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2021-04-19高愉玉查朋来

社会与公益 2021年3期
关键词:养老服务

高愉玉 查朋来

摘 要:近年来,社会企业在参与国内扶贫攻坚、服务弱势群体就业、促进社会融入、环境保护等方面表现突出。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养老服务需求激增的现实呼唤养老服务领域的创新。在需要理论视角下,老年人的需求可以简单概括为基本需求和中间需求。根据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的关注点的不同,本文将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的创新模式分为赋财模式、赋职模式、赋权模式、赋能模式、赋情模式。具体实践中,社会企业通过赋财模式来满足老年群体的经济保障需要;以赋职模式帮助老年群体满足老年人接受教育和培训需要;以赋权模式发展互助养老和合作社养老满足老年群体参与需要;以赋能模式满足老年群体对于有保护功能的住宅和生活环境的需要;以赋情模式满足老年人的情感自主需要。

关键词:社会企业;养老服务;养老服务模式

一、研究背景

我国是当今世界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2019年底,已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54亿,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2033年将突破4亿,2053年将达到4.87亿的峰值[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养老新业态”。而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有助于积极老龄化战略的推进。国内社会企业研究兴起于2005年,时立荣认为“社会企业是一种非营利组织”[2],王名则将社会企业界定为“介于公益与营利之间的企业形态,是社会公益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表现为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双重属性、双重特征的社会组织”[3]。我国基金会与民非的产生体现出社会企业在组织形式、组织理念、运作模式、组织目标等方面均有所创新[4]。社会企业在养老服务领域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受到了国内学者的重视:朱汉平认为,社会企业能解决社会养老供需不匹配问题,实现养老服务自给自足[5];高传胜和李静认为,社会企业不仅在产品定价和营销策略上拥有独特优势[6],还具有目标公益性、经营专业性、服务商业性优势,尤其是在价值目标、组织形式、运营方式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使社会企业成为介入养老服务的合适组织[7];邓汉慧和吴宏洛认为,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有利于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8]和养老服务体系完善[9]。作为一 种新兴的现代社会治理工具,社会企业的基本理念是运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钟慧澜从公共产品理论和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理论从供给侧角度对我国社会企业与政府合作供给养老服务的原因和途径进行了探讨[10],总体来看,目前学界对于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领域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必要性论述较多,但对于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模式的总结研究有待丰富。近年来,国内社会企业在养老服务领域涌现出一些典型的社会企业案例,这就为进一步深入探索社会企业在满足老年人需要方面的实践模式提供了可能,为此,本文将在社会需要理论框架下,从满足老年人“需要”角度审视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的模式,并基于多伊和高夫的社会需要理论,将实践中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的方式总结为赋财模式、赋能模式、赋职模式、赋权模式与赋情模式。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概念来自西方,国外对社会企业的定义是“以实现社会和集体目标为宗旨的商务事业或经济活动,其在实际运作中需要同市场部门主体一样遵循财务规范并注重创新和有效决策”[11]。国内对于社会企业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王强认为我国社会企业“指那些融合了社会目标和商业手段的组织,其经营目标是为了社会,而不是个人利益最大化”[12]。本文中的社会企业主要是指以解决养老问题、改善老年服务质量、服务老年群体或社区利益为宗旨、开展或参与多种形式养老服务或为老服务的组织实体,不仅包括传统的注册为民办非企业的社会组织,还包括以市场手段进行运作进而实现公益目的的企业组织。

有学者认为,养老服务是各类供给主体根据老年人的特点提供的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的有偿或无偿的活动[13]。本文所涉及的养老服务不仅包括机构、社区、居家三种养老模式所提供的生活护理、医疗照护、长期关怀、文化娱乐在内的服务,还包括对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就业安置、精神慰藉、生活照料、适老化改造与社区建设、智慧养老等为老服务。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其他社会服务供给者相比,社会企业通过发挥经营性及公益性的双重特性,能够规避政府、市场和非营利组织提供养老服务时的不足,摆脱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的困境[14]。

