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宿旅游导向下民族村寨“三生空间”的演变与重构
——以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为例
2021-04-21侯玉霞代涵奕
侯玉霞 代涵奕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针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这是国家首次明确对“三生空间”发展的要求和导向。“三生空间”指的是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总体布局,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三生空间重构是优化空间结构,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手段。乡村民宿“三生空间”协同发展,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格局,促进乡村民宿旅游良性发展,才能实现乡村振兴,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一、研究回顾
“三生空间”的提出目的是解决国土空间格局问题。陶慧等[1]、李秋颖等[2]、吴艳娟等[3]从“三生空间”视角评价城市国土空间开发情况。朱媛媛等[4]、孙璐等[5]、于婧等[6]侧重于“三生空间”的优化研究。贾琦[7]、吴清等[8]将“三生空间”理念用于研究区域空间分异与演变情况。李明薇等[9]、崔家兴等[10]从省域范围,张红旗等[11]、刘继来等[12]从全国范围对“三生空间”结构进行分类评价并分析时空格局。于辰等[13]、张军涛等[14]测度了“三生空间”重构的耦合关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化实施,乡村三生空间的内在机理及其重构逐渐被国内学者重视。扈万泰等从城乡全域、城镇区域、乡村区域等视角探讨“三生空间”的对象内容[15]。张云路等结合乡村空间的四大特征,提出乡村“三生”空间协调的空间适宜性评价方法[16]。游上等基于自组织理论,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和考察研究分析,构建乡村民宿聚落“三生”空间协同演化优化模型,提出“三生”空间的重构措施[17]。
空间重构不仅仅是新空间形态的生成过程,也是社会关系重组和社会秩序再生产的过程[18]。范晓梅等对京津冀都市圈的圈层模式、一轴三带、“一带、三圈、五走廊”等空间结构模式进行回顾,重新构建“三点”“五圈”的旅游网络空间结构模式[19]。王煜琴等以环境经济学理论作为基础,提出废弃矿区生态旅游开发空间的重构思路[20]。马琳聚焦于少数民族文化开发问题,提出文化空间重构的四大原则[21]。马艳霞等运用空间重构理念探索了区域旅游资源合理开发的途径[22]。明庆忠、段超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对古镇旅游景观空间进行重构[23]。安宁等深入分析了文学和旅游如何影响凤凰古城的空间重构[24]。吴吉林、刘水良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提出“双核、双带、五片区”的旅游空间结构重构建议[25]。吴忠军、代猛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提出民族旅游特色小镇文化空间重构建议[26]。杨忍等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基础,解析传统村落空间的转型机制[27]。李兴军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方法,深度剖析传统村落空间的相关内容,提出以“村民”为核心重构传统村落空间的构想[28]。
民宿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模式,是乡村旅游的升级版[29]。民宿旅游既可成为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又能成为促进乡村文明复兴的有效方式[30]。民宿旅游是借助于民宿开发出来的一种独特旅游产品,是一种深度休闲度假的乡村旅游[31]。民宿旅游在文旅产业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经济方面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在文化方面整合了当地文化资源,突出地方旅游特色[32]。结合国内学者相关研究,可将民宿旅游定义为,由民宿衍生出来的新型旅游模式,通过整合当地的特色文化,打造创意居住空间,以民宿为旅游核心吸引力,形成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体验的休闲旅游业态。
