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治疗高危结肠癌患者的临床价值

2021-04-21孙振普张建生吴会国冯福梅何志国吴岭通信作者

医疗装备 2021年6期
关键词:结肠癌开腹出血量

孙振普,张建生,吴会国,冯福梅,何志国,吴岭(通信作者)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普外二科 (天津 301800)

结肠癌是一种消化系统恶性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外科治疗是该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及时切除肿瘤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开腹结肠癌切除术具有视野广、利于医师手术、病灶清除率较高的优点,但手术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不利于患者的预后。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是继开腹手术后发展而来的新型术式,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面积较小,可减轻患者疼痛,减少手术失血量,利于后期恢复。近年来,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受到了外科医师及患者的广泛认可,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腹腔镜手术,肥胖、高龄等均为腹腔镜手术的高危因素[1-2]。目前,腹腔镜技术发展迅速,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亦日趋成熟,但针对其用于结肠癌合并高危因素患者的临床研究资料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治疗高危结肠癌患者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高危结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32~78岁,平均(58.51±5.91)岁;乙状结肠16例,降结肠16例,横结肠10例,升结肠8例;肿瘤直径2.3~8.1 cm,平均(5.21±1.11)cm;美国癌症联合会分期,2a期10例,2b期10例,3a期20例,3c期10例;术前有脉管浸润,神经周围有浸润,肿瘤局部有穿孔。试验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31~79岁,平均(58.56±2.45)岁;乙状结肠17例,降结肠16例,横结肠10例,升结肠7例;肿瘤直径2.4~8.1 cm,平均(5.24±1.34)cm;美国癌症联合会分期,2a期11例,2b期10例,3a期20例,3c期9例;术前有脉管浸润,神经周围有浸润,肿瘤局部有穿孔。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剖腹手术治疗:麻醉下行气管插管,患者取仰卧位,常规切口后探查病变区域,切除病变肠环后清除周围淋巴结,吻合器吻合后常规放置引流管闭合切口。

试验组采用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治疗:采用气管插管和静脉吸入麻醉,常规开3~4个孔,建立气腹后维持压力在12 mmHg(1 mmHg=0.133 kPa),在主手术孔内放置10 mm套管针,随后探查具体病理变化和周围粘连情况,判断是否有淋巴转移和腹腔转移,再根据病变部位确定其他手术孔;沿肠系膜上血管投射方向有效清除病变部位淋巴结,彻底切除病变区域肠段,使用吻合器吻合切口;若切口反复冲洗后仍出血,则可留置引流管,常规闭合腹腔。

1.3 临床评价

比较两组出血总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应激性指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总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试验组总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总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应激性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应激性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应激性指标水平均高于治疗前,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应激性指标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据统计,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消化道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结肠癌[2]。既往大多采取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但较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且此术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不利于术后快速康复。

近年来,腹腔镜在临床上获得了高度认可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腹腔镜下行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开放手术的不足[3]。利用微创腹腔镜行手术治疗的优势在于手术视野清晰,利于操作者观察肿瘤的解剖位置、形态和顺利完成对患者腹膜、韧带和肠管边缘血管的切开止血,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肿瘤周围组织、肠道等器官的干扰和损伤,此外,还有助于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及腹部被肠道内容物污染的风险,从而有效减少了腹膜炎和腹腔感染等其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4]。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总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后应激性指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的手术效果较好,对患者的创伤小,并发症少,利于术后恢复。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手术设备的不断完善,腹腔镜被广泛应用于结肠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全腹腔镜手术缺乏对病变组织的直接触觉反馈,故其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目前,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在治疗高危结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尚未得到广泛肯定,临床对其手术安全性和肿瘤根治性尚存疑问。结肠癌手术中淋巴结清扫的程度是决定腹腔镜手术能否取得与开腹手术同等甚至更好疗效的关键因素[5-6]。腹腔镜手术视野广,能清晰识别精细解剖结构,使操作者能够按照肿瘤根治性切除的原则,准确分离肿瘤所在的肠环和肠系膜,结扎肠系膜血管根部,阻断肿瘤的血管供应。此外,腹腔镜技术的成熟应用和医师手术经验的不断丰富,也可有效避免手术过程中肿瘤细胞的扩散,提高手术成功率[7-8]。结肠癌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高危结肠癌患者常合并糖尿病、心肺系统或其他慢性疾病,器官功能下降,手术耐受性差,这进一步增加了手术操作的风险,腹腔镜的应用可有效地应对上述问题[9-10]。与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表明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治疗高危结肠癌患者安全有效,能加快康复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1-12]。

综上所述,与开腹结肠癌切除术比较,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治疗高危结肠癌患者的效果更好,不仅可减轻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还可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加速术后恢复。

猜你喜欢

结肠癌开腹出血量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MicroRNA-381的表达下降促进结肠癌的增殖与侵袭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术治疗胆囊息肉的对比分析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结肠癌切除术术后护理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1 32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避免中转开腹的治疗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结肠癌7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