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1-04-20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上坊中心小学周雪琴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上坊中心小学 周雪琴
“数形结合”思想贯穿了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为小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学生认识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架起了一座桥梁,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此方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借助数形结合,提高思维逻辑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数形结合思想,遇到逻辑性较强的题目,可将题意用图形的形式表示出来。例如,二年级数学中有这样的题目:“把一根小棒锯成5 段,每锯断一次需要用时5 分钟,一共需要几分钟?”很多同学直接用5×5 计算得出需要25 分钟。教师可指导学生画图来解决,先画一条直线,再在直线上画点表示把直线分成5 段,学生通过画图发现,直线分成5 段的时候,只要画4 个点,也就是把一根小棒锯成5 段,只要锯4 次,所以一共需要的时间是4×5=20 分钟。像案例中这样将数学问题以具体的、形象的图形呈现出来,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明确题中隐藏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就会清晰宽阔。
二、借助数形结合,突破数学难点
数学新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突破难点,这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各显神通,有时突破教学难点只需要画一个图形。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学生观察后掌握了圆与长方形的关系:将一个圆依次分成4 等份、8 等份、16 等份,再拼凑在一起,会得到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当圆的等分份数越多时,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通过图形的对比、观察发现: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不仅突破了本课的难点,还使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得到培养和提高。由此可见,通过数形结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层面,让知识进一步深化。
三、借助数形结合,强化数学概念
在概念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揭示数学概念,通过丰富的图形情境引入,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和图形之间的联系,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利用数字具体化、图形形象化的特点丰富知识表象,引导学生主动完成概念的构建,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摸一摸,找一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在脑海中形成了关于表面积的概念表象。教师接着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学生归纳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在上述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直观具体的图形中发现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借助数字计算出表面积,将数与形一一对应起来,降低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理解的难度。借助数形结合,使概念课的教学不再那么枯燥无味,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借助数形结合,解决数学问题
数形结合作为一种辅助解题策略,主要是通过线段图、直观图、韦恩图等将题中的条件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小学阶段,最常见的手段是将图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线段图表示。例如,“握手问题”——“有5 个朋友见面,每两人要互相握一次手,一共握手多少次?”很多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后,觉得无从下手。教师可引导学生画图来解题,分别用A,B,C,D,E 表示五个朋友,将题意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从线段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握手次数为4+3+2+1=10 次。在上述教学中,图形与数学的有效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形结合的思想策略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快学生对问题的掌握和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形结合将数学中的“形”和“数”进行了巧妙结合,精准地抓住问题的关键。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情境,借助数形结合的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的构建,提高数学学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