综上所述,目前“三生空间”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省域、市域层面的空间开发情况、格局分异与优化分析等方面。部分学者将“三生空间”概念应用于乡村研究中,但较少关注民族村寨的“三生空间”格局以及重构情况。本文将“三生空间”应用于乡村民宿研究领域,以国家第一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为例,采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进行深入考察,剖析其乡村“三生空间”结构演变情况,以民宿旅游为导向,结合旅游体验概念构建乡村民宿旅游的“三生空间”模型,重构民族村寨乡村“三生空间”。
二、研究区域概况
红岩村是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的一个自然村,位于该镇西部1公里处,距县城15公里,距桂林市123公里。全村共有103户400余人,其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9%。2003年当地县委、县政府将红岩村确立为富裕生态家园建设示范村,在平江河两岸修建约60幢独栋别墅式小洋楼,形成红岩村新村,并于国庆节黄金周期间举办首届恭城月柿节。游客的大量进入带来餐饮与住宿需求,村民开始改造自家位于新村的房屋以接待游客,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生态富裕家园,以点带面,为周边村庄提供参考。红岩村于2004年成立旅游协会,对村内民宿的餐饮、卫生等进行规范管理,为游客旅游体验提供保障,统一管理物价,避免恶意竞争。随后又成立月柿协会,主要负责月柿的种植、加工以及销售。红岩村于2006 年获得中央电视台“全国十大魅力乡村”称号,并入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09年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2014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一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8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景区。2020年8月26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名列其中。红岩村内至今还有较多的百年古柿、古建筑、拴马石、牌匾等古遗迹,以及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观景台、月柿节主会场、停车场、环形村道、灯光篮球场、旅游登山小道等旅游设施。
文章主要通过深度访谈法和观察法两种研究方法,于2018年6月—2019年5月期间先后两次前往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进行田野调查,对当地旅游发展、民宿发展相关概况进行资料收集。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针对红岩村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实施情况等访谈了4位村委、政府工作人员,选取红岩新村中17家具有代表性的民宿,对其经营者进行深度访谈,了解民宿基本情况、民宿服务、民族文化、发展前景等。受访民宿基本信息与经营状况见表1。
表1 受访民宿基本情况表
受访民宿中,仅部分民宿名称取自地理位置或民宿环境,多数民宿直接以主人名字命名,未体现民宿自身特色;客房数量多为6间左右,以标准间为主;餐桌数量不等,部分民宿不提供餐饮;民宿装修多为简装,装修次数一般在2~3次;仅个别民宿以广东菜为主,多数民宿为游客提供当地特色农家菜,部分民宿为游客自己下厨体验提供条件和空间。
在与民宿经营者沟通过程中了解到,红岩村旅游开发初期阶段以参观学习为主,发展至2006年,已形成固定游客群体,并与旅行社合作,多家民宿共同参与接待团体游客。随着交通条件逐渐优化,来自周边城市如南宁、柳州、广州的自驾游、高铁游的游客数量逐渐增多。在宣传推广方面,部分民宿使用OTA等网络平台,大多则依靠熟人推荐和回头客确保游客数量。多数民宿会摆放柿饼、桃胶等土特产品进行售卖,若游客需要会为其推荐游玩路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亲自带领游客到周边游玩。2018年前后,有外来投资者承包了部分老村房屋,整体规划进行古民居改造,但暂时未形成成熟的古民居民宿。
三、恭城红岩村“三生空间”的结构演变
红岩村所在的恭城瑶族自治县地处内陆,多种不利因素导致其经济发展缓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沼气池的大规模建设以及经济果树的种植逐渐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模式,形成了以生态农业为主的“三生空间”结构。2003年,在当地政府的参与引导下,红岩村兴建数十栋别墅,随着首届恭城月柿节的成功举办,多户村民装修改造自家别墅开办农家乐、民宿,由此,红岩村逐渐演变出以旅游经济为主的新“三生空间”结构。红岩村旅游开发前后“三生空间”结构演变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红岩村旅游开发前后“三生空间”结构演变
