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研究的困局与出路简要探析

2021-04-19程激清

社会与公益 2021年3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社会科学对象

众所周知,不论社会工作是否为一门学科,其属于社会科学的属性始终不会改变。因此,其研究必然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正如王思斌在其编著的教材中指出的:“社会工作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1]。因此,其所遵循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问题必然亦需要遵守社会科学的基本规范[2]。即便如此,也因为社会工作本身的实践性、行动性等,社会工作研究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状态。当然,这并不能作为社会工作研究落后于其他学科的理由,而应该尝试如何发展成为能和其他学科对话又有本学科特色的研究内容和规范。其实,从现有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学科本身就具有一些渗透的特性,如曾经自然科学采取统计实证的方法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经管类学科中,然后不断向人文社科进行渗透。社会工作作为具有人文特性的社会科学,同样也摆脱不了这种“被渗透”“融入主流”的命运,否则难以形成与其他学科的对话,容易进入“闭门造车”或者“坐井观天”等困局,最终被社会科学圈边缘化。为此,笔者尝试进行一些反思,首先从社会工作的实践对象和研究对象进行反思,其次尝试对当前社会工作研究的不足与难度等方面进行反思,最后尝试提出一些简要的破局思考。

一、社会工作研究需要社会科学化

社会工作作为实务性很强的学科,其实践必然是在社会这个空间范畴内,其实践对象除弱势群体外,同样面对实践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给予的社会空间。也就是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双重聚焦、促进科学知识与实践智慧的融合[3]。因此,我们的研究对象应该包含:服务对象、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工作者本身、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实践环境。除此之外,我们研究的对象应该包括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及他们所处环境的社会能量互动。正如我们所熟知的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均为弱势社会成员,其实践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促使弱势社会成员的能力提升,从而让他们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心理能力的提升,同时亦有社会技能、市场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研究者具备对社会的深刻认知,从而帮助其制定恰当有效的提升方案。二是基于“人在环境中”的基本预设,营造或改造社会环境,使弱势社会成员具备成长和发展的社会空间,即不断在良性的社会环境中获得主体性的发展。

基于改变个人和改造环境的双重预设,社会工作研究者需要了解社会运行规律,特别是要注意到社会环境本身对弱势社会成员的塑造作用。如从心理结构、行为模式、行动逻辑等方面进行研究,将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逻辑厘清,从而为社会工作的行动和实践提供知识和理论层面的指导。当然,除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要厘清外,我们还需要研究社会工作实践发生效果的机制,这就要求坚持证据为本或循证为本的原则,即社会工作者作出了何种行为或行动,对服务对象产生了何种影响,以及对环境产生了何种影响,环境的改变对服务对象又有何影响。了解这种影响产生的逻辑需要使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然而,当前研究中,能否恰当运用现有的社会工作行动事实作为素材,将其中发生的原理和逻辑讲述明白,能否将我们的实践对象及其周遭社会结构研究清楚,都成为现阶段社会工作研究必须突破的瓶颈。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研究不仅仅涵盖传统的社会学研究,同时还要对行动过程进行研究。由此,社会工作研究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规则,而且要拥有社会工作的行动能力,即利用现有的知识体系形成有效的行动。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需要跳出行动者视角,转换为研究者视角来看待行动过程,并且将行动或者实践的原理讲清楚。除这种“反身性”的要求较高之外,社会工作教育本身也有不成熟之处,即学界尚未形成“社会工作研究亦不能在研究方法上领先于或有别于其他社科领域”[2]的共识,导致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法课程,无法形成相对较为规范的研究体系和写作规范等。以上种种都是社会工作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内部困局,即内部因素干扰社会工作研究的科学化。

