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集聚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2021-04-19肖春梅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1年11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自治区高质量

肖春梅 付 成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黄河流域包括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等9 个省(自治区),土地面积357.01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7.19%。2019 年,黄河流域9 省(自治区)总人口4.22 亿人,占全国30.13%;地区生产总值为24.74 万亿元,占全国24.97%,三次产业结构为8.4:40.9:50.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8 655 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2.88%。总体来看,黄河流域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黄河流域仍然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聚水平不高、经济发展新动能不足等问题和困境。因此,探寻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已迫在眉睫。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秉持新发展理念,在发展思路上黄河流域要坚持“共抓大保护,协调大治理”的战略思路,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发展,走出一条现代化产业发展道路,推动黄河流域产业现代化发展[1]。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时,需构建科学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在机制创新上,黄河流域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制度创新,实现黄河流域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3]。在发展路径方面,黄河流域需推动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发挥本区域的特色,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构建以水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4]。黄河流域的空间治理应秉承分类、协同、治理的原则,建立高质量高标准的空间治理体系来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5]。

产业集聚是一种重要的产业空间特征,其本质是资源配置的一种空间实现形式。产业集聚通过调结构、增动力、改善生态环境等方式来影响高质量发展[6]。产业集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能兼顾环境保护,通过技术进步提升发展质量[7]。

目前对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处于初期阶段,鲜有文献从产业集聚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展开讨论。本文将研究产业集聚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探讨产业集聚如何影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使得黄河流域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1 产业集聚分析

1.1 指标选取

目前在经济研究中关于测量产业集聚的方法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测量产业集聚水平的指标有E-G 指数、区位熵(LQ)、空间基尼系数(Gini 系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I 指数)、产业集中度等指标。空间基尼系数既能很好地反映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同时数据获取也相对较容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本文选取空间基尼系数(Gini 系数)来对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算研究。

空间基尼系数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G为空间基尼系数,Si为i地区某产业的相关指标(就业人数、产值等)占全国该产业的比重,Si为i地区相关指标(就业人数、产值等)占全国相关指标的比重。空间基尼系数的值在0 和1 之间,若G的值越接近0 则说明该产业在该地区分布越分散、集聚水平低;若G的值越接近1,则代表该产业在该地区集聚程度越强、在地理上越集中。

根据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和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真实性,本文选取其中22 个行业进行产业集聚水平的测算研究。本文所用数据来自2005—2016 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以及黄河流域9 省(自治区)的统计年鉴。

1.2 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依据空间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本文对黄河流域9 省(自治区)的22 个行业的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测算,从总体上看,黄河流域工业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发展趋势积极向好。22 个行业中,资源密集型行业普遍集聚水平较高,主要集中分布在山东、山西、内蒙古三省(自治区)。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为例,内蒙古和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具有形成产业集聚的区位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水平波动较大,源于近年来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山东和河南这些人口大省在劳动力规模、劳动力结构以及劳动力迁徙等方面变化波动较大。工业按生产要素细分行业如表1 所示。

表1 工业按生产要素细分行业

第一,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两个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一直较高,原因在于黄河流域所在的一些省(自治区)如陕西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是资源大省,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丰富,储量巨大,依托资源优势和便利的铁路等交通条件发展资源型工业,使得区域内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和税收保障。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4 个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一直较低,这主要是因为黄河流域所在省(自治区)大部分产业结构单一,其中以山西省最为明显,煤炭产业占工业发展的比重接近一半,导致其他工业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第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这两个行业增长迅速,这与黄河流域区域内天然的资源优势密不可分,同时依托国家对于基础设施领域的大力投资,使得运输成本大幅减少,产业集聚水平实现了较大提升。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发展迅速,源于黄河流域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的工业基础较好,在发展实体经济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2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2.1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

目前学术界对高质量发展定义内涵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核心思想都殊途同归,即秉持新发展理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本文基于问题导向和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从经济、社会、生态、资源等4 个方面来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1.1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测度逻辑,本文构建由4 个子系统支撑的包括41 个指标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 所示。

表2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1.2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测算方法

由于原始数据的计量单位口径不统一,首先本文先利用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式中,i表示样本,j表示指标,maxxj表示第j个指标2005—2018 年所有取值中的最大值,minxj表示第j个指标2005—2018 年所有取值中的最小值。