(二)理论基础

多伊和高夫认为需要是目标和策略,需要的理由在本质上是公共的,具有客观性。他们还将需要分为基本需要与中间需要两个部分,指出需要是人类行为和互动的前提。需要理论的核心观点是:(1)生存/身体健康和自主是个体行动的前提,人类的基本需要包括生存/身体健康和自主。生存/身体健康需要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行为者才能有效地参与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任何有价值的目标。自主要求个体能够通过教育获得对自我的理解,保持自身精神健康、拥有保持能动性的机会,因而影响自主的三个变量是教育、精神健康和机会。(2)中间需要是为了实现健康和自主基本需要而必须实现的次要目标,具体包括营养食品和洁净的水、有保护功能的住房、无害的工作环境、无害的自然环境、适当的保健、儿童安全的成长环境、重要的初级关系、经济安全、适当的教育、安全的生育控制与分娩等[15]。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需要为本就是以人为本,具体地说就是以服务对象的需要为社会工作模式的核心”[16]。受社会需要理论启发,本文认为,生存健康和自主是老年人的基本需要,包括社會企业在内的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必须满足老年人的中间需要,才能满足老年群体基本需要。本文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对老年人的中间需要进行了一定调整,认为老年人的中间需要应包括适当的水和营养、有保护功能的住宅、适当的健康照顾、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生活环境、重要的初级关系的建立与维持、经济保障、老年人再教育与培训等。社会企业作为一种创新性工具,在满足老年人需要方面具有专业性和灵活性特点。实践中,社会企业通过赋财模式来满足老年群体的经济保障需要;以赋职模式帮助老年群体满足老年人接受教育和培训需要;以赋权模式发展互助养老和合作社养老满足老年群体参与需要;以赋能模式满足老年群体对于有保护功能的住宅和生活环境的需要;以赋情模式满足老年人的情感自主需要。

三、国内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的实践

笔者整理了互联网上关于社会企业的案例介绍和历届中国慈展会社企认证名录、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公布的涉及社会企业参与养老的案例,发现目前社会企业在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再就业与培训、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等方面表现活跃。根据社会企业对于老年人不同需要的关注差异,笔者将其分为以下模式:

(一)模式一:赋财模式

老年人具有经济安全这一中间需要。本文提出的赋财模式是指社会企业通过资金给付、参与市场手段增强老年人抵御经济不安全风险能力、帮助老年人增加收入、降低养老费用开支,满足老年人的经济安全需要。按照我国人社部印发的《关于2020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全国总体调整比例按照2019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5%确定[17],我国养老金支出实现了16连增,但老人退休后丧失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实际可支配收入较少,大部分中低收入老年群体仍然需要依靠家庭成员提供的非正式支持,这就使得家庭面临着较为沉重的养老压力。因此,老年人经济需要能否得到满足不仅关乎老年人基本权利能否得到保障,而且影响着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为增加老年人经济收入,部分社会企业通过与当地社区老年群体建立互惠关系促进当地社区发展,整合社区资源参与市场竞争获得经济收入,其收益除满足自身运营需求外,更多是返还给老人。在降低老年群体养老支出方面,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具有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如天津市鹤童养老始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以支定收,坚持服务和产品创新,成为我国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的典范。鹤童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多样化、系统化养老产品,产业链延伸到机构养老、医疗卫生、护理培训、管理咨询、老年用品、餐饮配送、物业洗衣、社区居家养老等领域。鹤童始终坚持以成本定价,在建立之初就定位于满足高龄、需要帮助和照顾的非自理老年人,通过社会筹募来支持经济支付能力不足的老年人,并且坚持与老年人进行心理沟通和精神慰藉活动,设立天津延安医院,医院设有老年病专科门诊、老年人健康体检中心、生命关怀病房。鹤童不仅探索出了一条低成本健康养老的新路,而且成功撬动了金字塔底层的养老服务市场,形成了可复制的专业化的长期照护机构整体解决方案,为全国养老机构提供了机构设计、规划、管理与服务建议,其成功经验可以面向全国复制。

赋财模式下,社会企业通过技术手段与市场创新为贫困老年群体提供价格低廉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可负担的服务,满足老年人经济需要的同时,社会企业也实现了自身发展。

