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城市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1-04-20李东和蒋璐璇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旅游研究

李东和,蒋璐璇

(安徽大学 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自古以来,政治和宗教权力中心地带就是人们的集中聚集地[1]。城市是政治经济的集中地带,是现代旅游的主题,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2]。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资源向城市汇聚,包括人才资源、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资源等,长此以往,城市也成为了多功能的设施体[3-4]。完善的基础设施、不断更新的旅游产品以及特色化的营销手段都使城市旅游成为旅游发展的重点。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城市成为了旅游者休闲娱乐的一个重要旅游目的地,旅游也成为很多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游客60.1亿人次,同比增长8.4%;国内旅游收入57 251亿元,同比增长11.7%[5]。其中,城市旅游消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2019年8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中提出,国家将推进消费试点示范建设,到2022年,建设30个示范城市、100个试点城市[6],进一步激发了城市旅游消费潜力。由此可见,城市旅游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实力不容小觑。因此,文章借助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分析工具,通过梳理1998—2020年CSSCI数据库中发布的3 943篇文献,研究分析城市旅游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为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择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来源,以“主题”为检索字段,检索方式为“主题=‘城市’AND 主题=‘旅游’”OR“主题=‘都市’AND 主题=‘旅游’”,时间限定为1998—2020年,文献来源类别选择为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人工剔除不相关的书评、讲话、会议纪要等,共获得3 943条有效数据。采取这种检索方式的原因在于中国知网中收录的文献质量差别大,CSSC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学术水平较高、影响力大且具有代表性,能够较好反映城市旅游的研究重点,便于把握该领域的研究趋势。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 是一款主要用于计量和分析科学文献数据的信息可视化软件[7]。该软件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对学科领域的发展路径和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文章将中国知网搜索到的文献导出为Refworks格式,利用CiteSpace自带的功能对数据进行转换,再将转换后的数据格式导入CiteSpace软件,时间跨度选择1998—2020年,单个时间分区选择1年,文献来源选择标题、摘要、关键词和增补关键词,每一时间段被引频次最高的节点数据选择50。运行软件对文献记录中的关键词、发文机构、发文作者等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城市旅游研究时间分析

文章对城市旅游的研究文献发表时间进行了统计,变化趋势如图 1所示。根据图1可知,国内城市旅游研究文献的数量具有波动性。2015年以前基本呈上升趋势,2016—2020年文献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且保持较低水平。由此可将我国城市旅游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1998—2005年是起步阶段,研究成果较少且增长相对缓慢。旅游“任务带学科”式的发展特点,使得该领域中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的运用。1998年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48篇文献,研究基本围绕着城市旅游规划和开发展开,如尚文生、欧阳燕红提出“充分考虑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结合与协调”[8],为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开始重视和支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市场秩序得到整治,1999年之后,中国旅游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成长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9]。由此,拉开了中国城市旅游研究的序幕。2.2006—2015年是快速发展阶段,研究成果增长迅速且达到峰值。2006年被称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城市与周边地带相结合,发挥自身的基础设施优势吸引客源,城市旅游发展迅速。在这一时期,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旅游得到飞速发展,它们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9]。城市旅游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不少学者针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研究,苏伟忠等、丁蕾等、周礼等构建了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其他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借鉴[10-12]。

3.2016年以后是稳定发展阶段。此阶段旅游研究热点由城市转入乡村,更多的学者转向对全域旅游、乡村治理等的研究。此时针对国内城市旅游的研究文献数量呈下降趋势。然而,城市旅游仍是旅游发展的研究重点,需要对之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挖掘新的研究问题,为之后该领域的研究寻找突破口。

图1 城市旅游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图

(二)城市旅游发文作者分析

文章借助CiteSpace计量分析工具对城市旅游发文作者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了作者合作网络图谱,结果如图2所示。图谱中共有847个网络节点,节点的连线反映的是作者间的合作关系,图中共有连线496条,网络密度为0.0014;对发文数量前20的作者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由图2和表1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1.在城市旅游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研究团队,团队中的成员大多是同事或师生关系,局限在机构内,如黄震方和曹芳东、周玮、徐敏有合作关系,4位作者均来自南京师范大学[13]24-31;孙根年和马丽君有合作,两位均来自陕西师范大学[14]。

