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
2021-04-21司威
司威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影响之下,社会各界更是逐渐提升了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而语文教学作为初中教育中的关键环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个人文化素养。为了能够有效的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不断学习优秀的教学方式,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从而才能更好的将西藏班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有效提升。为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之外,还需要对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功能进行充分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之上,不断的进行优化创新,以此创建更为符合现今教育形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文化的有效运用全面提升西藏班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并且这也是奠定学生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举措。本文将对西藏班初中语文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进行简要的梳理与解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家国情怀
引言
语言始终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语言文字的传承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渠道。文字的有效传承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文字语言呈现的文章是对各族人民智慧结晶的认可与肯定。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首先就应该教育学生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热爱自身民族语言文字撰写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语文教学大纲还明确指出: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以及审美情趣。
一、善于深度解构初中语文教学,切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意识
随着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不断积累,因此导致学生对语文的感受也越来越深刻。从这个发展的角度来看初中语文教学,已经可以从“直抒胸意”延伸到“托物言志”的效果。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储备问题,因此导致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缺乏,许多民族情感的表达都是以最为直接的形式进行阐述,使学生能够在清晰的指示和情感的阅读中感受到这种氛围。而在初中阶段,伴随着学生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含蓄,这使得语文阅读文本具有更多的内涵等待挖掘与理解。巧妙解构文本中的家国情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教学的又一次深入的探索。目前,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三维目标来确定教学的中心。那么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刺激也满足了家国情怀的感性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有目的的引导可以使学生产生亲情、乡情,民族情等家国情怀意识,从而绕开类比,使教学以文本为基础,但又高于文本的实际内容,从而确保学生充分发散自身的语文思维。
例如:教师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描写冬天的词语进行搜集,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很多生动想象的词语表达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从而使得学生在搜集词汇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语言文字所产生的最为真挚的感情。而此篇文章作者只是以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为出发点,实则是在传达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老舍先生通过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文字简述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冬季景象,而字里行间全部渗透出自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力量,从而对祖国语言文字产生深厚的情感。
二、巧妙借助诗词创作背景,有效指导学生感受家国情怀教育
如果说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感的历史局限性和现实意义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那么深入分析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全面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家国情怀以及民族情感的有效途径。考虑到封建社会的弊端,许多诗歌的表达过于晦涩,以景抒情和以物抒情是最为常见的表达方式。然而,对于出生在和平时期的初中生来说,很多历史已经真正成为历史,其中隐含的思想和情感是无法言说的。基于这一现实,在理解的基础上,巧妙地分析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探索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可以有效突破情感理解的关键环节。事实上,家国情怀的感情并不是过时的,而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逐渐完善。此外,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古诗词的内涵,通过比较的方法有效地转化古诗词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感情感,在丰富学生爱国情怀的同时,也在现实生活中定义了家国情怀的情感,从而有效培养初中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德育与语文的跨学科整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教师在讲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歌时,可以将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度挖掘,从而使学生更客观、全面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感。如果只看这首诗的内容,一个无助而痛苦的老人的形象就会油然而生。然而,杜甫写这首诗时只有49岁,是什么让他认为自己“老”了呢?这与当时的创作背景有关,杜甫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他想做点什么,但因为佞臣当道,只被封为一个小官員,再加上“安史之乱”的迫害,使得他力不从心,因此他自称自己“未老先衰”。如果学生只了解这一层次,他们就看不到杜甫诗歌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与民族情感。面对残酷的现实,无论是生活带来的压抑,还是内心无尽的伤感,都没有影响到杜甫“得广厦千万间”的愿望。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的推己及人,可以更好地表达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充分体现他对民生的热切关注,从而使得内容中的家国情怀展露无遗。
三、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经过时间的洗礼已经发展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文化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数千年,具有极强的文化穿透力,并且中华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进程。作为炎黄子孙,生活在华夏大地上,就一定要掌握好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最为重要的标志。由此可见,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将语文教材中的中反应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细节内容进行有层次,有深度,有规划的挖掘,从而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合理传承。例如,教师在讲述《木兰诗》时,花木兰是一个妙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大敌当前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木兰谢绝赏赐与高官俸禄,回到自己的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家人更爱国家,把对国家与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一起。花木兰的美好形象,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中的勤劳勇敢,善良机智,刚毅淳朴等展现的淋漓尽致。教师通过本篇文章的讲述来激发学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感知与敬仰,使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从而达到教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意识的教学目的。
四、教育学生爱祖国的人
如今我们欣赏到的壮美河山,优美风光,独特的建筑都是经过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靠勤劳的双手以及智慧建打造而成的,因此那些勤劳智慧的人们更值得我們尊敬与崇拜,因此热爱打造壮美河山的人就是热爱我们的祖国。例如,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因得了高分而导致自身受到他人的猜忌,并且由于影片事件受到了极大的侮辱,这也使得鲁迅先生放弃学医,选择依靠自己手中的笔来挽救国人的灵魂,这种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怎能不使学生受到激励。并且语文课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不光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这门课程的魅力,提升自身的学习热情,也会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学到一些好的行为素养。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好语文课程的自身的优势,努力学习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育中将思想政治建设进行灵活的运用,让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齐头并进,以此充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结束语
优良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就需要将优良的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之中。教师想要实现在西藏班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就需要将语文教材中的中反应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细节内容进行有层次,有深度,有规划的挖掘,从而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承。除此之外,在西藏班初中语文教学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便将来更好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支柱,学生的思想品质也是未来整个社会的整体走向,只有学生将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接纳,才能将使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不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青云.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家国情怀培养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5):103-104.
[2]沙热娜.初中语文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21.
[3]王淑虬.以德育之根固家国之情——初中语文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J].新智慧,2020(32):3-4.
[4]史万武.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J].名师在线,2019(21):79-80.
[5]谭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D].曲阜师范大学,2020.DOI:10.27267/d.cnki.gqfsu.2020.00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