(二)模式二:赋职模式

老年人具有接受教育和培训这一中间需要。这要求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同时对老人潜能进行开发和培养。本文提出的赋职模式是指社会企业通过就业咨询、教育培训、再就业支持等多种形式帮助老年人再就业实现积极养老,增强老年人社会资本、建立与维持社会关系。目前,为老年人就业提供知识、岗位、资金和技术支持的社会组织通过赋职模式为老年人教育需要满足提供了平台。社会企业能够为目标人群或服务对象提供较为系统的就业训练和就业机会,当他们因为退休或者年龄等因素面临就业困难问题时,社会企业能够为老年群体提供合适的工作,充分考虑技能发展和服务对象能力、限制的一致性。在帮助老年人积极适应社会角色转变带来的心理落差的同时,对老年人的潜能进行开发和利用。如浙江省宁波市社会企业“银巢未来——积极养老一站式服务平台”就致力于成为老年人弹性就业全国性积极养老服务平台,是社会企业采用赋职模式满足老人教育需要的典型代表。该社会企业创办了老年大学,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帮助老年人实现多种形式的就业。在线上通过银巢平台推动老人与青年人的知识交流;在线下则依托社区对接开展由老年人担任讲师的青少年特长班、设置外来务工子女培训课程,通过回应老年人的教育和就业需要,激发老年人的潜能,鼓励老年人老有所为,实现积极养老。

赋职模式下,社会企业为老年群体就业提供了机会与平台,不仅有利于老年人实现自身价值,而且有利于老年人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三)模式三:赋权模式

老年群体不仅仅有经济需要和工作需要,同时还有参与社会生活与表达自身意愿的需要。这就要求尊重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以往,社会上对于经济地位较低、处于社会边缘的老年群体的权利关注不够,老年人被排斥在社会主流职责之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老年群体所面临的风险与压力是多重叠加的,因此,如何满足处于弱势地位的中低收入老年群体的参与需要成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部分。

本文提出的赋权模式是指社会企业创新老人参与社区经济事务和决策事务渠道,关注老年人参与生活的权利与表达诉求权利,鼓励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目前,践行这种模式的社会企业主要是多种形式的养老合作社和互助养老。养老合作社实际上就体现了对老年人参与社会生产相关活动的关注,我国部分贫困地区探索的关注养老的农民合作社具有典型的社会企业性质[18]。通过合作社养老来为老年人赋权,形成了以土地流转交换养老服务、生产就业交换养老服务、资金互助激活养老资源、养老福利换取社员支持的多种合作社养老方式。如河南省信阳市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19]整合村庄内部的资金互助开展业务,老年人持资入社并负责监督,按照章程进行分红,资金分红不仅给予老年人一定的物质保障,而且由于村民贷款无法离开老年人,经济权利的增加赋予了老年人新的话语权,使得被边缘化的老年人重新贏得村民认可与尊重。又如,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清源和谐社区服务中心也是运用赋权模式参与贫困地区养老服务的代表。西吉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生存环境恶劣,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妇女和老人留守。西吉县清源和谐社区服务中心关注社区服务和社会企业,主要涵盖农村扶贫与社区服务、和谐社区能力建设培训,通过发展合作经济支持农村养老。在为贫困群众赋权的同时帮助当地群众在自助的基础上实现互助。通过开展多元化养殖发展集体经济,养殖盈利支持养老,为社区自主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清源和谐社区服务中心完善多种形式培训计划,鼓励当地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了社区成员磋商自治的社区氛围,是目前我国较为典型的服务社区发展、关注老年群体参与需要的社会企业。

赋权模式下,社会企业在组织内部管理上实行民主决策,通过赋权模式满足了老年人参与需要,在社区发展的基础上增强社区凝聚力,增强了社区层面价值创造。

(四)模式四:赋能模式

老年人具有保护功能的住宅和生活環境这一中间需要。这一中间需要的满足间接促进了老人健康和自主需要的满足。2020年两会期间,老旧小区改造和养老,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民生话题之一。本文提出的赋能模式强调通过为老年群体提供科学服务,帮助老人实现积极养老。在服务设计与提供上考虑老年人身体机能进行量身定制,在尊重老年人养老意愿前提下满足老年人居住和生活环境安全需要。践行赋能模式的社会企业根据老年人身体和能力状况,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帮助改善老人机能,减少意外事故发生。

