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良:技术革新“领头雁”
2021-04-19刘雨亭
刘雨亭
因为热爱
生长在矿山,骨血里便对煤矿熟悉亲近。年少时的余良喜欢安静地坐在父亲身边,听他和矿工弟兄们唠嗑,对煤矿的情愫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日日发酵。长大些,余良成绩优秀,顺利考入太原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之际,不少国内知名企业抛出橄榄枝,但他却坚定地选择回到家乡。
2011年,余良被分配到煤峪口矿回收队当技术员,他把对煤矿的热爱带到工作中,并转化成勤奋、钻研的干劲儿。
2013年,余良因维修技术过硬,作为集团劳模大讲堂的讲师在20余个矿区讲授实用技术,名声在外。按照集团技术培育相关政策,用余良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他也开始承担起煤峪口礦井下关键技术创新、材料修复改造创新及操作人才培养等工作。
他带领工作室20余名专业成员开展井下设备维修,在生产中创新,切实解决工作中的难题。2013年至今,工作室共完成技术革新项目百余项,其中大多应用于实际。
“新型卡缆修复器及其齿轮拌轮锁套筒的制作与应用”便是其中的翘楚。在掘进作业时,使用U型棚支护所需的卡缆极易损坏,出井修复再运送返回需要时间,而巷道支护不可间断,且在巷道撤离时,变形严重的卡缆将按废品处置,无法修复。余良现场观察后开始实践,他研发制作了卡缆修复器,在作业现场10分钟便可完成修复,在巷道掘进和巷道撤离时修复率与回收率达到90%和98%。该项目获得2016年山西省“五小”竞赛一等奖。
“全自动锚杆过扣机的制作与应用”同样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难题。运用该装置可快速校直变形锚杆,在锚杆螺纹生锈时,可利用自制“机械手”通过电机为螺纹除锈过扣、快速安装螺纹配帽,使复用的锚杆预紧力达标、螺帽紧固,保证了巷道支护安全性。该项目荣获2017年山西省“五小”竞赛一等奖。
类似革新不胜枚举,解决的都是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余良曾连续3年参加山西省“五小”竞赛精品展,攻克的难题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达5 000余万元。
劳模本色
褪去劳模光环,余良仍是一名普通矿工。
在回收队工作期间,有一次矿上急需200根注氮管道,需要自己制作,两天内完成。余良和工人们昼夜不停,工人轮班作业,他盯在现场整整两天,饿了吃馒头、喝矿泉水,困了席地打个盹、站起来走几步继续干活。
家里暖气管爆裂牵连邻居,余良却鞭长莫及,只得由妻子一力承担。任务如期完成,他归心似箭。看到丈夫未来得及换下的工作服,妻子不忍埋怨,为他取换洗衣服的片刻,余良已在门口换鞋凳上睡着了。
许是回到家的缘故,柔和的灯光照得余良神情放松。他太累了,长期的井下作业,让他早已习惯和衣而眠,只要有一个小角落,便可安身,休息片刻后,能量又会再次爆发。
在担任机掘一队队长后,余良更忙了。他忙着把矿工装进心里,忙着使百余人的队伍同心协力。
50岁的支护工老朱爱喝酒,又不善交流,是队里的“不放心”人员。余良想通过走访了解情况,便主动约老朱吃饭。队长请吃饭,老朱觉得有面子、受重视,主动开口吐露心事。找到症结,便可应对。队长余良主动帮他申请福利,走出阴霾。“一个队好比一个家,要想团结,就得真心付出,不搞虚情。”余良这样说道。
事实也确实如此。由于近期矿压显现造成巷道中段形成较大网包,急需处理。余良早上7时就带领工友下井处理网包。在现场,余良抡大锤、使铁钎、剪网、做支护,和工人们一起干活,直到夜里10时多升井。“不惰者,众善之师也。”余良的身先士卒赢得工人们的信服,进而融合、凝聚。
一次例行班前会上,针对皮带跑偏、易漏煤问题,余良提议改进,他跟随检修班下井,和工人一起研究实验,这对有技艺傍身的余良而言并非难题。仅仅两天就传来好消息,顺利完成皮带下大范围支撑装置,解决了问题。
“没想到这么快就完成改进,这得益于我们集团尊重职工创造、创新,也得益于团队的凝聚力。”余良说。
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余良的付出换来了丰厚的回报:2016年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荣记“山西省个人二等功”、2019年荣获“大同市首届大同工匠”称号、2019年成为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火炬手、202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我就是对煤矿有感情,想要爱着、守护着这方土地。”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余良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