陈元靓《事林广记》《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纳书楹曲谱》、昆曲工尺谱、《弦索十三套》工尺谱、西安鼓乐谱、山西五台山八大套谱、北京智化寺乐谱等。除此,历史悠久、自成独立体系且沿用至今的古琴减字谱在文字谱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文字谱中,既有以完整汉字记谱的记谱法,也有以汉字及汉字的笔画、部件、变形进行组合记谱的记谱法。笔者将前者称为全汉字谱,后者称为类汉字谱。全汉字谱主要包括律吕字谱及宫商字谱,目前仅存的以汉字记写演奏手法的古琴谱《碣石调·幽兰》也属此类;类汉字主要谱包括工尺谱、减字谱。三弦天干记谱法与潮州音乐二四谱虽也使用完整汉字,但加入其他图形等符号表示节拍、板式等内容,故暂不列入此分类方法。
与西方五线谱相比,在中国传统音乐记谱法中占有重大比重的文字谱具有独特性,二者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记谱体系。在记谱形式上,文字谱以中国汉字为基础,或完整使用,或使用其中笔画、部件、变形为主体,结合其他记号(类似笔画)辅助记录音域、节奏、变化音等内容。五线谱则以与其语言文字无关系的另一系统记录;在表现内容上,文字谱既可表示“手法”,也可表示“音阶”。三弦工尺谱以“四乙上工凡(六)五乙”表示三弦之上不同指位,读谱即知按压弹拨何弦。西安鼓乐以工尺谱字表示音高,读谱可奏相应音高。五线谱则表示音高、时值等音乐要素,需随实际演奏乐器使用相应奏法。由此看出,中国传统音乐记谱法与五线谱各有特色且大为不同。为何独我国发展出以汉字为基础的记谱体系呢?这需从我国社会环境分析。
二、礼乐社会的阶级性
“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大夫判悬,士特悬,辨其声。”“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从我国古代相关文献可以看出阶级的划分,同时了解礼乐制度。我国古代社会的祭祀及宴飨活动离不开礼乐,礼乐制度的差异正体现出我国古代社会的阶级性。
“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无乐不成礼,配合祭祀活动需有乐。周礼规定,以六律、六吕、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进行祭祀、宴请。《黄钟》《大吕》《云门》《太簇》《应钟》《咸池》即在不同祭祀内容场合下使用。编钟、编磬是礼乐也是礼器的重要角色之一,以青铜制作的厚重乐器成套组合,彰显统治者的无上威严。在一些钟乐器上,除却满身的线条纹理,还清晰地刻有文字。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字曾只作为统治者的工具为天子、公卿所用,是权力的体现。所以,在整个礼乐过程,无论表演者规模、乐器使用及文字使用,无不展现阶级的差异。
三、中国文化特点——形象中的抽象
中国文化自古彰显其独特气质,它蕴含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涤荡在士人独自与山林宇宙对话的琴声中,流淌在书画笔墨的浓淡之间。中国文化表面不“实”,超越具象的再现,探寻形象背后的不可捉的隐秘规律。这种规律不适宜以逼真的形象表现,故以更合适的抽象形式进行表达。
(一)《易经》八卦
《易经》是我国文化瑰宝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被视为极富于玄学色彩,其奥秘全在于“八卦”。“太极生两仪”,此“两极”即“阴”“阳”,分别以“—”(阳爻)和“--”(阴爻)表示。宇宙万物就浓缩于此极简且抽象的长直线与短直线的组合之中了。阴爻、阳爻排列组合生成四象,四象再分别与两爻组合即为八卦。八卦已可包含、表现万物,其间的关系、卦位等更是渗透宇宙运行规律。八卦经卜筮组合成六十四卦,即可预判。
就这样,我国古代先人极智慧地将宇宙奥秘抽象在长短横线的不同组合之中。
(二)中国绘画
中国绘画艺术,不似西方写实,而重于写意,极具高度的概括性,画家的感怀、胸襟、世界、宇宙都浓缩于那笔墨之间。
自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先民即智慧地将氏族图腾抽象为几何图形,绘于彩陶之上。鱼图腾演变为黑白相间的三角拼接成的矩形;鸟图腾演变为各种旋涡线条。这抽象的几何图案和线条仍然包含着氏族图腾崇拜的内涵,形式之下饱含深刻意义。战国帛画、西汉木版画、汉代壁画,无论绘画载体为何,始终以线条的技法进步为追求。之后,绘画艺术吸取书法艺术精髓,以笔墨线条呈现宇宙世界,山水画成为我国绘画艺术的代表。山水画由唐代的远眺视角逐渐聚焦于局部直至一草一石,尽管只有墨色与线条,甚至大面积留白,却使画面流动,充盈宇宙之气。表面呈现的简单形式表现可蕴含整个宇宙。
(三)中国汉字