如朗力养老集团面向个人家庭、单位机构和城市公共层面提供产品和服务,从居家养老做起,针对不同的家庭和老人,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量身打造改造方案,鼓励以往依赖他人照料、卧床的轻度失能老人实现自我养老。朗力集团服务范围还包括对养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城市公园等环境的适老化改造。在产品上,朗力助老产品种类十分丰富,涵盖出行代步、智能定位、护理辅助、卫浴用品、健康检测、适老家具、无障碍辅助设上百款适老化产品。在此基础上,朗力形成了以“评估+产品+服务”为商业模式,即以标准化产品和服务体系的软硬件相结合为核心竞争力的独特经营模式。在外部关系上,近年来各省市政府在适老化改造服务方面购买力度不断加强,朗力积极承接政府适老化改造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培育等项目,朗力养老具有充裕的资金可持续保障,于2018年12月获得亿方基金会千万级天使轮投资,并与中国妇女发展联合基金会联合成立了公益基金。自2011年成立以来,朗力养老集团关注社区养老、社区服务、适老化改造累计服务人群130万,覆盖社区111个,拥有36家连锁养老社区,入驻城市25个,适老化改造32 748户①。

赋能模式下,社会企业不仅关注老年人安全保护型住宅和居住空间需要的关注,还帮助养老服务接受者摆脱了依赖他人的心态,提升了个人责任意识和尊严。

(五)模式五:赋情模式

如前所述,健康和自主是老人的基本需要。赋情模式要求社会企业关注老年人的情感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精神关怀、临终呵护等养老服务,不仅体现了对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关注,而且体现了对老年人精神健康需要的满足。我国每年有4000万老年人离开这个世界,能否给临终老人和高龄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减少老年人晚年生活和生存的精神层面的痛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然而我国传统机构养老对老年群体的精神需要和情感需要关注较少,老年群体临终关怀服务发展滞后,加上普遍采取集中供养的模式,使得老年群体缺乏亲情的呵护和陪伴。未来,社区居家养老将是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主流趋势,如何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需要、避免老年群体孤独离世,义工组织的临终关怀实践提供了较好的答案。如十方缘义工组织成立于2012年,其运作主要是为了解决临终老人惧怕死亡,需要心灵慰藉的问题,而非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营利。十方缘秉持“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被呵护的,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就是爱与陪伴”的价值观,为全国4000万临终老人提供了专业的心灵呵护服务,坚持标准化、产品化、连锁化、制度化,实现了生命的连接与传递。在产品方面,十方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品供给体系,包括十方缘文化产品、心灵呵护培训、临终老人心灵呵护服务(临终老人心灵呵护)10大技术:祥和注视、用心倾听、同频呼吸、经典诵读、抚触沟通、音乐沟通、动态沟通、“三不”技术、零极限技术,实现了同频共振。在服务标准方面,十方缘制定《十方老人心灵呵护服务规范18条》,开创五星级义工服务及培训管理体系,并于2013年引入ISO9000标准。在学习与交流方面,十方缘在全国通过“价值观连锁”的方式推广服务模式,为想要加入临终关怀的组织提供品牌、管理和技术上的免费培训与支持。虽然其服务提供主要依靠志愿组织,但服务范围和临终关怀的方法在我国得到了较为快速的推广。

赋情模式下,社会企业和组织着重关注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和尊严,对于满足老年人情感需要、提供精神慰藉服务和关怀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与讨论

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的意义在于其不仅仅是将老年群体看作被动的服务接受者,而是在实现老年群体身体健康和精神自主的前提下,鼓励老年群体积极行动,实现社会融入。

