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德育教学的整合研究

2021-04-19赵兴波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1年3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整合

赵兴波

[摘 要]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中强调:“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加强小学生劳动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可有效推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功能的实现。同时,《意见》在“落实相关课程”方面明确要求,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如在语文学科中加強劳动意识的培养,在数学学科中加强劳动技能的培养。相关课程引入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能有效强化德育的显性价值。

[关键词] 劳动教育;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整合

“德智体美劳”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实践框架。其中“德”代表德育、“劳”代表劳动教育,两者教育地位相同但分属不同价值领域——德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塑造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劳动教育则侧重劳动观念及技能的培养——立足新课程背景展开两者的融合研究,需要寻求一个共性支撑点。显而易见,劳动教育与小学阶段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明显的综合实践特点,这与德育教学强调社会责任、公共服务等理念不谋而合。以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动、以其他学科德育教学为从动,可形成多元化的整合途径。

一、基于劳动技能的整合途径

劳动技能是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传统小学劳动教育普遍存在形式主义特色,立足课堂教学组织模式,表现为引入一些脱离现实生活的劳动技能训练形式,如做手工、织毛衣等——虽然不能完全否定此类劳动技能的价值,但由于操作中过于关注技能训练,因此,很难与其他学科德育教学建立互动关系,根据《意见》劳动技能应与其他学科的工具价值相融合,即充分发挥其他学科知识经验在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催化”效果,巧妙地将其他学科德育内涵嫁接到劳动教育中,在通过劳动技能整合的方式呈现出来。

以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数学”德育教学的整合为例,具体整合途径如下:首先,筛选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直观性强的劳动形式,从综合实践活动各角度出发,小学生劳动技能教学范围非常广泛,如家庭环境中扫地、择菜、洗衣服等,可以统一整合成“做家务”为主题的劳动技能训练项目,完成整合相关劳动项目后,在课堂教学模式中创建逼真的劳动技能情境;其次,明确该案例语境下的小学数学德育内涵。小学数学学科德育价值非常丰富,如“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辩证唯物观启蒙教育”等,教师要注意撷取契合“劳动技能”的数学德育因素,如培养小学生勤俭节约、精打细算的好习惯;最后,设计合理的活动形式实现“整合”。以“做家务”为劳动任务、以小学数学计算能力为工具,引导小学生参与到劳动工具、材料的购买活动中来,提供一些商品的价格、功能,指导他们选择性价比最高的组合,并通过数学计算方法提交自己的方案。

二、基于劳动意识的整合途径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人们会自发地展开劳动以获取资源,并为了保障生理需求满足的持续性,而形成强烈的劳动意识。但对于当代小学生而言,物质条件已经完全超越了“生理需求”的层次,因此,在直观上难以自动形成劳动意识,这就需要借助其他学科德育教学功能进行引导。

以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的整合为例,具体整合途径如下:首先,从语文学科所涉及的具体内容着手——这一过程中重点筛选能够激活小学生“劳动意识”的文本,客观上说,小学语文课文内容多元、形式各异,并不是所有的课文中都蕴含“劳动意识”——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课文中“我”的视角,将小学生代入“种花生、收花生、议花生”的一系列情境中来,让他们树立起“劳动的果实是最甘甜的”认识,从而将“劳动意识”凸显出来;其次,结合具体劳动任务、劳动设计、劳动流程等转化“劳动意识”,实现从抽象表达到具象体验的建构,如在学习《落花生》之后,结合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模仿课文内容自主实施“种花生”的工作——学生在教室或家中种植一棵花生,作为一学期内的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除了管理之外,还要定期与教师、同学分享成果。当然,“种花生”在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范畴内具有符号性特点,只要能够满足语文学科德育教学价值的渗透即可,至于具体“种什么”不必做刚性要求;再次,在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中借助语文学科德育价值,不断强化“劳动意识”,由于案例中“种什么”的行为属于“整合途径”的范畴,即属于“过程性”概念而非“结果性”概念,为了避免小学生三分钟热度,应该不断强调《落花生》中“我”热爱劳动、甘于奉献的精神,这样不仅能够突出自力更生、热爱劳动的美德,也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价值保持了密切的联系,有助于劳动意识的持续激活与强化。

三、基于劳动参与的整合途径

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不能仅局限于教室、校园,还要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以自己的劳动为更多人提供服务,这也是培养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换言之,劳动参与是劳动技能与劳动意识结合的产物——有了劳动技能才会具备劳动参与的能力,有了劳动意识才能形成劳动参与的意愿——同时,基于“劳动参与”形式,引领学生接触社会、接触他人,也为与其他学科德育教学的整合创造了便捷条件;值得关注的是,基于劳动参与的整合途径具有一定特殊性,它不仅包涵了“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德育教学”的关系,实际上也存在参与互动中的“主客体关系”,其中小学生为参与主体,参与客体则表现为明确的身份、职业等,如农民、环卫工人、警察等职业,或者老师、父母等身份,所以“整合途径”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其他学科德育内涵与参与客体的偏差性。

例如,在学习完《悯农》这首诗之后,基于小学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可从中发掘出珍惜粮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具体做法是:首先,明确劳动参与的主客体关系,显而易见,《悯农》中的“农”是指农民职业,教师应该提前带领小学生发掘、整理农民具有的优秀品质,如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身为“参与主体”的小学生要以这些品质为道德提升标准。其次,引领小学生走上田间地头(作为参与主体),与农民伯伯(作为参与客体)一起体验真实的农业劳动,其间小学生接受农民的指导,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同时感受农业劳动的辛苦,进一步强化“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认知。最后,在劳动参与中完成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与《悯农》德育教学的整合,小学生感受到农业劳动的辛苦之后,“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等主张就不再是一句空话;又如在学习完毕《游子吟》这首诗之后,可以采用以上同样的模式——先让学生反思母亲每天为自己的付出,想想自己可以通过劳动参与的形式减轻母亲负担,以此促进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参与劳动的热情。

四、基于劳动平台的整合途径

202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该文件进一步扩大了劳动教育范围,其中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即除了家庭、学校两个场所外,还要积极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如企业、工厂、社区等,以“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从这一点出发,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应该强化“劳动平台”的建设,以谋求劳动教育常态化运行,为其他学科德育教学的整合提供便捷途径。

劳动是人的社会性特征的重要体现形式,它随时发生、随处可见、随性展开,正因为如此反而不如学科德育教学体验深刻。基于劳动平台的整合途径,可以很好地消除劳动碎片化的特性,并以“德育容器”的形式,将小学语数外等学科的德育教学价值整合一处。例如,与本地农场、采摘园等展开合作,为小学生开辟“半亩田园”,定期让学生参与耕种、管理、采摘、贩售等活动,其间其他学科德育教学目标也可以便捷地融入劳动平台上,如小学数学方面培养学生科学严谨、诚实信用的品质,可以借助农场水果、蔬菜的贩售过程展开,包括劳动成果统计、成本计算、市场定价以及销售过程中保质保量,所得到的收益捐赠给福利院,或将劳动成果赠送给养老院等。

整体而言,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德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建立起劳动技能、劳动意识、劳动参与、劳动平台培养机制,可以充分满足其他学科德育教学的渗透需求,建立起多角度、立体化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邱静芳.“一体一核五翼”:德育项目共同体建设初探——以劳动教育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11):10-11.

[2]张贤志.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J].教育视界,2019(11):17.

[3]刘艺慧.多元融合:学校劳动教育新视角[J].江苏教育,2019(26):13-14.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整合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