2.通过对作者合作网络图进行聚类分析,可见虽然部分作者形成了团队协作研究的模式,但大部分作者间联系较少,处于相对独立研究的状态。

3.从1998—2020年,23年的时间里在CSSCI中发表文章数量前20的学者中,文章数量≥20篇的作者仅有7位,且其中部分作者还存在交叉合作关系。可见城市旅游的学术进步还需要更多学者加强该领域的合作,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研究。

图2 城市旅游发文作者知识图谱

表1 1998—2020年城市旅游发文量排名前20名的作者及论文数(CSSCI来源期刊)

(三)城市旅游发文作者机构分析

利用CiteSpace对城市旅游发文作者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出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图中连线的粗细反映了机构间合作的紧密程度,连线越粗说明机构间合作越紧密。同时选取发文量前20的机构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根据图3和图4分析可知:

1.城市旅游的发文机构主要集中于各大高校,如陕西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说明高校是城市旅游发展研究的主力军,这些机构对旅游学科的重视促进了城市旅游研究的发展。古诗韵、保继刚在1999年就对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进行了综述,为我国城市旅游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5]。

2.发文量前20的机构主要位于华东地区,如上海、南京、安徽等,其次是华南、华北、华中等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收入高,城市发达,既是旅游客源市场也是旅游目的地。内生需求的推动使其城市旅游相较于其他地区起步早。因此,处于这些地区的研究机构成果多、涵盖面较广。南京师范大学自2007年起在CSSCI中发表的文章就涉及城市旅游形象、城市旅游空间特征、城市旅游管理体制、城市旅游流等各方面,研究较全面[16-19]。

3.发文量高的作者与发文量高的机构匹配度高,也印证了这些机构在城市旅游研究方面的实力,如发文量45篇的马耀峰就来自于陕西师范大学。

4.知识图谱中所呈现出的研究机构较分散,节点间连线仅有265条,说明各机构之间的联系度低,主要是以本机构内部的团队为研究核心。

图3 城市旅游发文作者机构知识图谱

图4 城市旅游发文作者机构图

三、研究热点与重点分析

(一)城市旅游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提取出来的可直观地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对关键词的研究有助于分析某一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20]。CiteSpace 软件的原理是基于共被引网络(文献共被引、作者共被引、关键词共词)等各项指标的综合计算方法,展现一段时间内相关文献集中反映出的研究热点[21]。本文利用CiteSpace对筛选出来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图绘制,结果如图5所示。关键词共现指的是关键词词汇在同一篇文献中共同出现,图中节点圆圈大小反映的是关键词出现频次,节点圆圈越大,表示出现次数越多,其中心度值越大,该关键词越重要。由图5可知:频次出现最高的是“城市旅游”,其次是“城市旅游竞争力、旅游效率、旅游经济”等。

图5 城市旅游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通过分析城市旅游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可以了解到各关键词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而观察有关城市旅游研究的演进。同时,利用CiteSpace对有关城市旅游研究中的突现词进行测度,发现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有差异(见表2)。由表2可知,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在不断更新,最早的城市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设计、城市旅游规划等方面[22-24]。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大城市都开始重视旅游作为第三产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挖掘自身旅游资源。然而相同旅游类型或相近城市之间存在着旅游竞争关系,因此,在学术研究方面开始出现旅游城市竞争力、城市旅游资源开发、城市经济等词汇。如吴晶等以西安为例构建了西安市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为古都城的城市旅游发展提供了参考[25]。目前,城市旅游逐渐向周边乡村扩散,旅游开发越来越重视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城市旅游流、城市效率、城市文化和环境等成为研究热点。王新越等研究了中国16个“一带一路”沿海港口城市的旅游综合效率[26];李磊等以黄山市为例研究了高铁网络时代典型旅游城市的旅游流空间结构演化[27]。

表2 1998—2020年城市旅游研究突现词与突现度(CSSCI来源期刊)

