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琉璃艺术作品的创作表现解读
2021-04-21程雪芳
张 翼, 程雪芳
( 莆田学院 工艺美术学院, 福建 莆田 351100 )
据考古资料证实, 中国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墓葬中就已经出现了琉璃工艺品[1]。 由于受到古代技术和艺术认知的限制, 中国古代琉璃工艺品还是偏向于实用性和装饰性方面, 还未有纯艺术性的琉璃工艺品出现。 到了近现代, 陶瓷和玉器成为达官贵族的挚爱, 而琉璃则被“搁置” 一旁, 使得中国近现代琉璃艺术出现了艺术表现空白期。
改革开放后, 中国科技开始高速发展, 艺术受到科技革新的影响也进入了一个大融合、 大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 传统的材料特性和艺术语境已经不能满足艺术家们对于艺术审美的诉求, 各艺术门类之间开始打破传统的材料壁垒,寻求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表现语言, 琉璃在这个时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开始用它独特的材料特性展示着自身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力。 琉璃本身的材料特性使得琉璃艺术品有其特殊的一面, 其表面流光溢彩、 变幻瑰丽, 整体通透、 细腻、 光洁。 琉璃通过不同的艺术加工既可以呈现出色彩绚丽、 变幻瑰美的特点, 也能够呈现出古朴、 混沌或清晰的特点, 这是琉璃材料与艺术家情感的共融。 琉璃的材料特性使得众多艺术家为之倾倒, 但是活跃在国际琉璃艺术圈中的中国人却较少, 由于断代太久, 导致中国当代琉璃艺术在国际琉璃艺术活跃的时候却难觅其踪。
自清华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玻璃艺术工作室以来,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与琉璃相关的艺术研究, 开设琉璃艺术课程(琉璃属于玻璃门类)。中国保存最完好的琉璃产区在山东淄博, 有大量的琉璃工艺从业者。 传统琉璃艺术不像陶瓷艺术, 随着时代变迁, 陶瓷工艺被很好地保存下来; 而琉璃艺术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受到重视, 到后来脱蜡铸造琉璃工艺甚至产生了 “断代”, 相关的术语、 技法、 可参考的古文献并不多, 琉璃艺术大多还是以艺术品的形式呈现。 从清华大学、 上海大学创办玻璃艺术工作室开始, 越来越多的高校和职业艺术家开始关注琉璃艺术, 使得中国当代琉璃艺术发展越来越繁盛, 琉璃艺术品的制作技术越来越精良, 设计思想越来越前卫。琉璃材料的特质在当代艺术氛围下不断被艺术家们发掘利用, 琉璃在艺术作品中有了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新语境。
一、 以自然为题材的表现
自然题材的艺术作品一直是艺术家们找寻自然真谛、 回归自然本源的创作表现之一, 早期的壁画、 陶瓷、 国画等艺术品中很多是表现自然题材的。 琉璃材料因为工艺的原因在古代大多只是制作一些小件的观赏性工艺品, 而不能像陶瓷那样用大块的立体形态去表现自然景观。 当代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琉璃艺术的工艺手段, 使得制作琉璃作品的形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立体的、 大面积的琉璃作品已经能够被艺术家们创作出来了,琉璃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广泛。 琉璃作品在当代艺术中脱离了单纯的实用性而更具艺术性。 因为琉璃工艺的特殊原因, 琉璃材料在工艺制作的时候就能决定它最终所表现的材料质感是通透的还是浑浊的。 借助琉璃材料或光洁通透,或浑浊, 或变化绚丽的这些特点, 再融入艺术家的创作思想, 使琉璃作品具有了它独特的艺术表现属性。
笔者曾探访过琉璃艺术家戴舒丰老师, 他住在山村一隅背靠大山的地方, 有自己的工作室外加居室, 书房采用大落地琉璃, 一年四季, 可以直接感受外面草木从发芽到枯黄的变化。 在跟自然的接触当中, 能够真正回归到一种自然原始、朴质的状态, 从最原始的状态里面去捕捉生活中的那些微妙瞬间, 也就更能够在这种自然氛围中去感悟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
