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2020年国际冬季奥运会研究热点分析
2021-04-20龙宋军袁彩萍
湛 冰 ,龙宋军 ,袁彩萍
(1.首都体育学院 管理与传播学院,北京100191;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体育学院,湖南 娄底417000;3.首都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10019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以下简称WoS)设置条件“主题=Winter Olympic、Winter Olympic Games、Winter Olympic legacy”,语种为“English”,文献类型“Article”,时间跨度为“1900—2020”,数据库为“SCI—EXPAND—ED,SSCI,A&HCI,CPCI—S,CPCI—SSH,ESCI,CCR—EXPANDED,IC”,共检索到冬季奥运会(以下简称冬奥会)相关研究580篇,检索日期为2020年7月5日。为了提高样本的准确性,对这580篇文献摘要逐条研读,基于“是否在主题中包含冬季奥运会”“是否在摘要中包含冬奥会或冬奥会项目”“是否在正文中包含冬奥会遗产”三个原则,分成A、B两组,采用同时同地对照筛选和审定的方式,再次从WoS筛选出350篇作为与本文研究内容最为密切的文献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采用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bicomb2.0)对冬奥会相关文献的年度发文数量、发文国家、研究机构和关注领域进行数量统计处理。采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V)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并与课题组团队对图谱进行深度解读、归纳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客观分析中国学者在冬奥会研究中的表现以及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研究方法的具体操作:运行软件Cite Space V(版本号:5.6.R5),选取的时间跨度(Timespan)为1965—2020年,设定的时间切片(Slice Length)为1年,设置网络节点类型(Node Type)为关键词(Keyword),阈值调整为top50,选择使图谱结构特征更为突出的pathfinder网络裁剪方法,生成关键词共现谱图。
二、国际冬奥会研究的现状
(一)国际冬奥会研究文献年代分布趋势
国际冬奥会研究的文献年代分布图主要表现为不同时期的冬奥会研究热度和发文量变化;这种时间和数量的对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冬奥会研究的研究起点、研究历史和研究趋势。通过统计得到的发文趋势图显示,1965年发表了国际上第1篇关注冬奥会的文献,主要研究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第9届冬奥会的医疗服务。1965—1999年的冬奥会主题研究以每年不到5篇的数目增长,可谓发文量的起步期;2000—2009年是冬奥会发文量的发展期,每年的发文量约为10篇左右;2010年以后,出现了三个高峰发文期,主要出现在2012年、2016年和2019年,分别为28篇、31篇和37篇。线性回归的趋势表明,国际冬奥会主题关注度呈相对稳定的波浪式上升趋势,具体见图1。
图1 1965—2020年国际冬奥会主题文献发文分布图
(二)国际冬奥会研究的发文地域
按照发文地域分布分析,世界各国关于冬奥会的研究文献发表情况呈北美居首位、欧洲和亚洲紧随其后的地域分布特点。在WoS发表的350篇文献中,美国以104篇领先于各国,占所有发文数量的30%;加拿大的发文量为27%。自1992年以来,美国以阿拉巴马大学、尤他大学发文最多,仅阿拉巴马大学的发文数量就高达36篇,其中2019年的发文达14篇,涉及社会科学、体育学、传播学、商务经济和工程学。
从世界范围来看,欧洲国家以挪威、英格兰和意大利为代表,分别发文38篇、23篇和23篇,排在第3、第4和第5位。亚洲国家以韩国和中国较为突出,分别以23篇和17篇排在第6和第10位,占总发文量的6.6%和4.9%。横向对比各国冬奥会研究的热度,呈现北美遥遥领先,欧洲各国发文量均匀分布,亚洲紧随其后的发展势态。其中,日本关于冬奥会的发文仅7篇,占2%,排在第15名。
(三)国际冬奥会期刊载文量及关注领域
冬奥会研究的核心发刊载文量是期刊质量的重要来源,从国外冬奥会期刊发表的载文量前10位分析,主要涉及英国运动医学期刊(24篇)、国际体育史期刊(16篇)、传播体育杂志(10篇)、休闲研究(10篇)、社会体育杂志(10篇)、国际心理行为学研究(9篇)、地球化学与地理物理学(9篇)、体育医学临床研究(8篇)、可持续研究(8篇)、美国气象协会通报(6篇)。研究显示,冬奥会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与体育学相关的期刊,如英国运动医学期刊和国际体育史期刊。体育类期刊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22%,其他的期刊主要涉及心理学、气象学、地理学等各个领域。
(四)中国学者的国际发文现状
