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创新生态模式研究及对山西的启示

2021-04-19郭泰岳阎敏

管理学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创新研究

郭泰岳 阎敏

[摘 要] 创新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创新要素的组合和集聚。从全国范围看,以广东为代表的东部发达地区创新资源集聚已成为普遍趋势,创新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文章在分析广东创新生态模式基础上,总结出广东的创新生态模式为“群落扩散创新生态”模式,进一步分析了该模式在创新理念、营商环境、种群集聚、自我进化等方面的特征,提出了借鉴广东创新生态模式的经验构建山西一流创新生态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创新;生态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02-0005-03

近年来,全国各省区市均在加大力度打造符合区域特点的创新模式,特别是东部地区,如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山东等地已经形成了创新引领发展的生态环境。当前,山西提出要全面构建有利于创新活力充分涌流、有利于创业潜力有效激发、有利于创造动力竞相迸发的创新生态,引领全省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按照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大学中國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山西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省区市中排第26名。山西整体创新环境底子薄、基础差的现状不容忽视,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的任务艰巨、刻不容缓。山西要对创新能力走在前列的省份开展深度研究,总结它们创新生态模式特点,这对构建符合山西实际的创新生态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广东创新生态模式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在40多年前是一个缺乏国家投资、缺少高校研究所资源,“缺钱少人”的省份。但是,广东依靠改革开放不断创新、坚持创业,从一个创新贫乏的地区一跃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领头雁和最具创新活力的省份之一,并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逐步构建起有自身特点的良好创新生态模式。特别是近年来,从珠三角到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由深圳、广州两个中心城市向四周辐射,并联合香港、澳门形成了要素集聚扩散效应;广东构建创新生态的路径更加清晰,创新生态模式更加具象。我们把广东的这种创新生态模式称之为“群落扩散创新生态圈”模式。

所谓“群落扩散创新生态圈”模式,就是通过将创新资源集聚整合,推动创新要素先行,在某一区域内集聚,形成分层次分类型的载体,并依托产业链、价值链等把创新要素向外辐射、扩张,互相依存、互为补充产生创新协同效应,从而形成的生态圈。由于创新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目前大多数学者普遍运用生态学思想分析阐释、研究探索一些国家、地区创新生态的模式构建。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其他领域的学者借鉴了生态学中的概念来阐释在某一特定环境内的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进入21世纪,这一生态学概念被各领域学者深化研究。把“群落”这一概念引用到分析创新生态的构成当中,这为研究广东的创新生态模式提供了基本支撑。

二、广东创新生态模式特征

广东创新生态模式特点可以总结为,创新理念引领,形成良好氛围;优化营商环境,培植创新土壤;创新种群集聚扩散,产生裂变效应;生态系统自我组织进化,市场发挥作用。

(一)创新理念引领,形成良好氛围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创新理念在广东已经深入人心,形成的创新理念共识,是支撑广东发展的核心战略,此外广东也把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广东近年来坚持“双轮驱动”、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结合、坚持为人才创造良好环境、坚持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创新发展协同、坚持守正创新,发挥群落扩散效应,以珠三角带动省内其他地区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广东围绕重大战略部署,如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济特区等,持续推动改革创新;广东在开启深化改革开放新征程、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一带一路”门户枢纽、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优良生态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重新构建创新空间组织,牵引带动新旧动能转换,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以支撑广东创新发展。

(二)优化营商环境,培植创新土壤

2020年,万博新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和第一财经研究院,在线发布《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结果显示在我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前100名中(以全国经济总量为基准),广东省有深圳市、广州市两个城市排名前五,总体上广东全省省域营商环境较好。广东优化营商环境,培植创新土壤的主要做法:一是持续提高办事效率。从2019年中山大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调研结果看,广东市场主体办事效率近年来持续大幅提高。如市场主体登记注册的平均时间,2014年为约为9.4天,2014年到2016年年间,迅速下降至5天,2017年下降至4.5天,2018年又大幅下降至2.7天,这是在对全国调查之后综合评价指标最好的省份,即办事效率最高的省份。二是持续提升政务信息化水平。广东把打造政务信息化水平同样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主要做法就是改变原来政务信息建设碎片、分散的问题,不断开展创新探索。2017年广东启动“数字政府”建设,打造高效一体化的“整体政府”形象。以进行数据互联互通、文电办理时效等信息化改革,转化为广东创新发展的新增量,目前广东的政务信息化水平被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的《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2019)》评价为“数字政府”“创新范本”。三是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早在2012年,广东就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先手棋来抓,发布了《广东省建设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五年行动计划》等八个优化创新环境的法律文件。特别是近年来,广东意识到传统的“鼓励要素投入”模式难以为继,不再拼单纯的优惠政策、拼廉价劳动力、拼简单的补贴措施,进一步提出了要通过建立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吸引投资者的重要手段,打造互利共赢、透明高效的创新生态[1]。如近三年广东连续出台《广东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政策措施(2017年)》《广东省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行动方案(2018年)》《广东省进一步深化营商环境改革2019年工作要点》,进一步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等10个方面50条具体措施优化营商环境。

(三)创新种群集聚扩散,产生裂变效应

广东依托城市群、创新产业群、高新区集聚创新动能,形成比较优势后,随着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扩散辐射,逐渐产生裂变效应[2]。如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中山等城市都有自己的创新产业和特色产业,广东各城市群、各高新区都有各自的优势,都不同程度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新生态。

