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为天津市产业经济发展擘画新蓝图
2021-04-19许爱萍
许爱萍
“十四五”时期是天津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天津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天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十四五”规划与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擘画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任务和政策取向,是未来天津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作为天津市在“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天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系统地回答了“十四五”期间我市经济怎么看、怎么干的问题,是引导各项具体经济和社会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对我市未来5年直至2035年更长时间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天津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发展目标。一般认为,现代产业体系应当包括:世界级的行业龙头企业,科技研发、技术应用、产品创新机构与企业中间层,低成本的基础产业集群。在天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一批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量子科技、先进材料等领域积极布局发展一批未来产业”的发展要求,契合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的要求。
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是决定天津先进制造业能否走在全球前列的重中之重,也是构建起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要根据“一基地三区”建设要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未来产业是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变迁的关键产业,也是决定天津未来在国内外城市版图上位置的关键产业。当前,全球创新浪潮在云谲波诡中瞬息万变,产业迭代加速,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层出不穷。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数字经济优势不断凸显,也催化了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天津必须紧跟产业变化趋向,在创新浪潮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搭建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场景,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化产业,支持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文娱等数字消费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要以扎实的行动、孜孜不倦的坚持,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交上闪亮的答卷。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是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根本的大事。抓产业就是要抓现代产业,培育现代产业体系。要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基本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的过程中,将紧抓产业体系建设视作第一要务。把发展制造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到重要位置,将打造信创产业集群、建设人工智能先锋城市作为提升城市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主攻方向,着力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全面增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核心竞争力。
二、创新在天津产业经济发展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即要求将创新的核心地位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发展要求。
在天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的发展要求,这是天津对标国内先进地区作出的正确抉择。站在新旧动能转折点上,天津产业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增强创新策源能力是提高天津创新位势的关键。2018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创新策源能力即原创能力,是创新中心影响力的核心,是战略必争领域。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必须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对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领域的厚度、密度上下功夫,进而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强化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主攻方向。抢抓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重大机遇,强化企业在创新系统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引导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关键应用技术,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抢占行业高端。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就是要打破科技创新供需之间的“藩篱”,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开放实验室、共建技术平台、建设大学科技园等多种方式展开合作,形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主体之间的创新合力;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突破科技体制机制障碍,让创新链与产业链实现“无缝连接”。
三、人才是实现天津产业高层次发展的第一资源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列为2035年远景目标。在天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了构筑人才聚集高地的发展要求。人才吸引、聚集、留用的载体是产业。唯有构筑起人才聚集高地,才能实现人才与产业互动并进,以人才集聚引领产业集聚,实现以优势产业汇聚人才。因此,争夺人才、争夺产业就是在争夺城市的未来。
要积极引进科技领军人才为产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要积极引进海内外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等顶尖人才以及国内外重大创新团队,为他们提供优厚的引进条件,包括人才配备资金、项目、实验室等工作条件,以及为其家属、子女提供相应的生活条件。要积极引进高技能型人才解决产业发展的“燃眉之急”。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加速集聚产业基础人才、产业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要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引进人才要不唯学历论,坚持不用一把尺子量人。
要以人才培育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要根据天津市“十四五”规划和产业布局调整方案,优化高校布局和学科分布,为区域产业发展打造规模大、结构好、水平高的人才库。不断创新人才政策,充分调动企业这一用人主体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技能型人才培育体系。
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围。伟大精神滋养伟大事业,既要鼓励创新,又要涵养宽容失败的氛围,让创新者屡败屡试、愈挫愈奋。要引导全社会尊重创新的价值,发挥以增强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的作用,激发科技工作者改革攻坚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促进人力资源向创新动能转化。
四、一流营商环境为天津产业经济发展聚势赋能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健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的发展要求。在天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发展要求。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是为实现天津高质量发展、深度参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前提条件。
市场如水,企业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在营商环境建设上,要简政放权,管住“有形之手”,处理好“法”与“情”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因此,一是要讲“法”,用法治力量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用法律有效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市场秩序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这有利于更好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地协调利益关系并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经济良性运行、健康发展。二是要讲“情”,破除计划经济思维,树立市场意识;破除封闭保守观念,树立开放意识;破除“官本位”思想,树立重商意识;破除畏难等靠情绪,走进企业家内心,知商懂商,树立服务意识,全心全意服务企业。三是要加大执行力度,真正让便利措施落地落实。要学习新加坡“一站式”服务理念,打破思维上的束缚,同时要对标苏州工业园、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国内先进地区在政务服务上的先进做法,在审批、操作流程、服务体系设计等方面破旧立新,要通过提高政务服务规范化、便利化水平,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全面优化城市营商环境,积极呼应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新要求。
产业经济发展是决定天津未来发展的关键,体现了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天津担当。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长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联系天津产业发展实际进行深入思考,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天津产业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以创新赢得发展的主动,以人才筑牢产业发展的根基,以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为产业发展聚势赋能,为加快“一基地三区”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系2020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智库影响力提升问题研究”(TJYJ20-0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