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助推天津全面建设新发展格局

2021-04-19朱健

求知 2021年4期
关键词:双城格局京津冀

朱健

2021年是起步“十四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之年,科学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于加快实现“一基地三区”定位、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抓紧完成《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编制工作,对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勇。

记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天津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要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天津作为”。结合我市实际,请您谈谈在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有哪些考虑?

陈勇:科学编制好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事关全局和长远高质量发展。我们在编制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将天津发展放在全国发展大局之中,放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环渤海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中,围绕天津“一基地三区”战略定位,以新时代、新理念去谋划,着力构建天津长远发展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着眼于新发展阶段,编制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首先,要以长远价值观为指导,坚持五个原则:坚持创新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协调发展,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坚持绿色发展,以生态约束倒逼发展转型;坚持开放发展,深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其次,要展现天津在国家战略中的责任担当。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在“一带一路”层面,发挥海陆交汇枢纽和战略支点作用。天津背倚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面向东北亚,畅通连接新亚欧大陆桥三条通道,参与中蒙俄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海陆交汇枢纽,是工业产品的出口地、制造服务的输出地和对外投资的前沿地。因此应进一步突出航运枢纽功能,发挥国际贸易优势,提升国际合作影响力,建设成为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枢纽。二是在环渤海层面,担当世界级湾区高效协同发展的引擎和枢纽责任。天津是促进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引擎,需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与国际贸易职能,做湾区中心城市;提升航运服务职能,做面向东北亚的京畿门户;建设成为促进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的世界名城。三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层面,落实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促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按照“一基地三区”协同发展定位,应进一步强化京津联动,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全方位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加快实现同城化发展,共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由双城联动向多城联动转变,推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最后,要在落实国家战略、发挥区域引擎作用中实现自身战略目标。天津是我国直辖市之一,是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引擎,是北方综合性门户城市和绿色生态城市。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践行“一基地三区”战略定位,把天津建设成为“促进环渤海地区发展的世界名城,一座开放活力之城、智能科技之城、幸福宜居之城、生态魅力之城”,进而逐步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记者:在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如何把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的过程变成落实新发展理念、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陈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在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过程中,我们要把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首要重点工作和重大政治要求,坚持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质量发展,落实“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要求,实现空间睿智增长、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推动城市发展模式转型,重塑“一市双城多节点”的市域城镇发展格局和“三区两带中屏障”的市域生态格局。

構建“一市双城多节点”城镇格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功能集聚,统筹市域空间资源,提升“津城”“滨城”紧凑度,防止蔓延连续发展,同时强化武清、静海、宝坻、宁河、蓟州区域功能,塑造“一市双城多节点”市域城镇发展格局。“一市”指中心城市,是天津市城市功能提升、居民集聚生活的核心载体。重点要推进空间结构优化,支撑城市功能与经济产业提升发展,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建设活力宜居城区。“双城”为“津城”与“滨城”,“津城”应纳入周边城镇组团统筹规划建设管理,重点提升核心区功能与活力,发挥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作用;“滨城”应向海拓展、临海布局,重点强化创新功能培育,集聚创新资源,建设成为区域创新引擎。“多节点”指武清、静海、宝坻、宁河、蓟州等多个区域特色化城市节点,充分发挥区域性城市在优化空间、集聚人口、带动发展中的作用,承载京津冀特色化职能,培育区域辐射和服务功能。

构建“三区两带中屏障”生态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要求,牢牢把握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要求,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高标准保护好湿地,建设好绿色生态屏障。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切实强化“山海林田湖草”的系统保护,对接京津冀生态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治,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构建“三区两带中屏障”的市域生态格局。“三区”指北部盘山—于桥水库—环秀湖生态建设保护区,应通过山体修复、生态治理、林地保护、水源涵养等措施保障该区域的生态功能安全;中部七里海—大黄堡—北三河生态湿地保护区,应开展七里海湿地修复工程,加强永定新河生态廊道和潮白河生态廊道建设,严守生态红线,坚决守护“京津绿肺”;南部团泊洼—北大港生态湿地保护区,应强化天津重要水源地职能。“两带”指西部生态防护带,应形成重要的生态屏障,保障京津生态廊道安全;东部国际蓝色海湾带,应严守海洋生态红线,严控围海填海项目,加强陆海关系修补,修复生态岸线。“中屏障”指“绿色生态屏障”,北接七里海、大黄堡生态湿地保护区和盘山、于桥水库生态保护区,进而与北京通州相连,南连北大港和团泊生态湿地保护区,并与河北雄安新区相连,补足了海河流域从山至海的中间部分,重塑了从蓟州盘山到大港湿地出海口的全域生态纵贯线,完善了京津冀区域生态格局。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塑造“一市双城多节点”的城镇体系格局。在推进“双城”发展格局构建中具体有哪些规划和考虑?

