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1-04-21王嘉琦
王嘉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培养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历史教师要立足于历史课堂教学,科学选取不同类型的史料,促进学生唯物史观及家国情怀的形成,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强化。基于此,本文特意从几个方面,对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策略
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学生辨析历史材料、建构历史知识、培养正确历史观的素养。在历史教学中,史料是常用的工具,实证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教师要重视史料实证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以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使学生在史料实证中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
一、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有效培养的重要性
在新时代核心素养理念引领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历史的真实性、实用性、警示性,可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及优良品格的形成,可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情况下,深研史料实证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教师应该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要尽最大限度地去还原历史本来面貌,使学生不仅能够熟悉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更要求能够对各类历史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形成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教师要把握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机会,开拓中学生的历史视野,提升他们的主动创新意识,更多学生得到了精神洗礼,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得以身心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三观后,才有机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1]。
二、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有效培养的策略探究
1.将史学阅读与教材知识深度融合。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要把史学阅读与教材知识深度融合,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是历史高考的能力要求。当前高考命题采用“新情景、新材料”,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新特点,阅读量大,学生要适应高考的新特点,离不开平时有效的阅读训练。在历史教学中,应通过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让学生掌握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如“孤证不立”“史论结合”等,帮助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做到“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史由证来”。
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依托史学阅读,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就以《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
对于高一新生来说,历史教材就是他们能找到的最基本史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精读《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课文,通过分层解读,知道课文中包含了哪些历史学的基本要素,达到了“史料实证”素养水平中认识史料的要求。在进行史料分类时,笔者指出课文中的插图《太平天国发给农民的田凭》《资政新编》书影等属于图像材料和实物材料,“历史纵横”中所引用的地主诗作“东庄有佃化为虎,司租人至撄其乳”属于文献史料。
作为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太平天国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宣扬男女平等,人人都是兄弟姐妹。然而在这样一个尽善尽美、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国”,1856年秋却发生了领导集团的内讧。太平天国真的如其宣扬的那样人人平等吗?领导集团内讧有什么内情?一个个谜团等待着学生去揭开。在课堂中为学生呈现史料,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像侦探一样去抽丝剥茧,寻找历史的真相,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2.提高教师素养,感染学生们史料学习。
教师作为一名主导历史的教育者,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主要前提,要充分意识到史料实证的必要性,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以身作则,感染学生学习历史,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3]。历史教师可以精读原始的历史资料,全面了解历史发展状况,从而强化自己的古文底蕴。历史教师也可以紧跟时代潮流,通过网络平台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查找专业书籍,开阔知识眼界,为中学生们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教师对于历史人文的研究足够深入,充分活跃历史课堂后,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热情,有效培养他们的史料实证素养。
例如,在教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投放以下两组史料:“力役过繁,赋敛过厚。——《明史·周敬心传》;据统计,仅洪武年间(1368-1398年),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大大小小武装起义达一百八十余次之多。——《教师教学用书》”。学生通过分析两段史料,再结合自己收集到的明清史料,较为容易地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时代背景有了感性认识,进而认识到地主阶级腐朽的生活加剧了社会矛盾,使社会不稳定性增强。明清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需要强化君主专制。运用史料引入背景探究,既让历史教学内容的引入实现了水到渠成,又强化了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3.查找史料,多角度展现历史真实。
所谓史料,就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文字、图片、实物等各种类型的“证据”,能为人们认识并了解历史提供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形成正确认识,明确史料具体类别,从史书、文学作品及历史学术著作等方面入手,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史料,并明确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及一手史料的具体情况。比如,在学习“孙中山”这一历史人物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使班级学生预习环节去探索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了解孙中山先生参与过的历史活动,并提出了哪些观点。将查找到的历史材料与教材知识相结合,梳理知识、分析理解、理性思考的过程就是他们史料实证素养不断强化的过程。
在查找史料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已有的史料进行辨析解读,提取有效信息,形成新的问题视角,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为了避免学生机械片面地看待历史,教师应呈现多种材料,多角度展现历史真实,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丰富性和时代的复杂性。比如在探究“中体西用”思想来源的环节,笔者提供了以下不同视角的史料:既有洋务派主要人物奕訢办洋务的文字史料,也有顽固派代表人物倭仁的反洋务论述;既有洋务派中激进要求突破只学技术的郭嵩焘的史料,也有同一时期早期维新人物郑观应的文字资料。为了引导学生对已有的史料进行辨析解读,笔者设计了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概括奕?、倭仁、郭嵩焘、郑观应对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的看法;二是为什么同一时代的人在學习西方的问题上会有不同的态度。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和回答设问,拓展延伸学生对19世纪60到90年代“中体西用”思想及其实践的认识。让学生在全面了解郭嵩焘和郑观应经历的基础上,分析他们思想形成的原因。不同观点的呈现和人物丰富的人生经历的展现,使学生对“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复杂性和那个时代思想的多样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4.注重史料的多元性,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史料的收集要全面,“孤证不立”,全面的史料有助于我们对某一个历史事件、历史情境、历史人物有更全面的认识,形成对历史的互相印证,从而形成客观准确的认知,避免造成对历史的“偏见”甚至“误会”。为了提升史料的多样性,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影像、实物等多种史料,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手段查找相关内容、阅读一些与历史相关的专著、翻阅一些正规的期刊文章等等,将不同渠道、不同文章获取的观点进行梳理、整合、比较之后,再传达给学生。
学生实证意识和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地去渗透、去引导。解读史料,进行史料论证,是培养学生“求真意识”的重要途径,如何将解读与论证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养成围绕史料学习历史的习惯呢?教师可运用史料解读探究法、课堂情境体验法、历史小论文撰写法等来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让学生高效学习历史。
5.用历史解释形成学生自己的历史叙述。
历史解释必须要在一定的方法论(即通常所说的历史观)指导下进行。历史观有很多种: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等等。历史研究最科学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只有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不同历史视角的研究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叙述。为此笔者在上文两个层面问题的基础上设计了第三个层面的问题(任务):根据材料结合课本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内容,就社会思潮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写一篇小论文。
写历史小论文是全面考查学生学科素养的最好方法。指导学生写上述历史小论文时,应先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来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其对近代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然后让学生在解读史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历史叙述,注意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结语
总之,史料教学已经成为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当前践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须手段之一。对于一线的历史教师,在客观条件受限的情况之下,如何科学、合理地应用好史料教学这一手段,还需要长期不懈地探究与学习,这也是一名优秀历史教师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康小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J].华夏教师,2020(17):255-256.
[2]刘树威.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们的史料实证素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49-50.
[3]王楚臻,李明明,韓欣.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实践思考[J].新课程·中,2019(28):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