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造句的“换装”和“再利用”功能

2021-04-20吕莉莉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曾几何时造句阶段

吕莉莉

案例:近年来,我一直在中、高年级执教,指导学生做课堂作业本时发现有时会出现几道“造句”题,偶尔自己也会布置一些这类练习,每每这时总会出现一些有趣的镜头: A学生兴致勃勃,大笔一挥而就。B学生赶快翻书查找,踌躇着动笔。C学生抓耳挠腮,憋了半天造不出来。而后也就伴随一些“雷人”的句子出场:

例1:与其……不如……与其做个笨蛋,不如做个天才。

例2:香喷喷……要想香喷喷香水就可以了!

例3:原来……妈妈对大姐说原来(缘来)是福,不可错过。

例4:唾沫横飞……李老师上课可投入了,经常唾沫横飞。

在网络上有心人搜集了许多“雷人”的造句,有时候觉得不可能这么绝吧!可谁知我的学生也有“搞笑大王”,经常弄得我们在办公室集体发笑。天呢?而我呢,看到前三条,我也笑到眼泪溢出来,可第四条让我冒汗,学生不会写我吧,那“丑态”可不雅观啊!可是笑过恼过之后,心却不能平静,无形当中觉得问题很严重,“造句”怎么会造成这样?这扭曲的、变异的句子从何而来?

记得我们读小学时,“造句”是必备作业,而且作业本配备中也都有“造句本”,每每老师布置这项作业,我们也不觉得有多为难,甚至我还很喜欢露一手,追求标新立异造一些自以为别人想不出的句子,然后美滋滋地等着老师把它们当“范儿”呢!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经常得到老师表扬,所以我从来不把造句当作负担,甚至有些喜爱。可我的学生为什么这般为难呢?作为一线老师,起初不经意的我越思索越发觉得不简单。曾几何时,造句本悄悄地退出了书包;曾几何时,造句的题型也只是偶尔出现;曾几何时,老师也不把它当回事了。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却深切地体会到一个好的句子就像一枝曼妙无比的花朵,好的句子单独放在那,可以赏心悦目;点缀在一个片段或一个篇章中,那简直是万绿丛中点点红。

分析和对策:所以“造句”怎么会不重要呢?如果说能稍微在教学中照看一下,一定会事半功倍。但孩子们何以会如此畏惧“造句”乃至笑话百出呢?于是我先着手了解原因所在,原来A类学生是语文成绩较好的,对于遣词造句得心应手;B类学生不怎么喜欢动脑子,想挑现成的,可不是回回都能碰到“现货”啊!C类学生是语文学习较吃力的,有些词语意思根本不懂,无从下手,也因此“造句”成了大都数学生不欢迎甚至畏惧的学习难点。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分三阶段进行一些指导尝试,希望能给孩子们在这方面的学习中起一定的推动。

阶段一:理解造句,“一花独秀”

在备课当中,我们事先确定一些有练习价值的词语,让孩子通过查查工具书,找找近义词,读读上下文先深入掌握词意,接着拎出课文中的例句,让学生仿造,自造,交流点评,多多表扬,最后设立一本“妙句集锦”,把学生的好句子摘录整理供人参观、借鉴,一来二去,学生觉得自己能拥有“名言”了,还差点把自个儿当“名人”了,乐得尽头都上来了,于是为难和畏惧的情绪也就慢慢地消除了。

(设计意图)学生初接触一些词,在理解其意的情况下往往只会给出一些较浅层次的句子,可是接下来一定有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展示遣词造句的潜力。

阶段二:提升造句,“妙笔生花”

兴趣慢慢培养起来后,学生就比较容易做这类题目了,可新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因为年龄增大,年级升高,遣词造句能力的要求也必然渐渐提升,可我发现学生造句往往一成不变。举两个有趣的例子:

例1:好像……太阳好像一个大火球。

例2:仿佛……长城仿佛一条龙。

这两个句子在低段也算好句子,可学生一旦开发就利用了五六年,真让人哭笑不得!所以我又着手了解个中原因,有学生说不变又不会错,多好!有学生说只会简单一点的。细细思索,其实,这造句跟孩子的年龄、知识面、价值观、甚至人生观都有关系,农村的孩子,特别是家庭条件较差的,他们的课外知识很贫瘠,更谈不上假期父母陪他们游山玩水丰富知识,增加阅历,而遣词造句也不是简单的个体,它们是和大语文、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后来我也在这方面结合班级实际开展一些活动,潜移默化地熏陶,不求快速生效,结果也是有惊喜的。比如再以“好像、仿佛”为例,句子的饱满度就不言而喻了。

阶段三:运用造句,“生根开花”

一大段时間努力之下,学生都能大展身手了。于是我引导他们在习作练习中巧妙运用,有些经典句子中本来就蕴藏着好词好句,写作练习中,引导孩子调动脑子中的积累,有意无意地嵌进习作中,慢慢地 ,好词好句融为一体,造句的功能也就淡化了,运用的能力就再生了,  再以“好像、仿佛”为例:太阳好像一个大火球,烧红了半边天。

例1:好像……①我好像家人的心肝宝贝,一家人都围着我团团转。②妈妈好像很开心,脸上开了花。③长城仿佛一条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间。

例2:仿佛……①我仿佛听见有人叫我,一转身却没有。②我仿佛做了一场梦,恍恍惚惚的。

(设计意图)这也就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个阶段的训练,我想词语已经在学生心中开了花,它不再是原来单调划一的“方块字”,而是演变成一朵朵为文字世界锦上添花的奇葩。

所以说,让“造句”在有意无意当中重返舞台,让它成为一个“引子”,引出一个好句,一个片段,一个鲜活的故事,何乐而不为呢?

猜你喜欢

曾几何时造句阶段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从造句入手学写话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曾几何时
造句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造句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
“曾几何时”:常被误用的词
我们是这样造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