陈勇:天津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列入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打造“双城”发展格局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重大举措,是用新发展理念优化完善城市布局的必然选择,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大背景下,党中央赋予天津“一基地三区”战略定位,“滨城”是落实战略定位的主要平台,同时也是实施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和战略支点。实施“双城”发展格局,优化“津城”功能、强化“滨城”职能,集聚功能,错位发展,各自发挥优势,将为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二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在“津城”“滨城”中间地带构筑南北联通的津沽绿色森林屏障,融入京津冀环首都生态屏障带,优化区域生态格局,避免城市连绵发展,倒逼城市结构优化,形成“双城紧凑、中部生态”的新发展格局,是天津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妥善解决城市问题的必然要求。实施“双城”发展格局,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津城”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水平;有利于补齐“滨城”民生短板,以人的需求为导向,推动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使“双城”之间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高效协同。四是符合天津自然地理格局特征和城市发展脉络。“津城”依漕运兴盛,“滨城”因海发展,历版城市总体规划延续了“一条扁担挑两头”的城市结构,“双城”格局一脉相承。天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蓝图,使得这一战略进一步明晰、突出。

在推进“双城”发展格局构建中,要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发展理念,坚持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重点打造活力“津城”和创新宜居宜业“滨城”,加快形成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高效的空间格局。一是明确功能定位,建设紧凑活力“津城”和创新宜居“滨城”。“津城”要重点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与城市活力,发挥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作用,强化金融科技、商务商业、文化旅游等功能,建设紧凑活力城区和现代服务业核心;“滨城”城市综合配套能力较强,要强化创新功能培育,集聚创新资源,建设成为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城”和区域创新引擎。二是聚焦重点片区,促进“津城”“滨城”高质量发展。做强“津城”,打造“津城”中央活力区,形成若干现代服务业标志区,建设成为我市具有全球竞争功能的核心承载区和最具标志性的区域之一,重点发展金融科技、商务商业等,形成与现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综合服务中心。完善提升“滨城”城市功能,重点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促进人口和产业聚集,规划建设承担非首都功能疏解以及落实“一基地三区”的重点产业平台,增强创新带动能力,发挥港口优势,重点保障港口航运的用海需求,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中展现天津作为。三是提升城市品质,营造城市特色风貌。以“津城”中央活力核心、“滨城”中央創新核心作为风貌展示的两大核心。“津城”应以“多彩文化”为主题,以历史文化街区为抓手,重点凸显“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城市文化底蕴,营造文化艺术氛围。“滨城”应以“蓝色海湾”为主题,突出海洋文化、近代工业文化与开放拼搏精神,彰显国际性海滨城市魅力。串联最具活力的开放空间与海河滨水景观,塑造独具魅力的滨水开放空间。四是加强快速交通联系,实现同城化。优化市域路网和道路空间格局,不断加强“双城”间的交通联系。构建“津城”“滨城”间城市轨道快线系统,形成20分钟轨道线网。“津城”快速路网络要构建“两环+五射+四联”的路网结构,“滨城”要打造“五横三纵”的快速路路网骨架。有序发展城际铁路及城际轨道等“新基建”轨道系统,融合提升轨道交通服务水平。

记者:近年来,我市加快形成绿色生态空间格局,促进生态环境明显向好。您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这句话?又是如何落实的?

陈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表达了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饱含了习近平总书记以民为本、心系百姓的初心情怀。近年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咬定绿色发展不动摇,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统筹市域山水林田湖海等各类生态要素,重塑重构天津生态格局,重点以深入推进“871”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为抓手,以实际行动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全力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生动实践。

一是扎实深入推进875平方公里“1+4”湿地保护修复,构筑“河流环抱”“湿地围城”的良好生态格局。严格贯彻落实“1+4”湿地保护区规划实施,推进875平方公里的湿地自然环境和生态功能不断修复,坚决整治违法违规行为,大力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实施土地流转、生态移民、引水调蓄生态补水工程。规划实施两年多来,湿地自然保护区恢复了静谧的自然面貌,初步建立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的湿地保护体系,湿地功能不断恢复,自然环境持续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候鸟经我市迁徙和停歇。据天津师范大学专业团队监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共观测记录鸟类452种,较2014年记录种类增加了36种。二是扎实深入推进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重构重塑天津城市发展布局。2017年,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要严格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形成绿色生态屏障”的战略部署。这是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实践,也是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大生态、大系统着眼,打造环首都生态“护城河”的自觉行动。按照部署,我局组织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中间打造736平方公里的生态屏障区。在规划中突出世界眼光和天津特色,借鉴先进理念,确定“一轴、两廊、两带、三区、多组团”的总体空间布局。实施三级管控,深化分区规划,有序推动区域有机更新,提高发展力量和水平。完善专项规划,形成规划体系,从重点工程到具体项目要严格置于规划引领下实施。经过三年多的规划建设,“城在林中、居在绿中、人在景中、车行园中”的怡人图景在津沽大地徐徐展开。三是扎实深入推进153公里海岸线综合治理,打造水清、岸绿、滩净、湾美蓝色海湾。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承载着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着力进行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划定并严守渤海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强化渤海海域岸线用途管制与分类保护,大力推进渤海生态修复整治,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强化规划引领与机制创新,开展“蓝色海湾”“生态廊道”“智慧海洋”等四大类35项工程,一批湿地系统、景观步道、观海平台和海洋主题广场、人工沙滩初具规模,具有生态魅力的滨海湿地和城市活力空间以及亲海观海公共活动空间逐步形成并完善,不断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责任编辑:朱 健

猜你喜欢

双城格局京津冀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格局与结局
以天地为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
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