二、社会工作研究论文的刊发市场问题

除内部因素外,同样还有论文刊发环境本身的问题。社会工作学术圈自诞生之时,未能形成相对良性的论文刊发环境。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2年开始创办《中国社会工作研究》辑刊,尝试引领社会工作学术研究。其刊发论文的质量确实具有引领性,但因周期长、刊发数量少、宣传少等因素,其引领效果相对滞后。在学术刊物上,目前专业的刊物仅有少数的几份学术期刊,且均未成为国内评价系统的“权威”或者“核心”等,影响力有限。这就导致如下两方面困局:一方面难以引领学科发展(同时引领的能力本身也有限);另一方面难以形成带动作用,如无法带动其他综合性期刊刊发社会工作行业的研究文章。加上论文刊发市场讲究“引用”“转载”等指标,又因社会工作本身发展历程较短,特别是微观干预相关的主题不易被引用和转载等特点,也导致社会工作研究的相关论文难以被刊发出来。于是,能够被刊发的论文往往是社会工作外围相关的研究,如对社会工作的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学研究等。

在论文刊发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社会工作作为新兴社会科学要获得良好发展着实不易。特别是在体量较大,但发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往往使教学研究人员产生“习得性无助”,即刊发难致使研究动力不足,刊发动力不足又造成刊发难。在行业内虽然已经形成了对专业刊物的一些共识,但这种共识并不牢固,也没有得到制度上的认可。如刊发专业刊物并不被视为工作量,也不算入评职称的范围。这样一来,专业刊物一方面受到自身办刊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行业支持乏力,也就难以实现质量上的突破,更难形成引领专业研究和带动其他刊物刊发社会工作的研究。也就是說,外部刊发环境从某种程度上会让本来新兴的社会工作专业陷入研究的泥潭之中,不仅在质量上难以提升,而且在数量上也难以突破。

三、社会工作研究的破局需要行业全体发力

社会工作研究要获得质量和数量双丰收,不仅需要教学研究人员继续辛勤努力,而且需要整个行业群体力量去推动。我们认为,可以尝试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形成研究共识。从当前社会工作发展情况来看,研究的共识在逐渐形成。如基本形成了内外兼修的研究路数,即形成了“为社会工作的研究”和“社会工作的研究”双重发展。比如,对“社会性”[4-6]的关注逐渐尝试从社会工作者及案主相关的社会环境入手进行研究;倡导的“循证研究”“干预研究”“实践研究”等都尝试发展社会工作研究的科学性等。这种共识的形成,显然正在引领社会工作研究朝着较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要能够科学地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发挥社会工作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作用等,从而实现学科的理论价值[7]。

二是尝试举办研究培训,完善学科培养体系,提升整体研究质量。从现有情况来看,社会工作研究群体虽然数量庞大,但未形成完整的学位培养体系,导致社会工作科班出身的博士缺乏,难以形成固定的研究梯队。加上大量其他专业转型而来的教师又未参与过规范化培训,故难形成相对规范的研究路数。不过,现在已经开始有可喜的变化,比如,有研究机构开始重视“行动研究”“实践研究”等培训,尝试引领社会工作研究的科学化。同时,社会工作学位的培养体系亦在不断完善,给社会工作研究的质量提升带来了希望。

三是大力推动专业刊物发展。虽然国家在大力提倡破除“唯论文”的评价导向,但学术论文在学术研究的交流与发展中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社会工作研究的发展还是需要大力扶持现有期刊发展,或者创办更多具有特色的学术期刊。在期刊数量上去之后,优质的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就会凸显,从而壮大社会工作研究的力量。

当然,上述努力方向仅为笔者的简要思考,真正实现社会工作研究的繁荣,仍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遵循学科自身成长的规律,或许“揠苗助长”反而适得其反。现阶段出现的社会工作研究焦虑,某种程度上是学界开始关注且走向较高质量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来看待这些“焦虑”。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侨明.什么是“好的”社会工作研究[J].社会与公益,2019(7):81-83.

[3]何雪松.社会工作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J].学海,2015(3):41-46.

[4]杨超.社会性抑或关系性:社会工作属性的反思[J].社会与公益,2020(5):93-95.

[5]徐选国.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性转向[J].社会工作,2017(3):9-28,108-109.

[6]郑广怀,向羽.社会工作回归“社会”的可能性: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发展脉络及启示[J].社会工作,2016(5):30-42,126.

[7]程激清.何以屈尊?社會工作学科地位提升路径的简要思考[J].社会与公益,2019(11):79-81.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社会科学对象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Education with a Heart that Embraces the World, from the Fertile Cultural Land of the “Eternal City”
马戏团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我国女性社会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研究
个性签名
社会科学总论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也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