在350篇冬奥会相关文献中,中国学者共计发文17篇,发表年份主要集中在北京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冬奥会后期;关注热点词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气象、国家软实力、旅游、冬季赛事体育设施、大型赛事社会影响等。例如,以北京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为例,探讨非主办城市居民对大型体育赛事的预期社会影响,以及这种观念对申办态度影响的研究[1];为了确保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准确地模拟崇礼山地区的微尺度风,将天气研究和预报(WRF)模型与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相结合,是模拟复杂地形上微小尺度风场的一种方法[2];再如,为减少室外严寒对视觉感受的负面影响,研究了几种人体加热措施(垫、脚垫、手套)在-10℃到-15℃的温度范围内的效果[3]。我国学者对冬季奥运会的成功申办有积极回应,在国际上的发文呈现“举办城市效应”式的增加趋势。
三、国际冬奥会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分析
采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V)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可知国际冬奥会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冬奥会与政治学研究、冬奥会与性别平等研究、冬奥会与气象研究、冬奥会与残疾研究、冬奥会与旅游研究、冬奥运遗产研究6大热点领域,具体见图2。
图2 国际冬奥会研究热点关键词共现聚类图
(一)冬奥会与政治学研究
冬奥会与政治学领域研究引用率最高(69次)的是GRONSKAYA N在《Problems of Post-Communism》上发表的关于索契冬奥会的文章,探讨从政治语言学的角度来看,2014年索契冬奥会精心策划的奥林匹克话语同时也是普京执政政府的主权理念,揭示了执政政府在支持举办索契冬奥会面临的诸多挑战[4]。
(二) 冬奥会与性别平等研究
在奥运会史上,1936年柏林奥运会100米短跑项目和1964年东京奥运会100米短跑项目都出现了因参赛选手性别歧异而取消其所获奖项的丑闻。冬奥会与性别的研究主要结合媒体报道展开,包括性别差异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如RASCHNER C探讨潜在的相对年龄效应在第一次冬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的性别、运动类型和表现等方面的作用[5];2008年,BILLINGS对奥林匹克媒体的研究表明,NBC的冬奥会电视转播比女性运动员参加体育项目更能促进男子运动员和体育项目的发展,对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电视转播的研究再次揭示了性别差异。对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黄金时段电视直播的64小时进行的分析显示:(1)排除男女混合比赛,男性比赛获得了超过剩余播出时间的五分之三;(2)最常被提及的运动员75%是男性;(3)体育节目主持人再次在关键领域运用的对话差异,包括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被描述为因经验而成功,而女性比男性更可能被描述为因勇气而成功,失败则是因为缺乏承诺[6]。
(三)冬奥会与气象研究
气象预测研究是冬季奥运会的重要部分,其中引用率最高(66次)的文章是RUTTY M在2015年发表的关于审查1924—2010年奥运会后的气候官方报告,这项研究考察了历史上为管理气象风险而制定的适应范围,以及举办地气候对奥运会的准备、户外开闭幕式、户外体育比赛、观众舒适度、交通和电视广播的影响,深入揭示了奥运会组织者天气风险管理策略不断变化的需求与奥运会规模和范围增长之间的关系[7]。
(四)冬奥会与残疾研究
PENSGAARD A M针对残疾运动员的个体与情境动机因素进行分类,并深入比较残疾运动员和非残疾运动员的激励机制和应对策略。LEGG D从历史角度研究残疾运动员是如何被纳入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的展览活动,说明未来如何将残疾运动员和志愿者纳入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便更好地为奥林匹克和残奥会运动服务,这无疑是唤起全球公平、公正的新型残疾人体育观,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的重要体现。
(五) 冬奥会与旅游研究
LYU和SEONG O研究体育游客如何在不同产品属性之间进行复杂权衡,确定他们对2018年平昌冬奥会定制旅游产品的偏好[8]。DANSERO和EGIDIO考察了奥运会等大型赛事对东道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强调了奥运遗产重新属地化的几个关键方面,以及能够长期维持奥运活动积极影响的旅游政策[9]。
(六)冬奥会遗产研究
在WoS发表的与冬奥会主题相关的350篇文献中,有22篇冬季奥运会遗产研究,涉及领域包括冬奥会与旅游的关系研究(3篇)、可持续发展及管理研究(7篇)、奥林匹克教育研究(1篇)、当地民众(包括残疾人)态度和生活质量研究(4篇)、促进不同年龄段体育活动的研究(5篇)、气象研究(1篇)、体育促进军民融合的研究(1篇)7类。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管理、冬奥会与当地体育活动、当地民众生活态度与生活质量提高4个方面。
第一,冬奥会促进旅游的研究。以2006年都灵冬奥会为例,重点介绍了冬奥会项目以及为促进旅游业和酒店服务发展而采取的行动[10];强调了奥运遗产重新属地化的几个关键方面,以及能够长期维持奥运活动积极影响的旅游政策的研究[11]。以平昌冬奥会为例,研究大型体育赛事背景下旅游满意度与目的地形象、游客满意度和推荐意向之间的结构关系[12]。