(一) 旅游开发前以生态农业为主的“三生空间”结构
生产:恭城瑶族自治县曾是广西49个“老、少、边、山、穷”县之一,红岩村是当地典型的贫困村,主要种植水稻和玉米,农业结构单一。因地理条件的限制,作物产出不高,经济效益并不好。为了维持生计,村民不得不外出打工。为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恭城县委、县政府组织引导农民种植以经济果树为主的农作物,村民多种植月柿、柑橘类水果。
生活:红岩村始建于明代,因村东南山上有一大片红色的岩壁,由此得名红岩。红岩村老村长告诉笔者,朱姓是该村最大的姓氏,第一代迁恭始祖朱佰来与兄弟朱佰就,自广东南海县做生意迁入,还有10多家韦姓,自湖南江华一带迁入。村民生活于乡土气息浓郁的老房子内,古建筑与休闲场所构成红岩村生活空间。
生态:在与村委的访谈中了解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部分思想意识超前的村民在政府的帮扶之下,开始建设沼气池。自1991年之后,全村集体修建沼气池、建栏养猪,以沼气为媒介将养殖业与种植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提高了村民收入,为红岩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 旅游开发后以旅游经济为主的“三生空间”结构
红岩村主要依靠月柿节带动当地的旅游发展,并且成立了旅游公司,部分村民入股投资,逐渐形成以旅游经济为主的“三生空间”结构。生产方面,政府部门成立了月柿协会,主要在加工、种植、销售等方面为村民提供指导;生活方面,月柿节观光旅游催生了住宿需求,大量民宿涌现;生态方面,“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随着旅游开发升级为“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模式。整体而言,红岩村旅游发展相对较慢,存在旅游体验感不足、民族文化不突出等问题。
1.生产空间:以月柿作为旅游核心吸引力,参与体验感较弱。自恭城县在政府引导下种植果树以来,月柿种植规模逐渐扩大,被誉为“月柿之乡”,红岩村成功打造“品瑶乡月柿、赏柿园风光、喝恭城油茶、住生态家园”的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品牌。红岩村的主要生产作物为月柿,在每年的恭城月柿节期间,主要发挥观光功能,旅游体验活动包括欣赏挂满枝头的金黄色柿子、摘柿子、拍照等。受访对象TG强调:“一般团体游客来了逛一圈村子,吃个饭,拍拍照就走了。其他游客就是呼吸村庄的新鲜空气,或者是在这里住,去周边玩。”除月柿之外,红岩村还种植柑橘、桃树等经济果树。受访对象MQ表示:“卖鲜果的多,拉出去就能卖了。后期的话会把一部分柿子晒成柿饼,那时候很甜,不过晒柿饼好辛苦的。”旅游旺季时,村内随处可见新鲜柿子、柿饼,以及美容养颜的桃胶等农产品。受访对象FL表示:“我们加工好的柿饼、桃胶就摆在家门口,来住宿的人看到就会买。如果多的话就拿到镇上去批发,也会有老板来这儿收。”
红岩村的月柿采摘活动便于游客亲近自然,但是由于受品种的限制,摘下来的鲜果不能直接试吃,参与体验感相对较弱,相关旅游体验项目较为缺乏。此外,红岩村主要旅游资源为农产品,旅游人数波动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旅游收入相对不稳定。
2.生活空间:民宿经营统一规范管理,民族文化体现不突出。村民改造自家别墅做民宿的初衷是对闲置房间的再利用,为游客提供住宿空间。随着旅游的不断深入发展,民宿主不断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室内装修风格主要模仿和借鉴村内发展较好、入住率较高的民宿,以酒店、宾馆的格局进行简单陈设。受访对象YL表示:“房间就是粉刷好,有床、液晶电视、卫生间之类的。房间里面没有自己家特色,就是看谁家怎么做,自己就跟着装修。”民宿餐饮环境相对简单,多是围绕大桌子一起就餐,农家菜无刻意摆盘。红岩村的相关部门于2004年注册成立旅游协会,对村内民宿的卫生、物价等进行统一规范管理,避免乱收费等恶性竞争现象的出现。
红岩村民宿的装修与经营较为统一规范,但民宿中主人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呈现不突出。恭城县虽以瑶族为主,但是汉化严重,当地村民都不穿瑶族服饰,多数不会讲瑶话,用普通话跟游客交流。受访对象SZ表示:“我是瑶族,但是不会说瑶话,老人都不会了,搬过来几十年了,村里也没有组织我们村民去学习瑶话、瑶族的文化。”受访对象JL说明:“我们整个村呢,瑶族是比较少的。本来朱姓就是汉族,因为它整个恭城县是以瑶族为主,所以我们朱姓进来以后是被瑶化了。”每年月柿节期间,村内会组织村民表演油茶舞、铜鼓舞、竹竿舞、板鞋舞、三句半等节目,仅以此向外界传播当地文化。
