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碳减排与大气环境治理的协同路径
2021-04-20王社扣
王社扣
摘要:人类的社会活动、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的普及给环境空气带来了大量的污染,也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显著增加,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都在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上升和空气质量恶化都影响着人类的正常生活。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必须重视大气污染控制和碳减排的协同治理工作,通过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态环境。本文简要阐述了我国大气污染和碳排放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气污染控制;碳减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策略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大气污染物和溫室气体排放均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近年对大气污染的持续高效治理,推动细颗粒物(PM2.5)与臭氧(O3)的协同控制,空气质量已明显改善;但全球地表气温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等等都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1.大气污染现状
1.1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大气污染又称空气污染,国际上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相应的空气污染程度标准定义,即人类社会行为和自然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物质混入空气中,使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积累到较高水平,会破坏原有的空气质量,进而造成污染,被污染的空气对人类和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不仅是人为的,还有自然环境中会污染大气环境的因素,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在火山喷发和植物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物质,混入空气中会污染大气环境。但对大气环境破坏最大的还是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破坏正在增加。如果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不能平衡,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破坏。目前,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和传统火力发电对我国大气环境的污染最为严重,农村散煤和秸秆焚烧也是需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生产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废气,必须对这些废气开展有效治理和无害化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空气的污染。由于工业产品的性质、生产规模和生产工艺的差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对大气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应重点关注。国民经济收入的持续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增加了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使用,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不仅会破坏大气环境,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此外,化石燃料燃烧和生物质燃烧也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因此,在大气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中,必须加强管理,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1.3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国务院2018年6月颁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以上”“到2020年,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空气质量已显著改善,截至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202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六项污染物PM2.5、PM10、O3、SO2、NO2和CO浓度分别为39微克/立方米、64微克/立方米、154微克/立方米、10微克/立方米、30微克/立方米和1.3毫克/立方米。
2.碳排放现状
2.1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概念
碳达峰主要是指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年为单位)在一段时间内达到最高峰值,之后进入平台期并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然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碳中和则指与某一主体相关的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为二氧化碳清除量相平衡的状态。由于经济因素、极端气象自然因素等,视情况可以适度允许地区在平台期内出现碳排放上升的情况,但不能超过峰值碳排放量。
2.2政策进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已先后发布5次评估报告,每次均比上一次更加肯定人为活动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研究指出目前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已经升高了1℃,如果按照现有的温室气体排放速度,将在2030年至2052年之间升温到1.5℃,并将持续上升。
1990年开始,国际社会在联合国框架下开始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安排的谈判,1992年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达成《京都议定书》,2015年达成《巴黎协定》,成为各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和法律基础。根据《巴黎协定》,要实现2℃温升控制目标,全球要在2065-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3碳排放现状
能源活动是全球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发电和供热行业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比重最高。据相关研究阐述,我国碳排放从2006年开始,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12年我国碳排放超过欧美之和。2005-2015年,我国以5.1%的年均能源需求增长支撑了9.5%的年均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33.8%。我国的能源结构可概括为“多煤少油缺气”,油、气多数依赖进口,煤炭又极度污染环境,所以从能源自给自足的角度看,也需要以碳排放为抓手,推动清洁能源广泛使用。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转型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3.碳减排与大气污染控制的策略
“十三五”时期,相对容易解决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问题基本都解决了,现在面对的是更深层次的矛盾,因此“十四五”时期,需更加注重协同推进污染减排和降低碳排。减污与降碳之间可以产生很好的协同效应,这是由我国高碳的能源结构,以及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结构所决定的。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燃烧和加工利用,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也可以减少常规污染物排放。
完善合作机制。目前,各部门间需加快形成上下统一、协调一致、相互融合的制度体系。能源、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的主管部门,火电、钢铁、化工、建材、有色等高排放行业、企业,同为减污和降碳的责任主体,可以充分借鉴蓝天保卫战中已经形成的多部门联防联治的成功经验,共同谋划,协同制定减污降碳的系列法规政策与规范指南。
突出抓手作用。聚焦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明显的重点领域和行业,例如工业领域中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行业应当成为重点和有力抓手,抓紧推动减污降碳重大决策、实施方案和工程落地,以此推动协同增效。
园区提前发力。近年来工业园区一直是污染防治战略的重点治理对象,并且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也积累了经验和做法,目前工业园区的能源消费量大、大气污染治理情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工业园区从产业特点和能源结构看,也具备将减污和降碳协同推进的基础,污染物减排和温室气体管控协同治理工作需加强引导,提前发力。
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将进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阶段。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能够更好地推动环境治理从注重末端治理向更加注重源头预防和源头治理的有效转变。
参考资料:
[1].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8〕22号).
[2].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全球1.5℃温升特别报告[M]. 2018.
[3].生态环境部.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M].
[4].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2020年排放差距报告[M].
[5].姜华,高健,阳平坚.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J]. 环境保护,2021,49(16):15-17.
[6].曹俊. 开启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J]. 中国生态文明,2021,(01).
[7].费伟良,李奕杰,杨铭等. 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工业园区减污降碳路径探析[J]. 环境保护,2021(08):61-63.
[8].郑逸璇,宋晓晖,周佳等.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路径与政策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2021(05):45-51.
[9].余广彬,张正芝,丁莹莹. 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工业园区减污降碳路径探析[J]. 低碳世界,2021(06):68-69.
[10].余亮. 中國公众参与对环境治理的影响——基于不同类型环境污染的视角[J]. 技术经济,2020,38(03):97-104.
[11].吴蒙. 我国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J]. 环境经济研究,2018,4(03):127-141.
[12].吕雪峰. 以碳减排为契机突破大气环境治理瓶颈的思考[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21,40(10):4-5.
[13].孙振清,李欢欢,刘保留. 空间外溢视角下的区域碳减排与环境协同治理——基于京津冀部分地区面板数据分析[J]. 调研世界,2017(1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