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有点尬
2021-04-20
从2020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布到正式实行,市场有将近一年的反应时间,但基于成本考虑和观望心理,很多商家直到最后期限才仓促替换成纸吸管。一边是政策限制,一边是顾客需求,压力传导到商家这里,陷入两难困境。
观点一:不能忽视消费者的体验。
2021年1月1日起,北京施行的“限塑十条”要求餐饮行业不再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少饮品店及时更换了吸管,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纸吸管和聚乳酸(PLA)可降解吸管。然而用了没几天,纸吸管就因为“不好用”“有味道”等原因频频被大家吐槽。
用纸吸管喝奶茶,其体验显然不佳,比如,有的消费者就表示,喝奶茶的快乐没有了,主要是纸吸管一点都不好用,常常戳不进奶茶杯的杯封里,而且泡一会儿就泡软了,很多奶茶里的“料”完全吸不上来,常常嘬得腮帮子疼,喝起来还有一股怪味。这样的情形下,消费者就很难满意,也就更难免影响到商品的销售。
事实上,落实不再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也不能忽视消费者的体验,而这也考验着商家的智慧。比如,许多商家并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吸管,而是在饮品杯盖上“做文章”,制成便于顾客饮用的直饮杯盖,给顾客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其实,只要商家多些人性化的服务,注重从细节方面施力,消费者的体验也并非会打折扣。
此外,也期待企业在研发上再给力。从公众角度来讲,应增强环保意识。毕竟,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会与自然环境产生关联。“限塑”“减塑”不仅是国家和企业的事情,更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也唯有生产、销售、使用各方形成自觉意识,逐渐推动“限塑”“减塑”成为社会共识,才能从源头上堵住塑料制品滥用的口子,更好地守护我们的绿色家园。
——杨玉龙《“纸吸管”上岗别忽视消费者体验》
观点二:不能让治理工作卡在禁用塑料吸管这一步。
对纸吸管、木勺的密集吐槽,有一个重要背景:被称为“史上最严限塑令”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正式在全国生效。《意见》指出,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作为消耗一次性塑料餐具的“大户”,奶茶店、快餐店等餐饮场所对准的恰恰是年轻消费群体,其用餐体验在舆论场引发热烈讨论,也在意料之中。
应该说,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有重要意义。塑料制品泛滥,已经严重影响到自然环境和海洋生物,此前就有海龟鼻孔被塑料管堵住的新闻。同时,塑料微粒也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入侵人类的身体,危害健康。因此,限制使用塑料制品尤其是一次性塑料制品,改用可降解的替换品,势在必行。
不过理解归理解,面对体验感极差的纸吸管和木勺,很多消费者还是发出了诚实的抱怨。首先,从观念落实到行动有一段适应期,这是难以避免的。再者,部分商家的“贴心”让人困惑:纸吸管容易散掉,就再多送一根纸吸管备用;塑封膜难打开,就附加一个“塑料针”,方便先扎个口子;塑料勺换木勺,使用时限不到两分钟……为了减少浪费而制造出更多浪费,这类名不副实的“环保”,不僅让消费者吐槽,更消解了“限塑”的初衷。
梳理上述状况不难发现,需要着重解决的,或许是目前塑料污染治理上“单兵突进”凸显出的诸多矛盾。和禁止、限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递塑料包装等塑料制品的明确推进时间线相比,建立健全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管理制度方面,还比较模糊。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虽然塑料吸管和刀叉勺看不见了,替代品在垃圾丢弃和处理等环节依然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难以达到预期降解效果。而商家的被动和敷衍,则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不满。
尽管目前还有着这样那样的争议,但无论从长远发展角度看还是从短期市场教育作用看,都不能让治理工作卡在禁用塑料吸管这一步。对此,商家应该正视消费者的吐槽,及时向设计和生产渠道反馈并改善,避免因此受到影响;普通消费者也不妨慢慢调整使用习惯,适应没有塑料吸管的环境。当然,最需要也最长效的,还是全链条的努力。
——孙晓《“限塑”如何走过艰难一步》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