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的肯定和信任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2021-04-19陶新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创伤反应;家庭动力;亲子信任;案例解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08-0068-03

学习是一个自主自发的过程,并不是老师父母提的要求越高,学生的成绩就会越好,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只有让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才能充分激发潜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持续不断地学习和进步的动力。

案例故事:

江南某名校一位高一女生小玲(化名)入学时成绩优秀,第一学期结束时排在年级前五名,但是第二学期情况突变,期中考试两门作弊被抓现行,总分落到了年级倒数,成为令德育处和校长室头疼的学生。校长比较冷静,见与小玲交谈后没有什么结果,与父母交流也找不出什么原因,于是建议找心理咨询师谈谈。因此家长就带着女儿来到了我的工作室。

小玲和父母一起来到我的咨询室,一家人很有礼貌地就座,介绍了各自的情况和家庭面临的问题,最后说到一直很优秀的小玲这学期忽然不想学习了,成绩一落千丈,由年级正数落到年级倒数的名次。主要原因就是考试作弊,被监考老师当场抓获,两门零分。老师、家长交谈的结果是,小玲不想学习了,想走上社会自谋出路。

我单独与小玲交流时,询问她,考试高手作弊应该比较隐蔽,怎么会被老师抓住了呢?

也许这个问题从来没有被问过,她笑了,说:“也许是我的作弊经验不足。”

“我觉得也是,你学习好,每次考试也有好成绩,一般不用作弊的,所以现在作弊,经验不够,手段也不高明。考试作弊属于技术活,你恐怕真的不行。”

她接着我的话说,“对考试作弊的确没有经验,不过我也没怎么隐藏,就这么被老师抓了,因为我拿书出来抄了。”

“哈哈,很有意思,你是公开大方地抄书,被老师抓住了。”

“是的,我就是故意让老师看见,然后让老师抓住的,因为我不想考好了。”

“不想考好,可以交白卷,也可以少做点,别人考试你睡大觉也可以达到目的,你作弊岂不坏了自己的英名?”

“那样做不刺激,这样才能引起注意,引起重视。”

“那现在够刺激了?”

“还好,反正我不想学习了。”

“很有意思,我觉得太有趣了,你一定有自己的目的,而且一定要实现。”

经过这样的对话后,小玲告诉了我一个重要的秘密,就是要让父母知道她有多坏,要让父母知道她成绩差的时候有多差,她想要拿年级倒数第一,结果没有拿到。不过现在父母已经很紧张了,她很开心。

这位正處于青春期的高一女生的行为真的很有特点。当我继续对此保持好奇心的时候,她的故事开始显露悲剧色彩。初中的她很努力学习,父母不断地给她提高要求,起早贪黑,勤学苦练,最后她以比较满意的成绩进入了家长满意的高中,而且进了重点班。她继续加油,保持在年级的前面。但是她的父母仍然每天监督她学习,不许她玩,禁止她与她的伙伴聊天。对每次考试的结果,父母从来不满意,要求她不可松懈,要继续努力。

“父母总是说我不够好,甚至把我说成一个很坏很坏不听话的孩子。我不知道他们究竟要我怎么样?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了,难道我不能休息一下,难道我与朋友交流的自由都没有?我真的很坏吗?于是我决定要坏给他们看看,于是我就作弊。”

我发现小玲心中充满了委屈和愤怒,但是她很懂礼貌,一边说一边还装出一副笑脸看着我。我觉得这孩子真的很不容易。

于是我让小玲的父母回到咨询室,告诉了他们小玲心中所想。父母也是无比委屈,妈妈在卫生部门工作,每天很忙,除了工作就是抓女儿的学习;爸爸在企业技术部门工作,也很忙,但是很顾家,照顾女儿、宠爱妻子。听到女儿如是说,他们不能接受。

妈妈说:“我把心挖给她也不满意。我们处处都是为了她好,怎么如此不理解、不懂道理呢。”

爸爸比较理性,说:“我觉得女儿的确已经很好了,很尽力了,妈妈脾气急,话多,的确烦人,但是我们都是很爱女儿的,她怎么可以有这样的想法?我也不能理解。”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小玲与父母进行了多次深入交谈,情绪激烈。她把压抑心中多年的愤怒、想法和创伤都表达了出来。

每个人的认知和思考都与自己的感性认知和体验有着直接的关系,小玲更是如此,所以她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是具有两极性和攻击力的。

我采取的咨询交流策略如下:

1.了解事情的经过,了解小玲的情绪和从前的创伤经历,理解和接受她的行为,予以适当、合理的支持;

2.听小玲描述自己的家庭故事,支持她表达自己的委屈和不满意,了解小玲父母的非理性行为对她造成的伤害;

3.欣赏她这些年来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努力拼搏,取得了满意的成绩,进入了重点高中的重点班,提升她的能量;

4.与父母对质,表达沟通,辩论澄清,引导双方相互理解,让父母有所改变;

5.让小玲回到学校中,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要求继续加油。

经过八次咨询,咨询效果良好,咨询目标基本实现。

下面我们呈现问题的焦点:

女儿说:“我已经很努力了,我已经很尽力了,为什么你们还不满意?为什么每天都说我表现不够好?现在我表现够坏了,你们知道了我可以做得有多坏,这下你们满意了吗?”父母听到这样的回答,最初的反应是这孩子不懂道理,怎么这样说话。而实际上是父母不懂道理,把孩子逼成这样了。

父母回答:“我们对你之前取得的良好成绩是满意的,只是希望你做得更好,我们怕你骄傲自满,放松自己,所以就督促你要更加努力学习。现在你犯了严重错误,你在校考试作弊,难道是我们错了?”