中国汉字以龟壳牛骨上的形象刻画为源,蓬勃发展出复杂的汉字系统,演化至奔腾舞蹈的抽象线条,经历了由形象逐步抽象的过程。
在了解这个过程前,我们先弄清楚为何汉字仅在我国产生、发展并沿用至今,而非由字母构成的拼音文字。这与汉语语音有很大的关系。汉语多为单音节词,同样音节存在大量字节,若使用拼音极易混淆。而拉丁语、英语等拼音文字由声母、韵母进行组合,不存在意义重合的现象。汉字正适应汉语这个特点,每个字一个音节,表示一个词,是表词文字;另一方面,汉字没有拼音文字的形态变化,无须添加各词缀,方便汉字进行表词;最后,汉字的造字法之一——形声字,即在声符周围添加表义的形符,使得汉字可无限变化,无须因同音而混淆。
殷商时期,帝王择吉日在宗庙以隆重祭礼进行占卜,内容涉及天气、农事、事业等各方面,火烧骨头的裂痕即预测的结果。这一远古的与天地神灵的神秘对话就浓缩于刻画在龟壳之上的殷墟卜辞,即甲骨文。字数不多,却包含了前辞、贞辞、占辞、验辞四个完整的方面。甲骨文中很多象形字,即形象地描画出事物样貌特点的文字。以弯弯的月牙表示“月”;以火焰的形状表示“火”;以线条勾画出牛头表示“牛”;以波浪线条表示“水”等。人类幼年的天真气质中已经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后来的金文,因在青铜器制造过程中浇铸前先在泥陶上刻字,比直接在骨上刻画容易,显示出更强的绘画性与更直观形象的图形。西周后期,“金文的形体也逐渐脱离图绘性而变为线条化、平直化”。六国时期的“六国古文”在金文基础上继续简化,使汉字的形体发生变化。秦始皇的“书同文”废除了六国文字中与秦文字不同的形体,继续将大篆简化,同时吸收民间字体中的简体、俗体字,加以规范,形成新的、正式的字体——小篆。秦代灭亡后,隶书流行。隶书由规则的平直的笔画代替小篆不规则的曲线,是汉字进一步抽象化,失去象形意味,变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楷书去隶书之波磔和蚕头燕尾,字形更方正规整,发展出更连贯、飞舞的行书、草书,形成极抽象、极具艺术性的抽象线条。纵观汉字发展历程,字形与字体由复杂趋于简单,“简化是汉字发展中体现出来的主要趋向”,此“简化”即在形象中不断抽象的过程。
四、文字谱的社会文化内涵
(一)全汉字谱
全汉字谱为律吕字谱与宫商字谱,两者皆为雅乐乐谱,用于宫廷,为统治者服务,天然地具有阶级属性。
宫商字谱为记录五声、七声音阶的文字谱,由宫、商、角、徵、羽的五声音阶发展为加入变徵、变宫的七声雅乐音阶,记谱时就将其记于歌词周围。为方便记谱,缩写为各律首字。以下谱例摘自《王广祈音乐论著二种》第五章第一节。“清”表高八度之音。
律吕字谱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已形成,由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组成,表示十二音的半音音阶。其中六个奇数律又称六律、六同、阳律,六个偶数律又称六吕、六闲、阴律。每一律都可做宫音,从而形成八十四宫调。记谱时为简便,只记写每一律第一字。低八度加“倍”字,高八度加“半”或“清”字。
作为雅乐乐谱,律吕字谱应用于记录钟磬音乐。据王光祈先生研究,律吕字谱在此不仅表示音高,更作为一种“手法谱”,奏者根据十二律名确定所敲何钟。律名中多次重复出现的“钟”“吕”必有一定意义,似指某确定乐器,其他如颜色、大小也方便奏者快速找准乐器,无所纰漏。
天地、自然、人类、鬼神连接的礼乐过程,是超越物理时间空间的,是时间的“绵延”(伯格森语),空间随即不复存在。在整个历程中,“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抛除理性的思维与概念,无所谓表演主体所在定位与所处时刻,天地人神相连、古今相通。厚重庄严带狰狞气质的青铜钟磬与庄严神圣的祭祀相匹,可承载这无可说的超经验神秘体验。记录雅乐音乐的记谱法同样需要一些通天达地的使命身份,通过严密复杂的数学计算得出的各律,是自然规律的化身,散布着天地自然的神秘莫测与无边神力。文字的发展历时千年,同样连接古今,以此记谱最可以承载历史的厚重、体验的神秘、权力的威严。若是以新创建的图形符号记录,总是不可再现、沟通几千年的沉淀的。另外,就像五线谱因教会制度得以流传推广、延续使用,全汉字谱也正因统治者的权力意志得以强制使用并延续保存。
(二)类汉字谱
类文字谱以非完整汉字或汉字部件、笔画的组合来记录乐谱,这一类里以工尺谱与古琴减字谱为代表。类汉字谱继承汉字抽象线条特点,同时蕴含大量信息于其中。
工尺谱以其字型来看,分为正楷工尺谱及半字谱。正楷工尺谱以正楷书写“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故得名。若表示高八度,在谱字左侧加“亻”,高两个八度即加“彳”。低八度则在谱字右下方加“丿”或“丿丿”。半字谱与减字谱相似,以汉字的部件或笔画简略记谱,以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为代表。此曲集中,字谱表示固定音高。如此含义的工尺谱还有朱熹《琴律说》、陈元靓《事林广记》、西安鼓乐谱等。工尺谱还可表示演奏手法,如三弦指位式工尺谱。表示节奏的符号有“丶”“一”“·”“。”“△”“└”等,记写在字符旁。工尺谱板式有散板、流水班、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
