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明亮的人(节选)
2021-04-20王开岭
王开岭
1
上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
陪伴你的,有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隐隐颤栗的棘条,月挂树梢的氤氲,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矗”和“伊始”,乃富有动感、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充满了新的热力。
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热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原初印象,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
“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記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透过那桔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2
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对自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仔细想想,或许确实有过那么一两回吧。可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凌晨——
睡眼惺松,满脸疲态的你,不情愿地背着包,拖着慵懒灌铅的腿,被浩荡人流推搡着,在昏黄的路灯陪衬下,涌向出站口。踏上站前广场的那一刹那,一束极细的腥红的浮光突然鱼鳍般拂了你一下,吹在你脸上——你倏地意识到:日出了!但这个闪念并没有打动你,你丝毫不关心它,你早已被沉重的身体击垮了,眼皮浮肿,头昏脑胀,除了赶紧找地儿睡一觉,你什么也不想,一刻也不愿再多呆……
或许还有其它的机会,比如登泰山、游黄山什么的:蹲在人山人海中,蜷在租来的军大衣里,无聊而焦急地看夜光表,熬上一宿。终于,当人群开始骚动,在啧啧称奇的欢呼声中,大幕拉开,期待由久的演出开始了……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混乱、嘈杂、人声鼎沸和拥挤不堪中进行的。
那光线永远照不到他们。照不见那萎靡的身体和灵魂。
3
爱默生在《论自然》中道:“实际上,很少有成年人能够真正看到自然,多数人不会仔细地观察太阳,至多他们只是一掠而过。太阳只会照亮成年人的眼睛,但却会通过眼睛照进孩子的心灵。一个真正热爱自然的人,是那种内外感觉都协调一致的人,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只有恢复孩子般的好奇与纯真,只有像儿童一样精神明亮、目光清澈,才能对这世界有所发现,才能比平日看到更多,才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注视到神奇与美丽。而成人世界里,几乎已没有真正生动的自然,只剩下了桌子和墙壁,只剩下了人的游戏规则,只剩下了同人打交道的经验和逻辑……
背叛童年的成年人算什么人呢?浑沌、黯淡、萎靡、失明……
值得尊敬的成年人,一定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文本解读: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 王瑞
角度一:走近自然,让精神更加明亮。现代社会,我们往往习惯于生活的奔波、工作的忘我、交际的繁琐、格局的高阔、心境的贫瘠……却忽略了自然的纯粹、美好与诗性。所以,走近自然,去习惯“按时看日出”,这是生命健康与热爱生活的一个标志,你会因此成为一个精神更明亮的人。而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也必定怀揣着梦想,知晓自己为什么而努力,并在人生路上将生命的困难与挫折化作生命本色的旋律,且歌且行。
角度二:童心未泯,让生命永葆情怀。每个人的身世中,都有一段称得上伟大的时光,那就是他的成年。而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的,也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所以,保持童心,就是在营造终身的精神家园。保持童心,也意味着我们可以无限地保持自己的心灵锐度和精神发现力,在时而浮躁喧嚣的时代,能够朴素而简静地呼吸人生的至善至真至爱。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