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小组讨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21-04-21梁洪维
梁洪维
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课堂小组讨论是最能体现这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法的。然而,为追求新的教学形式而讨论的现象很普遍,形式主义的讨论必然导致课堂讨论的效率低下,应注意的一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的参与度低,参与不均衡问题,为此,教师在讨论小组的建立过程中要注意如下问题
(1)优化组合、构建合作小组。为避免小组合作讨论教学走过场,装门面,“假大空”的情况出现,让它不流于形式,使之真正成為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在组建合作小组时,人数最好是6—8人为一组,小组成员有文化基础、智力水平、能力倾向、性别、兴趣、爱好等有差异的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贯彻“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且安排好小组长、汇报员、记录员,噪音控制员、评分员等角色,角色安排可视教学内容轮流换岗,规定小组发言稿必须在课后上交给老师,并且引入竞赛机制以小组为单位记分奖励。这样在进行讨论和交流时,可以取长补短,且不会出现学生围在一起讲空话或者讨论声音过大纪律过差影响别的班级,做到“无序”和“有序”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小组公平竞争。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2)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应具稳定性。组长组建讨论小组。政治教师首先了解每个同学的各方面情况,根据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同学中的威信,学业成绩等,指定几位小组长、记录员,教师提出适当要求,比如男女同学比例,团员和非团员的比例,班干部每组不得有两人以上等。然后由组长和记录员协商,召集本小组成员。如果有学生毛遂自荐当小组长,则优先于教师的指定。自荐和学生自己组建的活动,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协调、交往能力,也会使讨论更热烈,更和谐。在讨论中,记录员负责记载小组成员的发言,代表小组成员在班级中和其他小组交流,而小组长则扮演主持人的角色。
二、论题选择不当
论题选择不当,这是小组讨论效率低下的内在因素。论题是从情景材料中抽象出来的进行小组讨论的主题,它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选择什么论题展开小组讨论,决定讨论的方向,关系到课程目标的达成,从广义上说关系着教学效果。论题选择不当,从局部来看,讨论也许非常成功,但从教学内容的全部来看,违背了效益性原则,教学也是失败的。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成功运用课堂讨论模式的保证。好的讨论问题首先必须精确,要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的性质:事实性、解释性或评价性;其次不要太宽泛,具体、特定的问题有助于引导讨论的方向;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问题应该反映真正的疑问,下面分析一下论题选择不当的表现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首先,小组合作要求学生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讨论的环节要具体,而且分工要明确。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安排学生讨论时只是让学生翻到课本多少页,或者针对哪一方面展开讨论.无明确的具体任务,让学生无从下手。例如:有一名教师在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课时,第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讨论“三个代表”。好多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效果自然不怎么样。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的小组讨论,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情境中,在问题情境中不断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帮助学生迅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最佳效果.然后通过一系列具体的问题使学生对新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而且每一个问题都应有明确的要求,包括讨论的时间,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
其次,要有效开展课堂讨论,论题必须切合学生的思想心理等实际情况,讨论目的是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比如情感困惑,心理障碍,不良习惯,思维困难,等等,小组讨论,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课程内容设置的这一要求同样适合于小组讨论主题的选择。小组讨论主题还要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其具有时代的精神,要力争反映学生的生活经验, 努力体现时代特点,改变学生讨论活动与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小组讨论不充分
小组讨论,师生之间不能“两张皮”,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有的教师认为小组讨论就是把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解决问题,而自己好象是一个旁观者置身局外,在教室转来转去,这样一来学生就陷入了漫无目的的讨论之中。有的学生甚至还在讨论和学习无关的话题。我认为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应作为参与者积极投入到学生的讨论中,给他们及时的指点,成为学生讨论的引导者、促进者。这样既可以很好的感受和观察学生的认知力,也符合学生求亲求近的心理,有利于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的营造。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由浅入深设计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感到是在和教师一起成长、一起获知,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与每一个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好象是在平等的对话、共同琢磨讨论,这样学生的发现能力、质疑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锻炼。
四、理论提升不足
课堂讨论有一定的程序,每一步都有其具体要求和独特功效。归纳总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小组交流是互相补充完善的过程,得出的结论仍然可能是零碎和不系统的,如果缺乏教师小结程序,就没有理论的升华,教师的总结归纳,使芜杂变得有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所以教师应充分重视课堂讨论的小结工作。教师要在学生的讨论暂时告一个段落的时候,作一个适当的总结,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肯定讨论的成果,还要注意让学生讲述思维过程,注意思维的准确性和多样性.梳理概括是提高讨论实效的重要环节, 讨论结束时,有必要对整个讨论过程和结果作总结概括。是可以由教师归纳学生对讨论问题的新认识或提出的解决方法,并进行有效的梳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难度较大或有争议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给学生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促进学生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把学生的思维统一到正确的认识上来,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要使课堂小组讨论卓有成效,恰当的小组成员分工,选择好讨论的主题,充分的互动讨论,教师的条理化提升等都是教师应充分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