通过CiteSpace自动聚类功能,对图5中提取的关键词进行LSI聚类,结果如图6所示。聚类图中最主要的聚类标签包括城市旅游、旅游效率、城市旅游竞争力、旅游产业、旅游经济、旅游经济联系、区域旅游、空间结构8大类。其中城市旅游涵盖了城市地标、城市地域特色、定量研究等关键词;旅游效率概括了数据包络分析、效率评价等关键词;城市旅游竞争力涵盖了提升策略、因子分析、比较研究等关键词;旅游产业包括长三角地区、发展潜力、测度研究等关键词;旅游经济概括了旅游形象、最佳旅游城市、生态环境等关键词;旅游经济联系概括了旅游可达性、形成机制、高铁旅游等关键词;区域旅游包括独霸效应、流动方式、中心城市等关键词;空间结构涵盖了关联协调、旅游企业网络、城市旅游网络等关键词。

图6 城市旅游关键词聚类图谱

(二)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

在城市旅游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各个城市之间的旅游竞争日益激烈,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我国关于城市旅游竞争方面的研究相较于国外来说起步较晚,但在二十多年的研究过程中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CSSCI中较早开展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是李树民等通过国内外的对比来明确西安旅游竞争的优势和不足[28]。之后的研究虽有以具体城市为案例地,但研究范围更广,探求适用于多个具体城市或片区的发展模式。刘中艳等通过测度湖南省14个地级城市的旅游竞争力,构建了与地级城市旅游竞争力测度相匹配的指标体系[29]。此类研究除了少数文章涉及理论研究外,多数是采用数学方法对案例城市的实证研究[30]。闫翠丽等着眼于城市旅游现状竞争力、旅游潜力、旅游环境支持等方面,通过量化研究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模型[31]。

(三)城市旅游形象研究

旅游形象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影响着城市的旅游发展,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目的地印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的地的旅游形象,因此,城市旅游形象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城市旅游规划及开发关注的热点问题。多数研究认为城市旅游形象的树立要体现独特性,在研究方法上也呈现出多角度、多方法的特点。但城市旅游形象研究多集中于形象设计,且研究多以西安为例,相对于城市旅游其他方面的研究来说,理论贡献较少。江金波等通过对城市旅游形象影响路径研究,反映出文化型旅游城市形象的影响路径具有独特性[32];杨妮等通过对城市旅游形象与游客行为意愿关系的研究,得出对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旅游核心吸引物形象[33]。李小波等通过对昆明世博园的总体规划的解析,提出提升城市旅游形象的建议[34]。

(四)城市旅游经济研究

城市旅游经济的研究主要涉及旅游产业、旅游经济发展与服务经济这3个关键方面。王朝阳从资源型城市入手,研究城市旅游资本运营的策略与路径,认为可以通过“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市场化”三化整合的资本运营总体框架来推动资源型城市旅游的发展[35]。曹芳东等通过数据分析定量化方法对转型期泛长三角城市旅游经济空间集聚及异质性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进行了探讨[13]24-31。学者们也关注到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二者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耿松涛等研究发现副省级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有优质耦合型、中级耦合型、初级耦合型、勉强耦合型4种类型[36]。

(五)城市旅游效率研究

在我国城市旅游热持续升温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城市旅游效率成为了学者们思考的新问题。学者们多使用DEA模型对城市旅游效率进行评价。马晓龙等尝试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影响城市旅游效率的因素进行探究[37]。紧接着有关城市旅游效率的研究开始呈现出以具体城市为案例地、探究案例地城市旅游效率的趋势。邓洪波等以安徽省为例通过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大效率指标对安徽省的城市旅游效率进行测度,认为安徽省的城市旅游效率总体上呈现南北高中间低、东西分化的分布格局[38];游诗咏等研究了广东省的城市旅游效率,并基于不同区域驱动因素的差异将其空间上划分“五大旅游版块”[39]。

