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耀斑有助发现生命
2021-04-19
恒星耀斑有助发现生命
美国西北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尽管行星主星发出的恒星耀斑猛烈且不可预测,但并不一定会阻止生命的形成,而且可能有助于发现生命。通过将三维大气化学和气候模型与从遥远恒星观测到的耀斑数据相结合,研究团队发现,恒星耀斑可能在行星大气和可居住性的长期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恒星耀斑是由恒星发出的,是磁成像的突然闪光。在地球上,太阳耀斑有时会破坏卫星和干扰无线电通信。
“天问一号”飞行里程突破4亿千米
截至2021年1月3日6时,“天问一号”探测器已经在轨飞行163天,飞行里程突破4亿千米,距离地球约1.3亿千米,距离火星约830万千米。“天问一号”任务是我国独立开展行星际探测的第一步,通过一次发射实现对火星的“绕、着、巡”,即火星环绕、火星着陆、火面巡视。“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重约5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目前,环绕器已完成第三次在轨自检,各系统工作正常。
“拉索”首个探测器阵列建成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主要探测器之一——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WCDA)目前已投入运行,这是“拉索”四种类型的探测器阵列中最早完成的一个阵列。“拉索”位于我国四川稻城海子山,海拔高度超过4 000米,本次投入运行的WCDA有效探测面积为78 000平方米,是国际上现有同类装置的4倍。WCDA每天可扫描60%以上的天区,实现全天候观测,每年探测到的宇宙线事例可达5万亿个。
三峡电站年发电量创世界纪录
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和综合效益最广泛的水电工程。最新数据显示,三峡电站2020年全年累计生产清洁电能1 118亿千瓦时,创下了新的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世界纪录。经过初步测算,与燃煤发电相比,三峡电站2020年所生产的清洁电能可替代标准煤约3 43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 402万吨、二氧化硫2.24万吨、氮氧化物2.12万吨,相当于种植面积达3 700平方千米的阔叶林。
生物学家发现7 000万年前窃蛋龙化石
我国古生物学家发现,江西赣州出土的一组恐龙化石是世界上罕有的同时保存有成体、胚胎和蛋窝的窃蛋龙孵卵化石,为认识窃蛋龙孵卵行为和孵化方式提供了新证据。窃蛋龙属于兽脚类恐龙,生活在距今1.25亿年至6 600万年间。该组化石是在距今约7 000万年的地层中发现的。此次发现的成年个体窃蛋龙前肢向后下张开、覆盖在蛋巢之上,后肢折叠在身体下方,身体位于蛋巢中心,与现代鸟类的孵蛋姿态一致。
科研人員为冰川“盖被子”
经过近半年试验和研究,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科研人员发现,利用人工措施为冰川“盖被子”能够在冰面阻挡太阳辐射和冰面的热交换,达到减缓冰川消融之势的目的。该研究院研究员王飞腾介绍,他和团队成员在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境内的达古冰川消融区建立了500平方米的试验区。他们为试验区覆盖了一层环保绿色的土工布,以起到隔热效果,减缓冰川消融。
我国首台高精度量子重力仪交付
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团队在量子重力仪研发方面取得突破,研制出实用化的高精度铷原子绝对重力仪装备,并成功交付给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经过市区、郊区和野外台站等多个点位的双盲测量评估以及专家综合评定,该仪器精度达到微伽水平,顺利通过验收。作为首台为行业部门研制的量子重力仪,其成功交付将打破高精度重力仪由国外技术垄断的局面,为我国高端量子装备的发展提供新途径。
研究人员利用光线开启和关闭DNA功能
DNA是地球上生命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生物体运作、生长和繁殖所需的所有遗传信息都储存在DNA中。德国生物化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策略,其利用光来控制DNA的生物功能,使研究人员能更好地理解和控制细胞内发生的不同过程。研究小组采用了一种被称为酶级联反应的方法来了解和跟踪DNA的功能,通过使用不同的酶对连续的反应步骤进行排序,可以转移“光罩”基团,从而开启和关闭DNA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