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务核算及决算报表的问题调查及对策

2021-04-19薛文莉

时代金融 2021年7期
关键词:预决算国库集中支付财务核算

薛文莉

摘要: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强化了预算管理,规范了收支核算,提高了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为本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调查也发现,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趋于完善的背景下,部分事业单位在财务核算、报表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决算收支片面性、会计核算不精确、财务处理不规范等。本文辩证分析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迎来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重点从增强内部控制意识、丰富单一账户体系,以及建立决算账表一致性核查的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  财务核算  预决算  内部控制

近年来,事业单位承担了更多的公共服务职能,财政资金的需求和支出也呈现出递增趋势。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监管不严格,出现了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多户头存储,以及利用率不高、超支情况严重的问题。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得以降低、利用效率得到提升,同时也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资金受用收益,对本单位优化财务管理模式、提升内部控制水平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以事业单位深化改革为契机,探究财务核算与决算报表的优化和管理策略,成为当下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意义

(一)实现了财政资金的源头监管

原来事业单位有自己独立的账户,导致财政资金的监管面临较大的难度。由于信息获取存在时间差,对于违规挪用资金的行为不能第一时间发现,从而导致了财政资金的滥用和损失。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所有财政资金全部纳入指定账户,每一笔资金的支出和流向都可以实现动态监控。通过加强源头控制,对不合理的资金支出行为做到及时控制,对于防范资金截留、滥用等问题起到了积极帮助。

(二)提高了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

以往的资金划拨流程是将财政资金先预拨到指定账户,然后由事业单位自行支配。在这种模式下容易发生挪用、挤占等情况,部分财政资金无法按照计划运用到公共服务工作中。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省略了由国库向事业单位指定账户拨款的环节,财政资金的预算支出和实际领用同时发生,保证了每一笔资金都可以按照计划来使用,让财政资金的利用价值得到了最大化体现。

(三)增强了预算管控能力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本质上是通过强化对事业单位的资金监管,达到合理配置资金、提高利用价值的目的。因此,在该项制度推行以后,基层事业单位必须更加重视预算方案的编制,明确每一项工作的预算目标,以及详细说明资金的支出途径,才能实现对预算支出的全面监管。从这一角度来看,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助于事业单位提高对预算方案编制、预算指标落实的重视程度,进而实现预算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及决算报表的问题调查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调查

1.会计科目发生改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让会计科目的设置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例如,新增了会计一级科目“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主要用于统一使用和拨付财政性资金的核算;新增一级科目“财政应返还额度”,并在该科目下增设了“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两个明细科目。在具体的财务工作中,会计科目划分越细致,核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契合度越高,让财政资金的支出保持较高的透明度,也方便了核实账目,对于解决账实不符的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2.账务处理发生改变。财务人员应严格依照《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的要求,对本单位的资金入账情况、支出情况等做好记录,方便上级部门随时检查、监督。在原来的“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中,新增“基本支出”“项目支出”2个子科目,在处理账务时需要将其做归类处理。同样,为了防止事业单位的结余资金出现滥用、截留等问题,对“财政拨款结转结余”和“非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作了详细说明,明晰了界定范围,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对财政拨款或非财政拨款的利用水平。

3.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零余额账户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产物,其作用是方便事业单位可以灵活提取现金,保障了本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但是由于账户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规范使用零余额账户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有些单位一次性提取现金额较大,可能存在资金流失的风险。另外,在确认“财政拨款收入”时,在该科目下专门设置了两个“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账,但在确认“事业收入”时,并没有在该账户下设“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明细账。容易导致收支不配套的情况,增加了财政资金的监管难度。

(二)事业单位年终决算报表的问题调查

1.决算收支具有片面性。决算收支是对事业单位一年以来各项收入与支出的汇总。但是由于现有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缺陷,导致决算收支存在片面性,事业单位的一些收入、支出信息没有及时入账的情况时有发生,给年终决算报表的编制质量造成了负面影响。以基建资金为例,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该项支出需要在专门的会计科目中反映出来。但是有些事业单位在编制决算报表时,没有设置“基建资金”一栏。有些财务人员将基建资金归入了其他会计科目,甚至直接省略不计,这些情况都会导致事业单位账实不符,决算报表的参考价值不高。

2.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准确性,是决定决算报表编制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有:一,账目记录不够精确,核算结果的可信度不高。例如,部分“三公”经费科目,如“公务接待费”部分费用计入会议费、培训费或其他科目,导致决算报表中的“公务接待费”科目的支出数不准确;二,数据核算和报表编制的方式落后,在以人工为主的工作模式下,数据核算的效率较低,并且有较大概率出現核算失误的情况。有些事业单位虽然推行了电子记账,并使用会计软件进行数据核算和报表编制,但是因为财务人员对信息系统、办公软件的操作不熟练,仍然未能发挥预期的作用。

3.预决算对比差异较大。在正常情况下,事业单位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预算方案,有效防范超预算行为的发生,可以使年终决算与预算保持基本一致。但是如果两者差异较大,可能原因有二:一是预算执行到位,但是年终决算出现了问题,例如核算失误等;二是预算执行不到位,发生较多的超预算行为,也会造成预决算差异明显。结合设计情况,第二种情况在事业单位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许多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能力有明显的波动变化。在具体工作开展中,缺乏完善的预算监管,不按预算随意支出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年终预算报表如实反映资金支出的情况下,造成预算目标和决算结果的差异较大。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对策

(一)深化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认识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既有其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因为管理要求、科目设置等方面的重大调整,很多财务人员不能及时转变方法和调整思维,财务工作开展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必须要利用好专项培训、集中学习等途径,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在制度实施前后,在工作内容上发生变化、工作要求上做出调整的,也要立足本职工作,灵活地作出转变,按照新制度保质保量地完成财务工作。