再来看一例三弦曲《八板》工尺谱。
合四上○合工合四工○工工四上○合四上○工尺上四合○六六工工六六尺○六六上上尺工尺○尺六工尺上○六五上○上五上五六○六五六工尺工六○六尺工六尺○尺六工尺上○工工四上○合四上○
假设以三弦、小提琴读此谱演奏,区别甚大。三弦音乐颗粒感强,为弹拨乐器的显著特点。三弦声音一响,或使人进入江南水乡,看柳枝倒映河水之上,看小桥人家,饮一壶清茶,听喃喃南音,柔软缠绵;或使人进入京剧情节,心情随音乐急缓、剧情发展起伏不定;或使人眼前出现朴素劳动人民拉弦之场景——灰砖土地小平房,嘴里叼烟斗,手上拨琴弦。无论何种场景,都是中国土地之上的,富于中国韵味。小提琴演奏便是另一风味。小提琴为拉弦乐器,音乐极富歌唱性。声音一响,将人带入西方环境,所见为哥特式教堂,富丽堂皇的音乐厅,所感为塞纳河畔的浪漫气息。
工尺谱自唐代以来,应用流行,繁荣发展。在记录歌曲与不同种类器乐曲时产生各式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字形、节奏、记录格式等。但主要框架仍为音高与节奏,乐曲细节得不到展现,如细微的节奏、装饰音、临时变音等。音乐的全貌是在人际传播的口传心授过程中得到继承和发展。自20世纪初,我国开始建立西式学堂,学校的唱歌课教授简谱、五线谱,青少年开始接受西方音乐理论。北京、上海等地开设音乐专科学校,开设基本乐理、和声、钢琴等课程;新型音乐社团中西兼顾,中西音乐两手抓;主要城市接待世界一流演唱家、演奏家的访问演出,开拓了中国民众的音乐视野。自此,西方音乐理论在国内开始流行,工尺谱的应用与研究逐渐相对小众化、边缘化。
减字谱即以汉字部件、笔画的叠加进行组合而记录的演奏法,是一种“手法谱”(王光祈语),其“减”的本质在于将完整汉字减至部件或笔画,将其按规律组合后成谱。
1.古琴右手各指基本奏法字符:
2.古琴左手各指基本奏法字符:
3.音色基本字符:
4.音乐表现基本字符:
了解字谱含义后,我们分析下在实际应用时减字谱与五线谱区别,这里以《梅花三弄》为例。
1.谱形不同
减字谱属文字谱,由一个个独立的类汉字字符组成;五线谱属图形谱,由直线、椭圆等图形按规律组合。
2.应用对象范围不同
减字谱为古琴专用记谱法,谱字只可依靠古琴奏法相关理论进行解码;五线谱应用范围极广,包括声乐与器乐。各种形式声乐作品(独唱、合唱、带伴奏演唱等)均可以五线谱记谱;大部分乐器的演奏谱可使用五线谱记谱,如钢琴、提琴家族、铜管、木管、竖琴等,中国民族器乐也可使用五线谱。谱例中五线谱内容在乐器音域内均可演奏。
3.字符与音符内容不同
4.两者字(音)符数量与实际代表声音数量不同
由于字(音)符内容不同,使得减字谱与五线谱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减字谱未表示音的时值、节奏、音乐表情等;五线谱未表示演奏(唱)的技巧与方法。但由于汉字单音节、表词文字的一般特点,决定了汉字与其他文字、符号相比,在相同信息量的情况下所用字数最少。由笔画、部件的叠加组合形成的一个类汉字字符,包含大量信息。以上各表列举出了奏法、音色、音乐表现等信息,减字谱“正字”将这些元素按汉字结构组合规律(上下、左右、包围等)进行整合,结合汉字数字表示弦位,使得谱字可包含古琴演奏的音位、音色和奏法。在二维的类汉字字符之上表现出三维立体空间的方位,在静止的字符下指导出动态动作走向。将空间、动作的形象画面凝结于抽象的字符笔画中,展现中华民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民族气质。
五、结论
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以自然为背景,以社会环境蕴生,止于礼以克己健行,发于乐以精神遨游。中国古代阶级社会的环境形成了礼乐制度,促进了雅乐的发展。文化层面的抽象汉字一方面作为阶级社会的专属物,一方面在我国文化千年发展绵延中扮演重要角色。文字谱既承载过去千年的历史印记,也背负继续传承的文化使命。以上都证明了文字谱成为我国传统音乐记谱法重要组成部分的合理性。文字谱依托文字,克服了音乐在口口相传时期的转瞬即逝性、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扩展了音乐信息的传播范围,使其免受时空限制。相信我国传统音乐文字谱定在世界音乐文化遗产中持久闪耀熠熠光芒。
注释:
①注:其中一些为工尺谱半字或草体书写,称俗字谱。因本质为工尺谱,故本篇暂归于工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