不同类型的社会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模式。在市场定位方面,社会企业往往采用低于市场价或者略等于市场价的定价策略,部分社会企业如十方缘义工组织甚至通过免费服务来履行其公益使命。在外部关系方面,社会企业统筹自身与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关系,形成协同效应;在组织独立性方面,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一般具有较高的独立自主性,但部分社会企业是在政府主管下开展工作;在组织资金来源上,我国社会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市场交换、政府购买与社会捐赠、社会影响力投资;在服务层次方面,社会企业涉及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体系的补充与完善,既有关注老年人就业需要的社会企业,也有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照料型社会企业,尽管在服务层次上存在差异,但都不再是将老年群体作为弱势群体进行照料,而是从老年人需要出发,关注老年人的真实需求,通过多种方式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进而实现对老龄化社会的积极应对。由于养老问题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的模式也必然是多样的,社会企业关注的并非老年人的单一需要,也注重其他层面的需要,如关注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社会企业也关注老年人的经济需要和健康需要。

总之,国内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已经形成了赋财模式、赋职模式、赋能模式、赋权模式和赋情模式。这些模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均体现了社会企业对于老年人需要的满足,社会企业也正是通过这些模式实现了组织自身效益和社会总体福利的共同改进。社会企业运用不同模式参与养老服务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多元需要,改进传统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在提供养老服务时的不足,需要注意的是,实践中,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的几种模式之间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当前我国社会企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和阻碍,国家层面尚未出台明确的支持社会企业相关的法律,社会企业的认定仍然遵循的是民间认证标准,社会企业发展面临着合法性不足、商业模式不完善、人才不足、社会认同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深圳市、北京市等地区已经出台社会企业扶持政策,但总体上,社会企业发展仍存在较大空间。未来,我国不仅要学习社会企业培育与政策支持的域外经验,而且要加强社会企业政策研究,立足当前社会企业在中国发展的实践,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务本土养老行业的发展。

注释:

①数据来自朗力养老集团官网(http://www.cdlangli. com/),查询时间为2020年12月31日。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李纪恒: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EB/OL].(2020-12-17)[2021-03-01].http://www.gov.cn/xinwen/2020-12/17/ content_5570465.htm.

[2]时立荣.从非正规就业组织到社会企业[J].理论学刊,2005(9):42-44.

[3]王名,朱晓红.社会企业论纲[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0(2):1-31.

[4]王名,朱晓红.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创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4):121-127.

[5]朱汉平,杨慧.珠三角地区社会企业介入养老服务供给刍议[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3):73-76.

[6]高传胜.社会企业与中国老龄服务供给[J].社会科学研究,2015(3):115-120.

[7]李静.代际互助:“成功老化”的模式创新[J].东岳论丛,2018(5):61-66.

[8]邓汉慧,涂田,熊雅辉.社会企业缺位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09-115.

[9]吳宏洛.社会企业提供养老服务的公益逻辑与运行困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57-67.

[10]钟慧澜,章晓懿.激励相容与共同创业:养老服务中政府与社会企业合作供给模式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5):31-40.

[11]余晓敏,张强,赖佐夫.国际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企业[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1):157-165.

[12]王世强.社会企业的官方定义及其认定标准[J].社团管理研究,2012(6):38-41.

[13]董红亚.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解析和重构[J].社会科学,2012(3):68-75.

[14]朱汉平,杨慧.珠三角地区社会企业介入养老服务供给刍议[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3):73-76.

[15]李秉勤,贡森.人的需要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88.

[16]彭华民.需要为本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0(3):9-13.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2020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EB/OL].(2020-04-10)[2021-01-27].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shehuibaozhang/zcwj/yanglao/202004/t20200417_365676.html

[18]张琛,孔祥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演化机制分析:基于组织生态学视角[J].中国农村观察,2018(3):128-144.

[19]李俏,贾春帅.合作社养老:运行逻辑、实践检视与未来展望[J].改革,2020(2):149-159.

猜你喜欢

养老服务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国际经验与中国特色
政府购买服务,纾解养老难题
试析金华市社区养老问题
试析金华市社区养老问题
兰州市养老服务供需现状分析
兰州市养老服务供需现状分析
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业税收政策的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烟台市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