(六)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城市旅游的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城市外部空间结构。城市旅游内部空间结构即城市中旅游资源的分布不同,导致各个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之间存在差异。对城市旅游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城市资源的整合利用,从而使城市旅游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效益。陶伟等通过分析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节点、通道和域面要素3个方面,提出对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可以进行整体与核心整合[40]。吴必虎定义了环城游憩带(ReBAM),并以上海为例研究了影响环城游憩带形成的基本要素、土地利用特征和空间结构[41]。城市旅游外部空间结构即各城市间功能不同,通过交流合作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卞显红等从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视角入手探究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产业机理[42];邹永广着眼于“一带一路”上中国的主要节点城市,探讨了中国主要节点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网络空间结构[43]。

四、结论与启示

城市旅游一直是旅游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对城市旅游主流期刊文献进行梳理,有助于明晰23年来城市旅游的发展过程,明确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结合CiteSpace文献分析软件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近些年对城市旅游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1998—2020年,城市旅游研究经历了起步、快速发展、稳定发展这三个阶段,但近3年主流期刊上有关城市旅游研究的文献量相对较少。近几年掀起的“乡村旅游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吸引了大量学者转入研究这一热点话题。2016年有关“全域旅游”的提出,有学者认为,全域旅游发展重点在城市,基础在乡村。可见,城市旅游仍应作为旅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提高对城市旅游研究的重视程度。在起步和快速发展阶段,学者们着重对于城市旅游概念、城市旅游体系构建、城市旅游形象等领域的探索,零散地提出了ReBAM[41]、城市RBD[44]等理论概念,但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在今后城市旅游研究中需要不断加强理论探索,构建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二,机构间、作者间的合作交流不够。国内有关城市旅游研究的学者与机构众多,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在城市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跨区域、跨机构的合作研究较少,以本机构内部的团队为研究核心。跨区域、跨机构的合作交流,加强不同机构间作者的合作,有助于学者间思想的碰撞和理论的创新,同时也可以增强学术凝聚力。城市旅游研究案例地的选取多是发达地区,西部地区城市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同样也值得研究。加强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交流,东部地区理论成果及成功实践案例可以向西推进,西部地区独特的城市旅游资源可以丰富城市旅游研究的案例,通过优势互补推进城市旅游研究的发展。

第三,城市旅游研究热点集中在城市旅游、旅游效率、城市旅游竞争力、旅游产业、旅游经济、旅游经济联系、区域旅游和空间结构等8大方面,尤其是城市旅游竞争力、城市旅游形象、城市旅游经济、城市旅游效率、城市旅游空间结构5大部分,与城市旅游整体的发展进程相匹配。学者们在做了大量城市旅游规划的基础上,注意到了城市旅游在开发时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用学术成果来回答问题、弥补缺漏,这些理论成果又可以成为其他旅游城市在开发规划时的理论借鉴,促进这一学科领域不断进步。近年来强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城市旅游研究中有更多的目光从前期开发到后期影响,出现了大量针对城市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城市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

第四,研究对象以宏观为主,多是区域研究或具体城市研究,微观研究重视度有待提高。在对城市旅游各方面进行研究时,选取的案例地都较为宏观。一方面,以具体城市或区域作为案例地,研究难度相对较小,数据资料收集更便捷;另一方面,微观的研究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进行问卷调查,工作难度大。然而研究对象太宏观可能会忽视一些内在更细致的联系。目前城市旅游的研究多是从供给侧入手,对需求侧的研究不足。可喜的是,基于旅游收入、游客空间分流等的研究已出现了苗头。这些研究能够弥补城市旅游在微观研究上的不足之处,但还应有更多的学者关注到城市旅游的微观层面,进一步揭示城市旅游的内在规律。

第五,在研究方法上,有关城市旅游的描述性、概念性文章数量减少,多是运用各种方法对城市旅游进行实证性研究。这也印证了科学发展史,即对对象的量化研究是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定量的研究可以更深一步发现城市旅游发展的内在联系,研究结论更真实科学。然而也不乏没有明晰概念范畴,只是利用数据进行剖析的现象。未来城市旅游在研究方法上可以结合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对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寻找理论依据对问题进行解析。同时,城市旅游的研究也应是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多维度考量的,为城市旅游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角度。

猜你喜欢

旅游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我们一起“云旅游”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小A去旅游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