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错颌畸形与不良口腔习惯的相关性研究
2021-04-20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301800宋冠杰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301800)宋冠杰
儿童错颌畸形是儿童口腔的常见疾病,是指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因先天遗传因素或后天不良习惯等导致儿童牙齿、颌骨出现的畸形[1]。按发病机制可分为病理性和发育性两大类,其中在临床上发育性的错颌畸形较常见[2]。由于错颌畸形会影响儿童牙体生长以及颌骨结构的生长,可引起牙齿釉质脱矿、牙龈炎等并发症,需要及时治疗[3]。本文对我院口腔科就诊的270例学龄前儿童进行相关分析检测,评价儿童错颌畸形与不良口腔习惯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口腔科就诊的270例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其中男141例,女129例,患儿年龄5~10岁,平均(7.7±1.2)岁。其中错颌畸形的儿童144例(男82例,女62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经患者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选取标准 ①纳入标准:儿童及家属配合完成口腔检查,乳牙列发育较为完整,既往无颅部及颌面部疾病史,无牙齿畸形史,无咬合诱导治疗史。②排除标准:儿童及家属无法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口腔检查,乳牙列发育不完整。存在牙齿畸形史或颅颌面部疾病史,合并其他疾病不适宜完成检查者。
1.3 检查方法 受检儿童首先保持安静状态30分钟,由我科医务人员观察儿童是否发生不良口腔习惯,如舔舌、单侧咀嚼、吮指、吮唇、咬物、磨牙等,确定开始
及持续时间、强度、频度等,与其父母进行有效沟通。并进行充分的口腔检查确定其有无错颌畸形、错颌畸形类型等,检查内容包括探查儿童颅面的形态对称度、侧面外观轮廓、髁状突位置、唇舌的咬合位置、形态位置、牙合与颌位、畸形下颌运动等情况。
1.4统计方法 使用SSPSl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儿童错颌畸形发生率及不良口腔习惯发生率比较 270例入组儿童中存在144例错颌畸形儿童,发生率为53.33%。无错颌畸形儿童中无不良口腔习惯的儿童107例,存在不良口腔习惯的儿童19例。错颌畸形儿童中无不良口腔习惯的儿童24例,存在不良口腔习惯的儿童120例。错颌畸形儿童存在不良口腔习惯的比例显著高于无错颌畸形儿童存在不良口腔习惯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儿童错颌畸形类型构成比 144例错颌畸形儿童中主要错颌畸形类型为反颌21例(14.58%),深覆颌13例(9.03%),牙齿排列不齐68例(47.22%),开颌5例(3.47%),颌前突27例(18.75%)及其他类型10例(6.94%)。
2.3 儿童不良口腔习惯类型与错颌畸形发生情况 儿童不良口腔习惯中舔舌、吮唇、吮指最易造成错颌畸形,以牙齿排列不齐、反颌及颌前突的比例相对更高。见附表。
3 讨论
错颌畸形作为儿童口腔疾患之一,日益受到家长的关注和重视[4],其中口腔不良习惯是形成错颌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各类错颌畸形的1/4[5]。
本研究的270例学龄前儿童中,存在144例错颌畸形儿童,发生率为53.33%。观察所有入组儿童,无错颌畸形儿童中无不良口腔习惯的儿童107例,存在不良口腔习惯的儿童19例。错颌畸形儿童中无不良口腔习惯的儿童24例,存在不良口腔习惯的儿童120例,错颌畸形儿童存在不良口腔习惯的比例显著高于无错颌畸形儿童存在不良口腔习惯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4例错颌畸形儿童中,主要错颌畸形类型为反颌21例,牙齿排列不齐68例,颌前突17例。所有学龄前儿童不良口腔习惯最易造成牙齿排列不齐、反颌及颌前突,儿童不良口腔习惯中舔舌、吮唇、吮指比例相对较高,此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
附表 错颌畸形与口腔不良习惯分布(例)
有研究显示,吮指可源于婴幼儿时期的神经反射,90%以上的儿童都有吮指行为[6],吮指行为多在成长到6岁左右开始逐渐消失[7],正是这一习惯导致错颌畸形的发生。过长时间的咬唇可引起下颌过度前伸,使下前牙所受到的内收力超过受到的外展力,进而导致内移,出现上下颌前牙的深覆盖。儿童舔舌可使局部牙齿受到多余外力,继而形成开颌或牙齿向外倾斜畸形。
儿童颅面牙合生长速度快、变化大,组织细胞处于高代谢状态,可塑性强,对矫治的反应优于成年人。对于存在口腔不良习惯的儿童进行早期矫治,如矫治口呼吸的前庭盾、矫治咬唇的唇档、矫治咬指的手指套等,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具有不良口腔习惯的儿童错颌畸形发生率较高,主要错颌畸形类型为牙齿排列不齐、反颌及颌前突等,需要家长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矫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