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畸形角的研究初探
2021-04-19丁玉华李鹏飞钟震宇张玉铭丁晶晶
●丁玉华 李鹏飞 杨 涛 钟震宇 张玉铭 丁晶晶
(1.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苏 盐城 224136;2.长江大学麋鹿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 湖北 荆州 434000;3.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北 荆州 434400;4.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 北京 100076;5.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1153)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中国特有的世界濒危珍稀动物,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867 年,麋鹿被运出国门,流落海外。1900年,麋鹿在本土销声匿迹。1956 年,麋鹿从英国回归祖国,1985~1987 年陆续从英国引入3批共计79 头,放养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0 年底种群发展至9 100 多头,增长了115 倍。麋鹿角在鹿科动物中是唯一向后分杈的鹿种,角尖在同一平面上、倒置可立的枝形角。近年来,笔者对麋鹿半散养和野生状态进行观察研究时,发现麋鹿个体出现畸形角的情况逐年增多,畸形角的类型也在增加。为此,实地收集了麋鹿畸形角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麋鹿群
研究群体为生活在南黄海滩涂湿地的大丰麋鹿群、人工豢养的北京南海子麋鹿群和位于长江中游江边滩涂湿地的石首麋鹿群。选择生活在不同经纬度、不同气候及不同生境的三群成体雄性麋鹿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运用肉眼观察、拍摄照片等方法获取样本,通过对比分析麋鹿畸形角与正常角的形态,探究麋鹿畸形角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2 结果
2.1 样本数量
2016 年 至2020 年, 笔 者 在 大 丰 麋 鹿 群(E120°42′~120°51′,N32°56′~33°36′)、石首麋鹿群(E112°23′,N29°49′)和南海子麋鹿群(E 116°27′,N39°46′)中,共获取麋鹿脱畸形角实物样本32 支,拍摄到麋鹿畸形角的照片237 张,并对样本进行了归类,其中左侧角脱落的有21 头,占65.62%;右侧角脱落的有5 头,占15.63%;两侧角脱落的有6 头,占18.75%。
2.2 畸形角分类
在鹿科动物中,鹿角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掌形角和枝形角(图1)。麋鹿角属于向后分杈的枝形角。若生长出的角与正常枝形角的形状不相一致,即为畸形角。根据角的形态结构、分杈形状可将畸形角分为掌形角、同根基二枝角、并列分杈角、主枝无规则分杈角、主枝与第一分杈再无规则分杈角五类(图2)。
2.3 畸形角鹿年龄及体况
麋鹿畸形角多见于5~9 岁个体,其中6~8 岁畸形角麋鹿个体有25 头,占记录总数的78.13%。采用体膘10 级评定法对生长畸形角的麋鹿个体进行评估,评定结果为7 级体膘12 头,占总数的37.50%;8 级体膘20 头,占总数的62.50%。
3 分析与讨论
3.1 畸形角发生的内因与外因
3.1.1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可能是种群中劣质基因逐步呈显性的内在因素,导致鹿群中畸形角的发生频率逐年上升。
3.1.2 外部因子在茸质角生长期,麋鹿偶与外界坚硬物体撞击、刺折及挤压损伤等外因导致畸形角的形成。
3.2 解决对策
3.2.1 保护遗传多样性实施远缘血统交换,实施种群优质个体的基因异地交流,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探索建立麋鹿健康种群新路径。
3.2.2 有效控制种群密度,提高种群质量随着鹿群数量的逐年增加,单位面积中鹿群密度的快速上升,对种群的抗病率、抗逆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今后,应加强对麋鹿种群密度的有效控制,探索在麋鹿栖息区域实施生态容纳量的科学计算方法,提高种群抗病力。
3.2.3 保护栖息地生境多样性麋鹿栖息地生境多样性,对其生存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主要因子。保护好麋鹿栖息地生境多样性,是种群今后发展的必经之路。对野生麋鹿而言,应着力建好其长江、沿海麋鹿自然生态廊道,为麋鹿生存环境拓展新空间。
3.2.4 开展科学研究,探讨管理新模式近年来,麋鹿畸形角出现的频率有上升趋势,建议开展科学研究,探讨畸形角形成的理论依据,探索科学管理新模式,制定保护管理新举措,为麋鹿稳步、健康、有效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