(二)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从外部强化了对事业单位资金的监督。与此同时,财务人员也要强化内控意识,提升内控水平,做好内部监督。通过构建内外结合的严密监督体系,最大程度上解决财务核算不准、资金利用率不高、决算报表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当然,内控水平的提升固然需要财务人员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也离不开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以及其他部门工作人员的配合。只有在单位里形成了全员重视、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氛围,才能从细节之处杜绝财务资金的浪费、挪用等问题。

(三)加强信息技术控制

财务信息化是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础。但是在一些基层事业单位,由于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加上财务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不熟练,财会核算效率低、不精确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下一步要重点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支持力度:一是增加专项预算,提升本单位财务信息水平,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二是将信息技术纳入培训体系,让基层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能熟练操作财务信息系统和会计办公软件。这样既可以提高财务核算的效率,同时也规范了操作流程,减少了因为个人操作失误而造成资金损失的情况。

(四)解决财务核算问题的具体对策

1.完善会计核算体系,保证核算结果精确性。财务人员要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探索本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优化与完善策略,让核算结果具有更高的可信度。首先,熟悉每一类会计科目的划分要求。如上文所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以后,在原来的会计科目设置上作出了更加详细的分类,许多一级科目之下又细分出了若干个二级科目。财务人员对这些新增的会计科目要做到了如指掌,包括划分依据、核算方法等。只有做好科学区分,才能避免在会计核算中出现混淆的问题,这是保证核算结果精确的关键。其次,还要引进会计岗位责任制,明确会计核算的任务与责任,在复核过程中如果发现错误,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财务人员的履职能力。

2.按规定使用和管理单位零余额账户。零余额账户为事业单位取用现金提供了便利,但是也要养成规范使用该账户的习惯。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财务人员必须熟悉并遵守《现金管理条例》,以及上级财政部门对于零余额账户使用的其他规定,规范自身的操作,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流失风险;二,在使用零余额账户进行转款时,应当注意控制每次转款的限额,对于大额款项,转款前应当提前报备,降低财务风险;三,国库集中支付部门也要强化自身的后台监督能力,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每一个零余额账户的动态监控,将账户的每一笔资金领用信息全部纳入监控范畴,对异常转款、大额转款进行重点监督,做到及时追责。

3.强化账户管理,提高预算资金管控水平。除了零余额账户外,事业单位还应当将财政专户、实有资金账户等列为重点监管对象。特别是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行以后,对于那些保留实有资金账户的,应当督促其按照相关的流程尽快予以撤销。如果因为工作开展需要或是其他特殊情况,一时间无法撤销的,也应当结合各单位的具体情况,明确具体的时限,分步骤、有秩序地将实有资金账户全部撤销,最终只保留国库单一账户。在构建起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后,集中支付逐渐成为主流,方便了上级部门对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外部监管,以及事业单位对资金使用的内部监督。随着资金管控水平的提升,有效防范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道路上的风险。

(五)解决年终决算报表问题的具体对策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务管理的精细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保证決算结果准确性,以及账表内容一致性的关键。尤其是对于规模较大、业务较多的事业单位,年终决算报表中包含的数据繁琐、核算难度较大。针对以往决算报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对策:

1.保证预算与决算的一致性。如果预算和决算的差距明显,一方面是导致决算报表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给资金监管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是不利于下一年度预算的编制,预算目标的设计可能会有失偏颇。因此,要保证预算和决算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共同为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与管理提供支持。在编制预算时,财务人员既要考虑本单位、各部门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同时又要参考本年度的决算报表。综合两方面因素,让预算目标的设计更加科学、可行,提高预算方案的可参考价值。同时,在保证预算方案得到落实、预算执行到位的情况下,提高年终决算报表的编制质量。加强预算管理,保证决算报表质量;利用高质量的决算报表,为下一阶段的预算管理创造良好条件,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2.建立核查长效机制,扩大审查覆盖面。根据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的决算报表编制情况,总体上来看质量有所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为了切实提高决算报表的编制质量,要求事业单位应立足这一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尽快推行账表审查的长效机制。实行初审与复审相结合的“双审制”。在编制决算报表时,财务人员要对报表内容与质量负责,完成初审。对于编制完成的决算报表,还要安排专人进行复审。发现问题后与财务人员协商,提高决算报表的编制质量。除此之外,根据以往决算报表编制的经验,把容易发生问题的部分作为重点审查对象,同时还要适当扩大审查范围,争取做到不留死角,提高决算报表的可利用价值。

四、结论

事业单位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由于短时间内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方面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部分财务人员不能及时进行转变,出现了财务核算结果不精确、决算报表编制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在分析问题成因的基础上,财务人员需要客观看待该制度实行带来的积极影响和短期冲击,进而立足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尝试从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加强信息技术控制、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和做好零余额账户管理等方面,推进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向好发展。在防控资金流失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基础上,为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开展提供资金支持,进而更好地履行本单位的社会公共服务智能。

参考文献:

[1]郭漾.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教育预算单位的内控管理研究——以浦东新区教育预算单位为例[J].当代会计,2020(05):147-148.

[2]王姗姗,张昭雪.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预算执行研究——以T学院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20(03):35-38.

[3]张琼.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现状、原因、对策[J].财经界,2016(07):45.

[4]汤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齐鲁珠坛,2011(03):40-42.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国库支付中心

猜你喜欢

预决算国库集中支付财务核算
刍议建筑工程全过程预决算管理策略
试析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
论国库集中支付对行政事业单位
完善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