3.生态空间:生态模式转型升级,村内生态由村民共同维护。随着第一届月柿节在红岩村的成功举行,以及乡村别墅的统一规划建设,红岩村正式开始发展乡村旅游,逐渐形成“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模式。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排入沼气池,形成的沼气为村民日常生活以及民宿接待提供燃料;沼气废渣作为肥料促进果树的种植,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果园种植生产的部分柿子鲜果直接售卖,或进行深度加工,做成柿饼、柿子醋等旅游产品,售卖给游客;大面积的月柿果园具有较高的观光价值,成为红岩村的主要旅游资源,在每年的月柿节吸引了大批游客。
红岩村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地理位置优越。受访对象MS表示:“游客需要的话我们会带着走一圈红岩村,观景台,马鞍山,那边有个亭子,还有其他景区。桃花节的时候,我们这没有那么多桃花,就带去村子外面玩。”村内路灯采用柿子造型,突出体现当地特色,但道路与房屋均为现代化的钢筋水泥,与老村的古建筑形成强烈对比,缺乏文化内涵。受访对象ZL提道:“发展旅游之后,红岩村的卫生靠管委会的人来组织,请人来搞卫生肯定要付工资嘛,我们每家每个月都凑一点钱,以前是开饮食的多收一点,现在就是每户平摊费用。”多数游客反映红岩村空气很好,整体生态环境舒适,但乡村休闲体验较少,与生态自然的融入感较弱。
四、乡村民宿旅游“三生空间”模型的构建
王士性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将旅游体验分为“人游”“神游”“天游”三个层次,形成其独特的旅游体验层次观。部分学者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旅游体验划分为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心灵体验三个层次。本文将旅游体验分为实体空间、主人服务、区位环境三个层次,与“三生空间”相结合,以发展民宿旅游为导向,构建乡村民宿旅游“三生空间”模型(如图2)。
图2 乡村民宿旅游“三生空间”模型
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是乡村中的主要空间,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乡村“三生空间”系统。生产空间主要指农业生产空间,是人们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场所,与经济层面相对应,对生活与生态空间的状况起到决定性作用,是生活空间的经济支撑,保障日常生活有序进行,同时推动生态空间不断发展;生活空间是人们居住、消费、休闲娱乐的场所,是生产空间不断优化重构的动力来源,对生态空间进行生态消费;生态空间主要指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场所,包括林地、河流等,是生产空间得以形成的物质基础,是生活空间的环境支撑,为生产与生活空间提供保障。
民宿旅游体验与“三生空间”存在对应关系,相辅相成。民宿实体空间是核心载体,与生产空间相对应,承载着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生产空间形成的旅游产品与体验活动,在民宿实体空间中得以呈现;民宿主人服务是影响民宿经营的关键因素,游客进入当地生活空间体验风俗与文化,良好的服务质量以及主人文化、当地文化的输出构成民宿的关键吸引力;民宿区位环境是支撑民宿发展的重要因素,协调稳定的生态空间为民宿提供了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参与感强的旅游体验活动、高品质的主人服务、主人特色与当地文化的输出、良好的生态区位环境,共同构成民宿的核心吸引力,为发展乡村民宿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乡村民宿旅游导向下恭城红岩村“三生空间”的重构
(一) 生产空间调整:丰富旅游产品与旅游体验活动
生产空间是形成旅游产品、承载农业体验活动的主要空间,游客可以在生产空间中购买旅游产品,体验特色活动。旅游产品的独特程度与丰富程度直接决定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红岩村需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深入挖掘当地原材料的使用、食用价值,与当地特有的瑶族文化相结合,推出具有文化内涵、创新性强的文创产品,突显异质性。柿子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因此在月柿成熟之前,可以组织游客采摘柿子叶,自己动手加工制作。在红岩村建立规模适宜的月柿加工工厂,设置游客可进入参观的开放区域。工厂规范化管理的公开展示有利于赢得消费者认同与信赖,与此同时也形成了新的旅游体验活动,使游客能够近距离了解月柿相关产品的加工制作流程。设立月柿产品加工体验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游客亲手制作柿饼、柿子醋等特色产品,强化旅游体验参与感。根据当地客流量,将一部分柿子改良为可直接食用的品种,规划为采摘园供游客参与体验,其他果树仍保留原本经过加工才可食用的品种,以此避免全部改良采摘不及时而造成的浪费,在保障村民利益的同时形成新的旅游体验活动。