戴舒丰的作品中有很多是表现自然景象的,他从生活中获得感悟, 然后通过与自然的对话将自身的艺术语言融入作品。 《海底的沉寂》 (图1)是他的表现自然的作品之一, 该作品采用传统的脱蜡窑制古法工艺制作而成, 在制作工艺上, 传统的技法与当代的艺术语言形式结合在一起; 在材料表现上, 通过琉璃通透、 静谧的特点来表现深海底部那在无尽岁月中自然形成的峡谷, 透过作品仿佛看到作者内心深处沉静、 安详的状态;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 挖掘材料所蕴藏的特点, 用传统的技法结合现代的表现形式, 使观赏者看到作品时犹如身处海底峡谷之中, 能够感受到一种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 洒脱, 还可能产生一种避世情怀, 这种避世情怀并不是因为惧怕外界的喧闹、 烦乱而产生的, 而是一种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天人合一的心态。
图1 戴舒丰, 《海底的沉寂》,脱蜡铸造琉璃, 2004 年
二、 以人文情怀为主题的表现
在玻璃艺术创作中, 隐喻、 符号、 象征等表现形式在几何抽象、 具象写实等形体探索中, 表达着艺术家的思想情绪、 文化感知。 创作者的情感通过理性的数据分析、 材料分析、 功能分析、技术分析被留存于作品中。[2]在当代艺术的引领下, 艺术家们开始思考生活中的点滴感受, 更加注重体会生活中的事物对自身情感的影响, 并通过这种感受赋予作品人文生活气息, 使作品流露出一种人文情怀。 琉璃材料的抛光透亮可以给人一种看破事物内在规律的潜意识心理暗示, 而浊料(碎料)烧出的琉璃作品仿佛赋予作品一层面纱, 遮盖住作品内部的构造, 让人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通过对琉璃工艺的理解可以将不同的效果应用在表达不同人文情怀的琉璃作品中, 让琉璃作品具有变幻莫测的成品效果, 同时利用这种效果展示不同艺术家的人文情怀。
图2 关东海, 《城门系列·三》,沙铸玻璃, 2003 年
关东海作品 《城门系列》 (图2)的创作灵感就是来源于其在游学英国之时亲身感受到的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关东海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同时通过国外建筑与中国建筑的一系列对比, 使得关东海对北京古代城门背后的文化底蕴产生了独特情感。 《城门系列》 作品整体是相对方正的外形, 没有过多的装饰, 采用琉璃本身的色调搭配古朴的圆铆钉或方铆钉, 用最原始的语言来传达作者内心对中国北京古城门的一种人文情怀。 作者没有将琉璃最绚烂的一面展示出来,而是通过沙铸工艺将琉璃朴质的一面展现给大众。 门是表示空间出入口的一种装置, 这是现今大多数人对门的普遍通识, 而 《城门系列》 作者表现的却不是那种人来人往的大众所理解的门。[3]关东海出国留学期间刚好是中国大力发展的时期, 中国的国力日渐强盛, 让别国不敢随意欺凌, 关东海将这种感受融入作品, 作品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庄重的、 威严的, 就像是中国的国门伫立在眼前, 将外敌拒于门外, 给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视觉感触。
三、 对现实生活的映射
琉璃通过自身所展现的通、 透、 炫、 彩等材料特点, 可以表现出很多材料所不能表现的材料精神。 正是因为琉璃的这些特点, 使当代琉璃艺术家们为之折服, 并全身心地投入琉璃艺术作品所展现的材料精神的研究中。 随着艺术意识和艺术行为的不断深入发展, 加之琉璃工艺的不断成熟和艺术家们对材料更精准的把握和掌控, 琉璃艺术以独特的特性在当代艺术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被更多的当代艺术家带入作品的创作中。 艺术家对材料精神的探索, 使琉璃材料的表现力和艺术家的艺术思维能够有机地融合,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想要掌控琉璃艺术的表达方式。
琉璃材料是坚硬且易碎的, 经过抛光泡酸处理的琉璃变得晶莹透亮, 一眼就能望穿其内部,仿佛它的内心能被人一眼看穿; 喷砂后能让琉璃有模糊不透的效果, 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琉璃表面清透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清而透明、 晶莹剔透、 异彩纷呈的视觉感, 但是它的密度却跟这种感觉背道而驰, 一个乒乓球拍大小的琉璃作品就有0.5 ~1.0 kg 重。 琉璃作品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是比较简单明快的, 可是制作琉璃作品背后的那些工艺却是繁琐复杂的。 这是材料自身的一种迷惑的矛盾体现。
