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美好德育的密码
2021-04-20魏铭
魏铭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笔者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一直探索新方式,拓宽新渠道,贴近学生生活,寻找美好德育的密码。
一、榜样力量美心
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是立德的第一步,而最能直击心灵的,就是来自身边人的榜样力量。笔者所在学校有两位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坚持帮助残疾人婷婷(化名),成为婷婷校园里的“拐杖”,一路走来,三人也成了“家人”。婷婷出生后不久,母亲就离她而去,她1岁多时被确诊为脑瘫,4岁那年父亲因车祸意外去世。幸好,在姑父姑母精心照顾下,她性格积极、乐观、随和,脸上常常洋溢着笑容,学习成绩也是三人之中最好的。
这个感人的故事,大多学生都不知情,只知道学校有这样一个残疾人。于是,笔者首先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用这个故事,再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方式以“感动校园”为题讲述这个故事,随后以此为契机开展了“爱心之星”评比活动,鼓励学生一起传递爱。
从此这三位学生成了校园中一本行走的“教科书”,成为美化学生心灵的“活教材”,如今他们的故事还被《人民日报》专题报道,这种来自身边人的榜样力量,很快就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整个校园自然而然就被爱和温暖环绕了。
二、志愿服务美行
拥有务实笃行的行动力是立德的第二步,而将爱心转化为行动力量,最合适的实践活动莫过于志愿服务。笔者所在学校是“广东省中学生志愿服务示范校创建单位”,全校超过半数师生注册了志愿者,团员志愿者比例更是达到百分之百。每年3月,学校会举行全校性的爱心义卖活动,也会时常到社区、福利院、养老院等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义工活动。
由于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聚集性和外出活动需尽量避免,于是笔者立足校园,以国际志愿者日为契机,开展了校园内的志愿服务月活动。通过一次文明校园清洁活动、一次光盘有礼宣传活动、一次防疫卫士守护活动、一次节能环保巡逻活动,做到校园无垃圾、餐盘无残留、校内无感染、资源无浪费。学生志愿者在一个月的系列活动中积极参与,辛勤付出,不求回报,在奉献中收获了行动力、责任心、成就感。
特别令笔者感动的是,在每一次活动中,都有一些非志愿者的学生主动加入志愿活动,并询问怎样可以加入志愿者的队伍,希望以后可以持续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奉献自己的力量。学生主人翁意识的觉醒激发了美好行动力,校园的文明风尚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流行起来了。
三、理想教育美性
拥有稳定健康的性情是立德的第三步,理想教育是培养三观的主要途径,而科学的三观直接影响一个人性情的养成,因此理想教育便成为培养美好性情的最佳方式。笔者所在的学校一直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将理想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核心,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社团活动辅渠道,互促互进。但是笔者却发现学校理想教育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形式单一,学生收获甚微,大多处于明理未立志的阶段。
于是,笔者立足学生生活,探索课程新方式,设计了一节《少年强 中国梦》的线上微团课,用学生喜欢听的流行歌曲《少年》与《佛系少年》作对比,导入“少年”的概念,再用家乡先贤“梁启超”的故事、身边新时代好少年“刘太阳”同学的故事,以及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系列讲话,一步一步揭示少年强与中国梦的联系,引导学生深刻了解“少年强”的含义: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激励学生以“少年强”托起“中国梦”。
線下,笔者再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引导学生一起思考,作为青少年,应该以怎样的姿态与“十四五”同行,15年后又能为国家做什么,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学生通过学习,随后创作了一系列文创作品,用表情包、书签、诗歌、海报、书法等表达了自己对于2035年的畅想,以及乘势而上,努力学习的决心。笔者这节微团课最终入选了广东省百佳微团课的评选,学生的文创作品也在校园内持续传播着关于理想信念的坚守。
美心、美行、美性构成立德树人的三部曲,而这三部曲都是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为基点,笔者将其改成“德育即生活”,德育应该符合时代精神的生活,融入社会公众的生活,适应学生天性的生活。让我们一起在美好生活中寻找美好德育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