(二) 生活空间提升:重视民宿品质与民族文化输出
生活空间是游客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的场所。酒店的装修与布置重在突出使用功能,而民宿重在场景的体验。民宿与其他住宿场所最大的区别在于家一般的温馨体验,以及与民宿主人之间的沟通互动。是否热情亲切是决定民宿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良好的主客沟通有利于提高游客的体验满意度,为游客推荐游玩线路或带领陪同能够为民宿品质加分。民宿应具有主人风格和特色主题,内部装修与陈设应体现当地瑶族文化。民宿内要有可供主客交流、互动的公共空间,房间内部布局应融合当地特色,运用瑶族文化元素进行装饰,采用当地传统的家具与布局习惯,充分展现当地民族文化和主人特色,为游客提供最佳休闲生活空间。
瑶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民间文学丰富,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应定期举办瑶族文化学习活动,对村民进行培训,推动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原有民俗表演节目进行专业提升,对民间文学进行艺术化改编,通过旅游演艺传播瑶族文化。瑶族拥有播公(打长鼓)、芦笙长鼓舞、刀舞等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可在保持传统习俗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改编,以体验项目或团体竞赛的形式与游客互动,增强游客的参与体验感。
(三) 生态空间优化:打造康养旅游与生态研学基地
乡村生态康养旅游是依托乡村生态资源,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是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和健康产业融合的结果[33]。红岩村绿化覆盖率较高,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生态环境良好,具备康养旅游所需的自然资源条件。
城市群体远离自然,农作物种植、养护、秋收等农业劳作场面与其日常生活差距颇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民宿主可以将自家农田单独开辟一块区域,长期外租或短期提供给游客进行种植、看护、收获,同时提供厨房等食物加工场所,方便游客获得完整的乡村生活体验。为生活节奏较快的城市人群提供慢生活环境,使游客的身心得到休养。远离乡村是当下学生群体最普遍的特点,生态旅游通过集体旅行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了解生态自然知识,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多途径实现教学目的。充分发挥红岩村自然生态、瑶族文化以及民宿资源优势,打造生态研学基地。在保障生态空间平衡的基础上,发掘出新的旅游形式,丰富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模式。
(四) 三大空间协调:以品牌集群效应推动民宿旅游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乡村空间系统。乡村旅游发展与每户村民的经营密不可分,同时也依赖于村落整体品牌的塑造。红岩村在政府指导与帮扶下开展旅游,民宿分布较为集中,适宜统一打造红岩村特色品牌,以民宿集群形式进行宣传推广。民宿集群可以实现专业分工、业务互补、协同经营、整体营销、业务共享。莫干山民宿的品牌化、集群化经营,已经使其消费水平高于当地的五星级酒店,追究其根源还在于乌镇的风俗人文、浙江的产业创新等带来的整合规模效益[34]。因此,红岩村民宿应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形成集聚发展格局,相关部门要完善监管机制,制定统一的民宿管理、卫生管理、治安管理标准。利用当地瑶族文化与月柿的吸引力,打造独特品牌IP,将红岩村的旅游核心吸引力由单一的月柿观光转变为农业观光与民宿体验,改善红岩村农业观光旅游的季节性限制,以特色民宿体验活动填补农业旅游淡季空白,以品牌效应和民宿集群效应推动民宿旅游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