“当然是你们错了,因为你们对我不满意,那我就坏给你们看看,让你们知道我可以有多坏。”

“我们没有对你不满意,我们对你很满意,你现在这样子我们很伤心。”

小玲的委屈不打一处来,诉说从初中开始如何辛苦学习,就怕学习不好父母不要她了;进入高中她已经尽力了,也够好了,但是父母从来没有当她的面表达过满意,只是一味地提要求、批评,让她很受伤、很痛苦。

小玲说:“你们还记得我初一时家中养的一只泰迪犬吗,那是一只很可爱的狗狗,结果你们没有征求我的意见就送走了,为什么?因为有一天妈妈下班回家,狗狗在门边上睡觉,妈妈走过时踩了狗狗的脚,狗狗疼了,咬了妈妈的脚,并没有咬破皮,但是妈妈很生气,就狠命地踢狗狗。是你先踩了狗狗的脚,你应该向它道歉,结果你还打它,打了好几遍,我阻止你也不听。等爸爸下班回家,妈妈告诉了爸爸,结果爸爸也不管什么情况,又把狗狗打了一顿,几脚把狗狗踢到墙边,动也不敢动。我哭着阻止你们才停止,你们从来就是这样不讲道理,那个狗狗好可怜,它的待遇和我的待遇一样,你们也总是这样对我不讲道理,反正都是你们有道理。后来你们就把狗狗送走了,我非常伤心。”小玲一边痛哭一边大声质问,“你们为什么要虐待狗狗?”

如此强烈的情绪,压抑在心中这么久,父母在咨询室里看到女儿这样的情形很震惊,真的不知道,也不理解孩子怎么会这样。

咨询中我们发现,一家人都有各自的道理,都是因为爱才发生这么多的冲突和误会。这其中未成年的儿女比较容易成为牺牲品,受到伤害。小玲的反应就是多年累积起来的创伤反应,是家庭动力累积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

一、家庭中乖巧的孩子容易受伤

我在咨询过程中经常发现,乖巧的孩子容易受伤,以女生为多。小玲从小,尤其在初中阶段特别乖巧,情绪情感丰富、敏感,很努力地配合父母和老师,做好自己该做的所有事情,成为被称赞的好孩子,自我约束力比较强。这一阶段的他们很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得到言语上的肯定和赞扬,但是许多老师和家长忽略了孩子的这一心理需求,只提要求,只批评和提建议,孩子得不到认可。这使得他们的努力过程非常辛苦,积极的自我不能被确认,于是内心非常惶恐,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自我否定,或丧失自我安全感。

二、父母的肯定和信任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为了孩子好”是父母教養孩子时最常见且自以为充分的理由,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专制和蛮横。很多父母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而是不断地找问题找差距,对孩子进行批评甚至指责,结果是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信任,自我主体性和主动性被破坏,教育目的难以达成。

亲子信任关系是孩子获得安全感,让自己拥有信心和勇气的基础。对于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和拥有的良好品德,父母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支持。客观、公正、及时地肯定孩子的进步,欣赏其优点,对孩子表达父母的信任和信心,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三、身教胜于言教

“你们虐待了狗狗,就是虐待了我,在这个家庭中,我的命运和这个狗狗一样。”父母对待家养狗狗的态度让小玲受伤,并由此联想到自己,虽然有些夸张和幻想,但是小玲的联想是她的投射反应,映射出她受伤的内心。

中小学生易受父母言行的影响,父母的非理性行为会给孩子带来较大的消极影响。父母在对待狗的行为中没有表现出善意,更多的是非理性行为,这让心思细腻的女儿很受伤,三年过去之后依然记忆犹新。这告诉我们,身教胜于言教,这是教育的关键点。

四、发现和培养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之一

每个孩子都会努力向善,积极进步,但是内在动力各不一样。父母在教养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

小玲此前非常努力,她进步的动力是什么?她有自己的想法,她要超越父母,她要让同学看得起,她认为只要努力用功了就能取得优秀的成绩。这些有她自己的经历和亲身体验予以支持,是她宝贵的经验。而父母忽略了这些因素,对她取得的成绩视而不见,只一味地要求她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结果物极必反。孩子已经竭尽所能还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就开始自我保护和反抗。

父母如果能够充分地理解和重视孩子已有的成功经验,与孩子交流并强化,那么她必然会对自己更有信心。在遇到挫折时,她才会有信心去探索新方法,努力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就,对未来有更美好的憧憬。

作者简介:陶新华,博士,副教授,临床心理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苏州大学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专职咨询师、督导。国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市),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表达艺术心理治疗学组组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家庭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表达艺术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创办人之一,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苏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苏州新教育心理培训学校校长,日本宇部创新大学临床心理学客座教授。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