第二,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社会学视角研究冬奥会的社会文化影响,如有学者以墨尔本奥运遗产的历史背景来阐释墨尔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13];又如以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案例来探讨奥运会后遗产治理中的问题,提出一种体育后事件遗产治理的模型,强调治理系统的多维度性[14]。奥林匹克教育在冬奥遗产研究中较为鲜见,仅有日本针对1964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冬奥会结束后对奥林匹克教育效果的研究[15]。
第三,冬奥会期间的当地体育活动促进研究。研究主要包括:YANG P提出主办大型体育活动对东道国的正、反向影响;CRAIG C L分析了举办2010年温哥华奥运会是否鼓励加拿大儿童进行体育活动[16];POTWARKA L R探讨了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是否与加拿大青年的休闲体育活动率有关[17]。
第四,冬奥会期间当地民众生活态度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主要包括:KIM D探讨冬奥会志愿者满意度对未来志愿者活动、口碑及冬奥会主办城市访问率的影响[18]。以平昌冬奥会为例,研究大型体育赛事背景下旅游满意度与目的地形象、游客满意度和推荐意向之间的结构关系,重点探讨旅游满意度对目的地形象与推荐意向关系的中介作用[19]。
总之,相比国内冬奥会遗产研究在科技创新、城市发展和经济投入等领域的关注[20],国际上的冬奥会遗产研究更关注广义上的奥运遗产概念及奥运的可持续发展。
四、国际冬奥会研究热点的特点
(一)冬奥会效应关系研究的特征凸显
冬奥会是奥运研究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发展奥运文化的重要职责。冬奥会带来的国家文化实力、旅游发展、城市建设等潜在的奥运遗产效应在学界引起反响,各国冬奥研究的周期性特征也印证了冬奥研究的效应关系倾向。如学者们探讨了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的遗留问题,特别是重点评估了新的公共开放空间在其发展阶段之后产生的影响及其可持续性结果[21];考察了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后加拿大的体育参与度是否有所增加[22];举办2010年温哥华奥运会(OG)是否鼓励加拿大儿童进行体育活动[16];冬奥会的竞技体育项目是否反哺大众体育的发展;以多元分析的方法对冬奥会的举办与当地民众的态度进行研究;探索了奥运会与体育和非体育有关活动是人们对奥运会态度最重要的预测因素[23]。
(二) 研究范围在深度和广度上逐步扩展
通过对1965—2020年国际冬奥会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可见实际发文始于1965年,冬奥会研究的范围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扩展。1965—2009年期间,冬奥会相关文献的发表仅33篇,占冬奥会研究总量的10%左右。BAUM R M提出兴奋剂是冬奥会不可避免的部分[24];HAID曾多次发文提出1964年冬奥会期间的医疗服务和后勤工作是冬奥会成功举办的重要内容[25-26]。此阶段的冬奥会研究范围较为单一,主要从电信服务和赛间医疗应急和护理展开研究。2001—2010年的发文量为64篇,占冬奥会研究总量的18%。冬奥会在各国的成功举办与冬季体育项目在全世界的普及,使冬奥会研究的空间和体系逐渐走向成熟。2011年以后,随着奥组委对冬季和夏季奥运会谋求创新发展理念的深入,冬奥会研究向冬奥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各国奥委会对冬奥会中长期规划的不断明确,也促使奥运遗产研究持续创新和突破。
(三)国际冬奥会交叉学科和交叉领域的渗透与融合
国际冬奥会与国际夏奥会研究具有同质性,随着学者们的关注度升高,其内涵和意义也不断延伸。从知识图谱分析图提取较为典型的政治学、旅游学等领域的6大交叉研究出发,根据文献关键字关注点的考察,可知社会科学视角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占所有研究领域的91%。其次是经济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传媒学、生理学、气象学和历史学等9类,这说明国际上对冬奥会相关研究的涉及领域较广,并不局限于体育领域的专门研究[27]。尽管有多个领域涉及冬奥会研究,但社会科学学者占绝大多数,缺乏跨域交叉的深入研究,特别是残冬奥会和性别研究,是我国冬奥会研究工作者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边缘领域。
五、结语
通过WoS对1965—2020年国际冬奥会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呈现出了冬奥会研究交叉学科发展趋势,显示了冬奥会研究作为奥运会研究的重要分支,研究范围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待进一步扩展。2018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公布《2022年北京冬奥会参赛实施纲要》《2022年北京冬奥会参赛服务保障工作计划》《2022年北京冬奥会参赛科技保障工作计划》《2022年北京冬奥会参赛反兴奋剂工作计划》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2018-2022年)》,国内学者的冬奥会研究维度有了坚实的环境外驱力。对此,我国学者应跨出当前奥运会“举办城市效应”的圈子,实现跨域和跨国协作研究,尽快突破原有冬奥会研究领域,实现广度和深度上的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