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当代价值
2021-04-20袁长君
摘要: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是古老的文化思维、意识形态凝聚的载体,用生活中日常器物、图案的造型、色彩装饰变化表达审美观点和主观思想,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设计美术元素融进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理念,但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一直赓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当代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价值;探究
近年来,各地掀起了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一些濒临丢失的传统手工艺品,突然焕发青春,蓬勃发展起来,在乡村旅游的“博物馆”景点上,重新现身,为人们诉说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及艺术价值,有的甚至发展为一项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分析探究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当代价值,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意义,理解中华传统手艺品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作用,从而厚植民族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以民族融合为核心的政治价值
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是从某一历史阶段特定的人们生活习惯和约定俗成的社会意识中发展起来的,很多的传统手工艺品不仅是商品和服务的载体,更是一代又一代先贤行业操守与文化修养的延续和发展。比如陶器陶瓷传统手工艺品;最早出现在距今约5000-6000年前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时代,从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塑人头像,神态生动,造型浑厚质朴,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有些出土的陶器上配以彩色的奔鹿、游鱼、飞鸟的绘画,还有稻穗的花纹;从大汶口遗址上出土的黑陶和白陶比以前有了进步,黑陶乌黑发亮,白陶胎薄质硬,色泽鲜明,到了商周时代,陶瓷业更加发达,陶器手工艺品逐渐演变成瓷器手工艺品;春秋战国、秦汉五代,在政权纷争,朝代更迭中,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不断发展繁荣,陶瓷手工艺品的制作中也吸收了民族大融合的元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西晋的灭亡和内迁的多民族,促成了江南大开发的形势和北方的统一及民族的融合,隋唐之后,我国进入民族政权并立时代,宋、辽、夏、金时代各民族的融合,为陶瓷手工艺品的制作注入新的社会文化元素,陶瓷手工艺品达到了较高境界,之后随着统一多民族的融合,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载体,陶瓷手工艺品不但凝聚了各民族的文化共识还走向海外,宣传中国的民族精神。另外,以服饰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品,也在民族融合中大放光彩,像胡服骑射、丝绸之路等等,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以民族融合为核心的政治价值得以完全体现,在当代历久弥新,大放光彩。
二、以传承发展为核心的经济价值
从古至今,传统手工艺品的实用特征非常明显,在使用的基础上融入观赏元素,传统手工艺品的经济性核心功能在延续传承中更为突出。比如,古代皇宫、陵园庙宇、道观建设中,从各地征召能够巧匠,传统手工艺品的精美、华丽、雍容贵气,就在皇宫陵园的墙壁装饰、门楹装饰、室内装饰、屋顶装饰中,尽情展示,砖雕、木雕、彩绘、泥塑等传统手工艺品,经过匠人们的精巧构思和用心制作,使建筑物增添了高贵、华丽的气质,把应用价值发展到了较高的境界;又如,皇家的服饰都是从著名的刺绣之乡定做,量身打造,确保服饰做工精细,外表华丽,雍容高贵,端庄大气。像清朝就设置江南织造,专门为宫廷制作服饰,其中,不乏刺绣、剪纸的技艺高超的手工艺人。很多传统手工艺品在使用中,不断创新,衍生了诸多功能,比如,山西五台山的菩萨顶,绚丽多彩,金碧辉煌,为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的行宫,据记载始建于北孝文帝年间,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历朝重修,明永乐间,蒙藏藏传佛教信徒进入五台山之后,随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朝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曾朝拜五台山数次,在菩萨顶留宿,赐予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命令山西全省向大喇嘛进贡。相传菩萨顶有雨帘之景,通常雨过天晴,数日菩萨顶大殿门前,雨帘映衬阳光照射,五彩缤纷,煞是好看;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菩萨顶的加固重修,菩萨顶的“雨帘”美景再也没有了,后来经过建筑专家的探究,发现了秘密,原来,古代泥工瓦匠,在屋顶琉璃瓦的制作中,动了手脚,融入手工艺品的思维,以鸟类动物的形态赋予琉璃瓦的储水功能,当瓦内存满水后,数日才能通过瓦壁设置的弯曲沙眼,缓慢渗漏;在加固修缮中,没有发现古人的匠心创造,通过水泥浇筑施工,因而,美景一去不复返,琉璃瓦工艺的经济价值失去了神秘色彩,相对降低。以传承为核心的经济价值是传统手工艺品的核心价值,也是当代价值的体现。比如,剪纸,从传统的窗花,发展为观赏艺术品,流传到欧洲之后,对西方工艺美术的进步创新产生了深刻影响,为现代的广告艺术、装饰艺术注入了勃勃生机,传统手工艺品的经济价值逐渐提高。
三、以实用欣赏为核心的文化价值
手工艺品是器物,也是精神载体,在使用中观赏,在观赏中体验使用的情趣,因而传统手工艺品的实用观赏核心价值也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当代价值的又一种体现。风筝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起源于春秋时期,墨家创始人墨翟研制木鸟三年飞天,传与弟子鲁班,鲁班创新工艺,劈竹火烤,弯曲定型,制木鹊以窥宋城;楚汉争霸期间,韩信放风筝测量未央宫地道的距离;成语“四面楚歌”中还记载,韩信用牛皮做风筝,配以竹笛,顶风呼啸,发出哀鸣之声甚远,韩军随风筝之音,唱起处个,涣散了楚军士气。南朝梁武帝大清3年,侯景作乱,包围武帝都城,内外断绝,武帝听从大臣建议,制作风筝纸鸢。内系皇帝诏令,太子简文从太极殿外乘西风向外施放求助援军,不幸被叛军发现,射落,导致求援失败,京城沦陷。到了宋代,风筝逐渐为民间所用,每逢春天,人们户外踏青,游放纸鸢,成为时尚,著名花卷《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人们放风筝的内容,清朝高鼎所作的《村居》中,就有“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佳句,一致广为流传。13世纪马可 波罗从意大利来到中国,对风筝饶有兴趣,回到欧洲后,便把中国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传入西方国家,风筝的制作工艺及结构特点为以后的飞机发明奠定了基础,风筝的使用和欣赏把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审美意识得以完全地传承,使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当代价值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四、结语
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当代价值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把实用功能、艺术功能、观赏功能聚集一身,让古代先贤的智慧、手工煥发青春,传承和发展手工艺品的使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文化价值,能够促进多元化民族文化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牛乐,张洁.行动赋能与价值创新——中国民族手工艺保护与发展的当代实践[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6):2-9+143.
[2]吴歆悦,李雪艳.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价值[J].美术教育研究,2020(09):39-40+43.
[3]刘华年.应是五言诗——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当代价值[J].文艺研究,2015(02):131-137.
作者简介:袁长君,(1969.09-),男,汉,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高级工艺美术师,大专,研究方向:工艺美术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