单纯的视觉体验并不能完全 “满足” 艺术创造力所需, 以观念思想作为前提就无法避免尝试多种材质进行交叉使用。 对空间的利用, 装置的概念同样有助于艺术创作的多方位表达和阐述。[4]艺术家李晓强(艺名:秃头倔人)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关系通过琉璃和铁丝笼子综合材料来表现, 他的琉璃装置作品 《小黄人系列》(图3)中的小黄人象征的是生活中的某个人。 在笼子里的小黄人, 因为脚被固定住了而无法移动, 可是他又很想走出笼子, 笼子的门开着, 小黄人陷入了走或留的矛盾之中。 就像现实生活中平平凡凡的每个人一样, 想出去见识一下窗笼外的另外一片天地, 却又担心外面的世界不一定有现在的环境舒适; 感觉周围的环境枯燥无味想换一种新的生活体验, 却又怕走出去后自己会后悔。 图3 中, 作品人物的动作是双手摆开, 右腿向前迈出, 呈现一种要出发的姿势, 可是被埋着的脚暗示着不想冒险的内心活动。 欲望和现实永远充斥着矛盾, 很多人都不满足于现状, 总想跳槽到更好的地方, 但是又怕失败。 秃头倔人将琉璃的通透与模糊、 简单与复杂等材料特征赋予作品, 使这件作品传递出材料所表达的新的材料精神。
图3 秃头倔人, 《小黄人系列》,琉璃, 2012 年
四、 对时间观念的呈现
艺术必须 “赋形”, 以物质为载体将经验寓于形式之中, 呈现为一种让人可感的形式[5]。在当代艺术创作中, 将更多的物理属性融入作品的艺术属性, 其中, 时间这一看不到、 摸不着的真实事物也被艺术家们作为研究对象融入自身的艺术创作中。 琉璃材料的光洁与粗糙、 华贵与质朴等特性相结合能够很好地把时间这个物理概念呈现在作品上。 例如琉璃材料特性中的光洁和粗糙, 就像人类经过了时间的流逝, 从青年时期过渡到了老年时期, 自身的亮丽褪去, 只剩下粗糙的皮囊, 皮肤的褶皱充分诠释了时间在一个人身上所留下的痕迹。 通过对时间的特性和琉璃材料语言的特性进行深入探索, 所创作的琉璃艺术作品能够让人观赏到真实的可感触的时间表现。 艺术家们在表现时间的琉璃作品中, 往往将对时间的感触和一些平时想象出来的、 似乎就在身边发生的跟时间有关的事物或情感, 通过提取相关的元素, 融入作品中, 通过具象的琉璃艺术作品真实地将时间展现出来。
《时间的痕迹》 (图4)是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将随便一碰就会散落一地木屑的老朽木,经过翻模、 脱蜡等一系列传统的脱蜡窑制工艺加工制作成的琉璃作品, 作品通过表面朽木纹理的呈现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一种思考。 王蒙认为,点、 线、 面这些造型艺术表现的最基本语言和单位, 结合色彩特点, 又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与内涵, 其抽象的形态赋予艺术内在的本质及超凡的精神[6]。 《时间的痕迹》 中朽木纹理造型自身的特点, 表现出了与琉璃材料本身特性所相反的材料性格, 新的形态赋予了作品新的精神和思想。琉璃材料的通透属性可以很好地表达时间这一主题, 因为琉璃通透, 往往能一眼就将琉璃本身看穿, 《时间的痕迹》 的正反两面, 一面是经过打磨抛光后所呈现出来的平整剔透, 一面是有朽木纹路的粗糙质感。 作品的表面痕迹保留了朽木上的纹路, 同时保留下来的还有时间在这块木头上的印记。 从正面看作品能够感觉到朽木赋予琉璃作品的沧桑朴实感, 让观者能够感受到时间在木头上所留下的痕迹, 从而能够联想到自己身边那些随时间流逝的一些人或事物; 从后往前看, 先看到的是琉璃的平整、 光洁, 然后可以看到朽木纹理。 背面抛光部分的光鲜亮丽与前面朽木痕迹的沧桑古朴形成对比, 表现事物的发展过程, 虽然事物发展到最后会从光鲜亮丽到像朽木一样饱经沧桑, 但是留下的痕迹都是岁月的沉淀。 用中国水墨元素配色, 除了跟朽木的颜色相近之外,还与传统的脱蜡铸造琉璃工艺相对应, 让时间的痕迹在传统工艺与当代形式中得以体现。
图4 张翼, 《时间的痕迹》, 琉璃,46 cm *30 cm *26 cm(尺寸可变), 2018 年
五、 结语
自然题材的作品中隐藏着作者的心境, 通过作品往往让观者更加贴近自然, 触发对自然的思考; 人文情怀题材的作品中寄托着作者的情怀,是作者对于某种感情的抒发和表达; 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赋予琉璃材料新的材料语境, 大多是带着对生活、 对社会的一些思考; 时间观念题材的琉璃作品让观者感触时间的变化从而更加关心周围的一些变化。 通过琉璃材料来表现自然、 表现内心、 表现生活等, 琉璃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被艺术家们不断发掘出来, 并实验性地赋予作品艺术灵魂。 琉璃与其他材料、 其他学科共融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代艺术的引领下已开始在艺术舞台上崭露头角。 时代还在不断进步, 琉璃工艺也会不断发展, 多种材料互相交叉, 多门学科混合研究, 琉璃艺术今后的发展方向除了挖掘材料本身的语言和潜质外, 也需要艺术家们不断思考和发掘如何更加精准地掌控琉璃材料, 扩展琉璃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所传递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