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蓟州
2021-04-19中共天津市蓟州区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天津市蓟州区委党校课题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科学的自然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回顾这些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升到 “五位一体” 的战略层面,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2018年5月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首次明确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再次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根本大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又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些不断丰富、完善的顶层设计为我们在现代化新征程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美丽中国远景目标指明了方向。天津市蓟州区地处京津冀核心地带,是京津冀的生态涵养区,是首都的生态护城河。多年来,蓟州区以永续发展的眼界和胸怀,以为民造福的意识和担当,努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高质量发展机遇纷纷涌现。
一、树牢理念,引领蓟州区的生态实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能够在蓟州区落地生根、达成共识,源于对过去发展的痛定思痛、对蓟州区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也源于蓟州区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取得的巨大变化。
蓟州区区位优势明显,山水资源丰厚,历史悠久,是“京津后花园”和联合国命名的“千年古县”。做山水文章一直是蓟州区发展的重要依托。过去,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理念的支配下,薊州区曾走过“灰色GDP”发展弯路,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思想指引下,蓟州区立足长远利益,转变发展理念,关停或转型大批散乱污企业,确立了“生态立区、绿色先行”的发展思路,使蓟州区逐步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守住底色,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给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蓟州区统筹谋划山水林田湖草的保护、修复、治理工作,积极实施了矿山修复、于桥水库水源治理、国家生态储备林、风沙源治理、国家湿地公园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突出并筑牢了“绿”这个底色。
1.护山增绿,让青山常在。为扭转过去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蓟州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于2014年启动了天津市最大的“矿山复绿”行动,狠抓生态修复,做了三期总投资预计达122亿元的矿山复绿规划。目前,已基本完成投资12亿元、涵盖八个矿区的一期工程。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国家生态储备林等项目,大力开展全民植树造林,重点实施了“三沿两环”(沿铁路、沿公路、沿河道,环城镇、环村庄)绿化重点工程和“林区、景区生态景观提升”“乡野公园”“水源地保护”等工程,五年共完成营造林47万亩。现全区林木绿化率为53.5%,北部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3.9%,织起了覆盖蓟州全区的绿网,构筑起天津北部、京津之间的绿色屏障。
2.涵养水源,让绿水长流。蓟州区是天津市的重要水源涵养保护地,于桥水库被称为天津的“大水缸”。为保护“大水缸”的水源水质安全,从2013年开始,蓟州区重点实施了于桥水库水源保护工程。在水库源头,建设前置库,对蓟州区入境河流实施净化处理;在水库南岸,将44个库区村共2.4万人全部搬进蓟州新城,完成土地复垦510公顷;在水库北岸,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形成了一系列高端高效的生态农业基地;改造畜禽养殖技术,清除了库区周边22米高程以下的全部鱼池,关闭了39家规模化养殖场和177家养殖户,实施了环水库警戒区封闭管理;提升库区77个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水平,68个村的污水被纳入城区管网,38条入库沟渠得到治理。这些措施的实行,有效解决了汇水流域的面源污染,显著改善了库区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大水缸”的水质。
此外,蓟州区逐年加大对湿地的保护、修复力度,使湿地的 “绿肺”功能越来越显著。2019年,蓟州区顺利通过了“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验收。2020年5月,州河、下营环秀湖两个国家湿地公园顺利开建。目前,区内湿地总面积达18.4万亩,湿地保护率达86.28%,是天津市的“头名状元”。
3.降尘净气,让空气常新。蓟州区实施了全域清洁化工程,强力整治各类环境污染问题。通过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组织开展了露天焚烧、餐饮油烟、砂石料配载等系列专项治理行动,大力推进清洁取暖工程,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建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同时,加大力度治理白色污染,减少化肥使用量,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百日会战行动等,自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蓟州区空气质量综合排名位居全市第一。
如今的蓟州区,青山、绿水、林带、湿地交相辉映,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环保模范城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2017年,蓟州区在京津冀50个国家生态功能区考核中排名第一,在京津冀198个区县旅游魅力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三;2018年,在全国818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考核中排名第一,同时,也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环境质量“明显变好”的生态功能区。
三、探索路径,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近年来,蓟州区一直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将绿色的“看家宝”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转化为蓟州区百姓获得实实在在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实现路径。
1.打山水牌,聚焦特色升级,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旅游文化产业是蓟州区的支柱产业。2019年,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占全区生产总值的61.4%,就业贡献率达25%。近年来,蓟州区已基本形成了“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高品质景区为核心吸引,以山区、库区、平原广大乡村为拓展空间,以古城、新城、产业园为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2019年9月,蓟州区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经过实践探索,蓟州区初步形成了促进旅游文化产业提档升级、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首先是抓住龙头,落地项目。例如,中英伊甸园旅游小镇项目,引进了英国矿坑变废为宝的理念,计划于2024年建成集礦坑修复、生态环保、自然教育、时尚休闲和农村发展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综合体和世界上最大的单体温室、中国北方最高端最全面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未来将对蓟州区旅游文化产业的提升发挥巨大作用。其次是挖掘特色,促进融合。依托丰富的红色、绿色和历史文化资源,蓟州区借力重点项目建设和各类政策资金扶持,打造各具特色的村庄,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最后是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引进专业团队,规划全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目前蓟州区正在全力探索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的经营方式。
2.念农字经,提升农品品质,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立足于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调好调顺调优农业产业结构。蓟州区布局了东部“环湖生态经济发展区”、南部“现代绿色农业示范区”、西部“花卉苗木休闲观光区”和北部“果品生态旅游休闲区”四大农业产业片区,形成了马伸桥镇蓝莓、出头岭镇食用菌、罗庄子镇红香酥梨、孙各庄核桃、杨津庄牡丹小镇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和休闲农业园区,推进了农业产业园的提档升级。目前,全区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17.34万亩,其中,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6个,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产品32个,天津市知名农产品品牌21个,在京津冀打响了“好山好水好农品”的品牌。
与此同时,蓟州区充分发挥旅游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相融合,打通了市场与生产的通道,使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使农民摆脱了单打独斗的市场风险,收益更加稳定丰厚,也涌现出了一批高素质带民致富的创业创新人才。例如,孙各庄满族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天津市劳动模范郭亮,将种养专业户组织起来,注册成立协会、合作社和有限公司,建成了万亩核桃川基地,发展了集生产、贮藏、加工、销售、观光和科教为一体的蜜蜂养殖项目,带动了满族乡果品产业、旅游产业走上一条合作化、品牌化、高端化的农业产业发展之路。
3.走生态路,崛起新兴业态,大力发展园区生态工业。蓟州区严格按照“京津冀生态功能涵养区”的定位要求,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在2008年政策性关停400多家石料、化工、采砂等污染企业的基础上,瞄准生态工业发展目标,深度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推进一般工业向绿色工业转型升级。近年来,蓟州区积极改造提升京津州河科技产业园,大力发展绿色园区经济,使蓟州区逐渐成为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等绿色产业投资的热土。目前,园区已引进各类企业240多家,中科三环、京磁、中国中冶、博纳电气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形成了主导产业清晰、大项目带动显著的高速发展新格局。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通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经过多年来持续大力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程,才有了今天充满生机的美丽蓟州。2019年11月,生态环境部命名蓟州区为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0年10月,蓟州区又获得“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全国康养60强县”的荣誉。未来的蓟州区,将继续放眼长远,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蓟州方案,贡献蓟州智慧。
责任编辑:张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