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2021-04-21魏兆鹏
魏兆鹏
【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秉持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高中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这一愿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课程思政不失为努力的方向,本文将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高中历史课程推进课程思政理念的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中历史;实践路径
前言: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之后,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继续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和任务,同时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教育工作者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要一以贯之,有始有终,贯穿始终,无处不在。”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应该包括各级学校的各个学科教师。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显然,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是传统德育的延伸与升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它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发挥思想政治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明确了课程思政,我们可以发现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立德树人,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推进课程思政在具体学科教学中的践行将发挥出潜移暗化、春风化雨的育人功效。
高中历史课程在高中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索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现“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创造性转化,无疑成为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课程思政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功效,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和育人意识
“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教师的师德素养直接关乎着每一个学生的道德修养,教师与学生在学校里进行着最为密切频繁的的互动交流,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周围的学生,我们教师应该是也必须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打铁还需自生硬,我们谈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自身不加强师德修养,政治理论学习,岂不沦为社会上的笑料。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潜意识里要形成自觉的思政育人理念,这样课堂育人的主体性地位才能够得到提升,从而才可以更好地适应“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目标指向要求。“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同理,确立了“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目标之后,教师就成为思政育人的决定性因素。社会赞誉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教师就更应该担负起育人的神圣职责,既要将书教好,更要将人育好。列宁曾说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们认识上的偏差,很多教师认为自己教好书就行了,育人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事情,与己无关,由此导致了我们的课堂只注重了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引领,更有甚者在课堂上,有些教师满腹牢骚,抵触社会、诋毁国家、污蔑组织,有意无意地传播不当错误言论,给学生在思想上产生误导,这可是严重的误人子弟,毒害祖国的花朵,对于这样的教师就没有做到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这样的教师既没有师德更谈不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岂能教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提高挖掘思政资源融入历史课程的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一方面,教材知识本身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发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已有思政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开发新的思政元素融入历史课程学习,如及时跟进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热点事件、搜集乡土历史素材、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开设历史实践课程等等。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内容应体现时代性,教师在历史知识传授中应注重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应当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意识,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创新、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履行好教书育人的岗位初心,主动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不是在历史课程教学中专门空置出几节课时单独讲授思政内容。“思政”与“课程”的关系,应当是“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要坚决避免将思想政治课内容生硬嫁接于历史课程的倾向,“思政”与“课程”不应该是1+1=2,而应该是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国情教育和主流价值观熏陶,是课程思政最为基本的两个维度。教师千万不可硬性灌输,生硬地直接得出相关结论,而应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引人入胜地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制度的历史性变革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应在扎实的课前备课基础上,把正确的价值取向、政治导向、家国情怀自然融入历史课程教学,实现如沐春风、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高效运用教材,分析教材,为学生架设起从学习到生活的桥梁,从而陶冶和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高中历史教师不能深刻领会教材的精髓,不能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那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陷入教材僵化、教学死板、学生反应迟钝、学习无趣的状态。因而教师在充分理解历史教材的基础上,应该充分发挥教学所长,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大力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如以比较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主题式教学、感染教育法、典例教育法、陶冶式教育法、自我教育法[9]等教学模式为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课、研讨课、体验课以及信息化教学等方式方法,通过丰富多元的授课方式,抓住高中学生心理和当前学生特点,突显道德教育实效。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比较式教学,要求学生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同世界科技文化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的先进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明清以来中国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后状况同近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的落后,激发学生为实现祖国振兴民族复兴而发奋读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在讲述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时候,要求学生归纳近百年来中国各阶级阶层的救国道路及其结果,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近现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当今中国的国情。因此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理念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发掘高中历史学科的内在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可以在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目标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变革课堂评价标准
高中各课程的课堂教学由于长期以来唯高考指标的评价导向,致使高中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德育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对教师的讲授技巧、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接受程度以及师生教、学的互动效果等方面进行考察,就知识而知识,以知识掌握为核心,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高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显而易见,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严重违背新课程改革下以学生终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初心,必须适时变革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特别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列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在本质上是统一的,都是对教育的价值追求,历史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进一步凸显了德育教育的价值,因此,今后的课堂教学评价一定要注意教学各环节的思政因素,就课程思政评价的本身而言,需要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其中,体现课堂评价的人文性、多元性。为此,应逐步将课堂教学的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检验结合起来,综合采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等方式,制定出更为精细和系统的富有课程思政色彩的课堂评价指标,充分及时反映学生成长成才情况,反映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以科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引导高中课堂教学从重知识轻德育向既立德又树人转变,为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结语:
在普通高中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德育功能的挖掘与利用不能仅仅局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更需要我们在高中其它课程中进行推广研究,高中历史课程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思政资源使历史课程教学在课程思政推进中更具优势,更具主动性,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高中各门课程中,是各门课程的共同任务。要实现高中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大力推进高中学段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课程思政的实践途经,如此,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0.
[4][5]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高德毅宗爱东.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
[6][7][8][9]高中课程思政研究——以《高中历史(必修三)》的人生观教育为视角[D].朱江龙.广西民族大学.2018.
[10]历史学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思考[J].颜小华.教育现代化.2019(51)
备注:《课程思政在高中学科(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S【2020】GHB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