一是城市群集聚扩散。广东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区域集聚核心,通过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个都市圈裂变,再由城市群扩散带动周边发展。三个都市圈是相互独立的城市群,但又互相交叉融合。如广东佛山的优势是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创新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周边肇庆等城市则主要承接佛山的产业转移和下游产业;深圳以完善的产业链、人才基础,形成完备的手机产业链,相邻的东莞、惠州则各自以生产、组装等手机产业配套服务产业链,彼此形成互相倚重、共同发展的深莞惠都市经济圈。三大都市圈通过珠三角制造业,集聚了大量人力资源,且三大都市圈基本形成了互联互通的现代交通体系,逐渐形成创新生态[3]。二是创新产业群集聚扩散。在创新的驱动下,广东多地出现了创新产业集群。以深圳为例,2019年胡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500强民营企业排行榜中,深圳民企有63家企业上榜,这些企业共同的特点就是拥有“深圳基因”,富有创新精神,以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支点和推动力,并以产业集群配套为基础,衍生出协同设计、协同供应、协同制造等新模式。广州则通过完善全产业链,以产业集群扩散辐射引领周边城市创新发展,重点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为基础,目前已经有4个产值超千亿的行业和100多家百亿级骨干企业。东莞则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相关上下游产业链加速集聚,孕育出数以万计的手机零配件世界级隐形冠军。三是高新区集聚扩散。2019年,广东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净利润双双增长40%,其中,深圳高新区则排在北京中关村之后,保持全国第二的位置,广州高新区则排名第七,比2018年前进了两位。深圳和广州两个高新区培育孵化了亿航无人机、奥比中光等一批优质民营科技企业。珠海高新区集聚扩散效应更加明显,珠海高新区的特点在于“一区多园”,通过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实现“四链融合”,持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此外,广东高新区新兴产业培育能力还在持续提升,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业态新产业还在不断涌现。

(四)生态系统自我组织进化,市场发挥作用

广东创新能力突出,在于对外开放度高,产学研深度融合,市场发挥主要作用,创新创业活动十分活跃,创新生态系统自我组织进化。广东的创新生态模式已经跨越创新1.0和2.0范式,打破了“创新孤岛”的现象,逐步形成创新生态集聚效应,广东的创新生态是一个能够自我进化的创新体系[4]。在创新体系内,组织可以根据外部环境,智慧地进行环境预测,自我组织、自我调整、自我适应、自我进化,广东的创新生态是一个类生物系统的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编写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显示,广东在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以及创新环境都排名全国第一,广东在企业创新综合指标中,企业研究开放投入、设计能力、技术提升能力、新产品销售收入综合指标均为第一名;广东在创新环境综合指标中,劳动者素质、创新基础设施、创业水平、金融环境等指标排名均为第一名;广东在创新绩效指标中,宏观经济综合指标为第二名;广东在其余产业结构综合指标、产业国际竞争力、就业、可持续发展与环保均为第一名。近年来,广东在科技创新投入、产学研整合、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投入巨大,部分指标翻倍增长,产业结构、经济增长质量都在不断优化。广东每亿元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产生的发明专利申请数由2018年的42.95件增长到2019年的81.56件,增速为89.9%,几乎成倍增长。按照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广东入围企业51家,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市场发挥作用明显。此外,广东产学研融合也走在全国前列,广东注重新型研發机构的建设,采取独立核算、投管分离等新型组织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产学研融合模式,支持科研机构与高校共建,目前创新的产学研融合模式在广东已经成功孵化了千余家企业[5]。

三、对山西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的建议

创新的要素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创新要素的组合和集聚。山西要打造一流创新生态,要学习广东等创新能力较强的省份的先进经验,结合山西实际,从思想观念、打造营商环境、产学研融合、创新要素集聚等方面发力,逐步推动形成创新组织自我发展、自我进化功能,让市场发挥主要作用。

(一)牢固树立创新是第一的理念

山西要认真研究党中央关于创新的文件精神,研究发达省份关于创新的具体要求和行动,从根本改变对“资源”的认识,当今的资源已经不再仅仅是煤炭、土地,更为重要的“资源”是人才、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新型要素。山西要突破自身思想禁锢,改革创新,以全新理念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广东的实践启示我们,营商环境是打造创新生态第一位的要件,营商环境已经成为经济的软实力、生产力和竞争力;营商环境已经成为经济竞争的重要部分。山西要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的重中之重,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山西要加强产权保护,以市场手段激发发展的活力与创新力,维护经济主体的创业创新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三)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生态链

山西要支持在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设立创新中心,把科研项目的立项权交给市场,交给企业,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要充分激发各种市场主体,着眼吸引高端创新人才,重“物”更重“人”。在政策制度的制定上,政府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把“人”作为创新生态的第一要素,发挥好引领作用,用心用情为企业做好服务,企业则应充分发挥好市场效应。要更加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创新性与宽容性相结合、时效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给予科研人员最大的创新动力。要解决好服务没有完全制度化的问题。要进一步转化政府职能,推进“放管服”改革。要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利益障碍,不断把制度创新转化为发展动能。

(四)培育创新文化

山西要注重创新软实力的形成,注重科技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两翼并进,注重培育新型智库,促进创新生态的良好运行。要充分挖掘晋商精神、红色革命精神和右玉精神,不断赋予其创新发展的时代内涵,不断将节俭勤奋、明礼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精神渗透于创新生态中。要营造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营造留得住人、引得来人、用得上人的人文环境促进创新生态。着力在培育创新文化、打造创新体系、完善创新制度、集聚创新人才上下功夫,构建起良好的创新生态。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统计年鉴(201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2] 陈华平,樊艳丽.新时代营商环境法制化建设路径探析.经济展望[J].2020,37(05):52-57.

[3] 张卫国,莫国莉,欧晨.广东省属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评价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121-125.

[4]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郭武军,吕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

[5]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生态学的思考[J].科学学研究,2003(02):215-219.

猜你喜欢

创新研究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