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2021-04-19

求知 2021年4期
关键词:科技发展

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创新能力必须要   过硬

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面向未来,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新发展阶段,要更好发挥创新驱动作用,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重点锚定科技前沿、“卡脖子”技术、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等领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立足新阶段,一是必须打牢基础研究的基本功。打多深的基,才能盖多高的楼。为此,需了解我国科技创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明白很多方面不能“平地起高楼”;要认清困扰中国科技发展的“卡脖子”之痛,根在基础,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必须从观念上抛弃只重视应用创新领域、忽视基础研究的急功近利思想。二是要破除体制机制的“肠梗阻”。科技创新,惟才是举,关键在人。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让科研人员有更多自主权,让他们心无旁骛搞研究,厚积薄发出成果,而不是把宝贵的精力花在填表、评比等事务上。英雄不论出身和资历,一方面,要通过“揭榜挂帅”让更多创新主体和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普通人也有上上智,通过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众创”局面,给社会整体创新打开更大空间。三是要发挥企业主体的作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推进科技创新,要注重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在继续加大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同时,还要更多地依靠和培育市场的力量来加大“全社會”这个口径下的研发投入。

(来源:2021年3月16日中国经济网)

为科技创新强基赋能

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立足当下、着眼长远,要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一要在深度融合中打造科技创新“聚能环”。科技创新要把握发展走向,用好融合理念。让科技与产业发展、经济社会、文化服务、民生领域在深度融合中互促共进,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此外,要融合前端思维和系统思维,打造集开发、孵化、转化、运用和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科创体系。二要在因时而变中打造科技创新“强引擎”。要勇当时代先锋、善觅时代新机,在抢抓机遇中开新局,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实现科技创新从点的突破到面的扩大,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从创新资源的融汇到创新环境的优化,让科技创新向着系统升级全面发力,向着场景应用纵深发展,向着千行百业横向拓展,向着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进军,聚力而发、动能强劲,为科技创新打造最强“引擎”。三要在扬长补短中打牢科技创新“厚底子”。一方面要立足当下、发挥优势。在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上,中国矢志攻克、勇攀高峰,由亦步亦趋向先行先试转变,由自立自强向求新求变跨越,要持续完善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的全球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定位精准、补足短板。以高位引领、统筹布局、协调发展与精细服务为科技创新提供厚实的土壤,以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引流为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养料,以政产学研用资源的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把科技创新的“厚底子”铺实铺牢。

(来源:2021年3月17日人民论坛网)

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阐释:“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幸福安康。”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值得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向科学技术要发展动力,以科技创新解答人类发展难题,这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中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脚踏实地推动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国际观察人士赞叹,中国已经越过了“世界工厂”这一阶段,进入了“专利工厂”阶段,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让科技成果造福全人类,在开放合作中为全人类寻求科学突破,这是中国一以贯之的追求;如今《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实践早已明证,开放带来进步,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开放合作,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联合研究,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国际大科学工程,“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计划支持8300多名外国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建设33家联合实验室……中国致力于开展全球科技协同创新,日益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提供广阔舞台,这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

(来源:2021年3月23日《人民日报》)

以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当前,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可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打造面向未来的发展新优势。二是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以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需要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国有骨干领军企业,支持其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三是坚持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来华工作创业的海外人才提供更多便利条件,进一步鼓励我国科技工作者走向国际科技舞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来源:2021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以科学思维引领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和创新都会引起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的深刻变革。面对信息化智能化潮流,只有以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战略谋划、综合推进,加速推进军事科技创新,抢占军事科技制高点,才能赢得制胜先机与优势。一要以前瞻思维超前谋划。要增强技术敏感度,提高技术理解力,密切跟踪、科学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对看准的方面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加速赶超步伐。要善于从大量的渐进式演变中把握革命性变化,善于从新生事物上把握与发掘颠覆性影响,做到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积极谋取军事技术竞争优势。二要以创新思维敢为人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凡事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要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扭住基础研究这个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薄弱环节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主攻方向,选准突破口,加强预先研究和探索,大幅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三要以求异思维打破定势。要坚持“非对称”赶超战略,研究“非对称性”赶超措施,在科技方面打造独有的非对称性“撒手锏”,不断提高有效慑敌制敌能力。四要以长板思维发扬优长。要巩固和加强优势领域,加强科研条件和手段建设,持续打造“长板”,始终保证优势更优、强项更强。要加强优势领域尤其是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的孵化孕育,加快培育新的科技发展增长点,始终引领发展。要积极谋求在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上取得突破,打造新的增长极,为抢占新的科技发展制高点提供充沛动力。五要以联合思维集智攻关。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发达国家“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进行布局,在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关键原材料等方面取得突破,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来源:2021年3月25日《解放军报》)

矢志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强化科技的战略支撑地位,新形势下的科技工作必须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以科技强国建设有力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一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完善黨对科技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确保科技工作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研究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统筹国家急迫和长远需求,加强科技创新系统规划布局,建立“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国家科技组织模式。三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组建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实行“揭榜挂帅”等机制;加快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四要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创能力。继续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并重,优化基础研究布局。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化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建立非共识项目和颠覆性技术的支持机制,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特点的科研评价机制。五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宏观统筹和重大任务组织实施能力,把更多精力聚焦到定战略、定政策和创造优良科研环境、搞好创新服务上来,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加快推动科技界作风学风转变。六要造就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完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发现机制;加大人才投入,优化人才布局,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完善国际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环境;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鼓励支持各国科学家共同开展研究。

(来源:《求是》2021年第6期)

责任编辑:朱 健

猜你喜欢

科技发展
笔中“黑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区域发展篇
科技在线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科技在线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