目前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有很多,如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AHP)、灰色关联法、相关系数法等。本文采取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算,使测算结果更加准确和科学。主观赋权法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邀请国内专家进行打分并进行测算;客观赋权法采用熵值法进行测算。最终权重采用上述两种方法的算术平均值确定,最终计算结果如表2 所示。

2.1.3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以黄河流域9 省(自治区)作为研究样本,时间跨度为2005—2018 年,数据选取来自2006—2019 年的相关年鉴。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黄河流域9 省(自治区)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上的数据,少量缺失数据采用均值法补齐。

2.2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与评价

2.2.1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测度结果

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计算权重并与各指标的标准化值进行乘积加总,计算出综合指数,最终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结果

2.2.2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比较

(1)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变动趋势分析。从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增幅情况来看,2005—2018 年,高质量发展增幅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陕西、河南、山东、内蒙古、青海、四川、宁夏、甘肃、山西,分别增长了0.311、0.306、0.298、0.254、0.237、0.225、0.224、0.215、0.214。陕西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一直位于黄河流域9 省(自治区)中的前列,经济基础较好。同时每万人高校在校学生数陕西省位于黄河流域9 省(自治区)中首位,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与营业收入等指标也位于前列,众多的高校、丰富的人力资本、较强的科技实力,为陕西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山西省的GDP 能耗、产业结构高级化等指标排名均处于黄河流域9 省(自治区)靠后的位置,源于长期依靠煤炭产业作为其主导产业发展,发展方式粗放,加之产业转型缓慢,新旧动能转换动力不足,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其他省(自治区)仍存在着差距。黄河流域9省(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变动趋势如图1 所示。

图1 黄河流域9 省(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变动趋势

(2)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比较。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看,山东、陕西、四川三省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河南、甘肃、山西等三省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山东省高质量发展水平一直高于其他8 省(自治区),从2005 年的0.303,一直稳步增长到2018 年的0.601,这与其在这9 省(自治区)中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黄河流域9 省(自治区)中,山东、四川经济基础良好,人均GDP、劳动生产率等位居前列,社会公平发展、生态发展、资源高效等指标在9 省(自治区)中也名列前茅。青海、甘肃等本就属于欠发达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与山东等省份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发展、开放水平等仍有待加强,同时这些省份还存在着贫困和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程度较高等问题,在社会公平方面与其他省份差距较大;资源产出和资源消耗等方面,单位GDP 能耗、建设用地产出率等指标排名也比较靠后。综上原因导致青海、甘肃等省份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

从整体上看,黄河流域9 省(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9 省(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平均值从2005 年的0.243 上升至2018 年的0.497,增幅超过100%,这为黄河流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产业集聚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实证分析

3.1 模型设定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产业集聚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所以产业集聚是最重要的核心解释变量,同时也要选择其他的控制变量,构建以下模型:

3.2 指标选取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数(qegi):按照测算出来的黄河流域9 省(自治区)的高质量发展指数表示。空间基尼系数为:

为了保证模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使其能够更加合理地解释产业集聚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本文在借鉴杨仁发[6]、黄庆华[7]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对外开放程度、政府调控能力、教育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投资效率作为影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

对外开放程度(Open)。地区和区域在经济上加大对外开放有利于扩大本区域间的经济包容度,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外溢,推动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采用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进行测度。

政府调控能力(Government)。地方政府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是地方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合理地运用这一经济工具可以提高经济要素间的流动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强经济的正外部性。本文采用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进行测度。

教育发展水平(Education)。教育可以培养丰富多样、各行各业的人才,为地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基础和保障。本文采用每万人拥有的大学生人数进行测度。

基础设施水平(Manufacture)。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降低区域间的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有利于实现区域间规模经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采用每万人拥有的道路长度测度区域基础设施水平。

投资效率(Investment)。投资能够稳定区域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实力,提高区域经济实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本文采用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进行测度。

3.3 描述性统计

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结果如表4 所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34,总体来说还是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其中最大值为0.564,最小值为0.196,说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仍然较大。黄河流域产业集聚水平的均值为0.019 45,最大值为0.067 42,最小值为0.000 21,标准差为0.018 55。由于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经济基础和自然资源禀赋存在着较大差距,造成产业集聚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控制变量来看,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在对外开放程度(Open)、政府调控能力(Government)、教育发展水平(Education)、基础设施水平(Manufacture)、投资效率(Investment)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表4 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4 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为了提高回归结果的可信度,分别采用面板最小二乘法(OLS)、个体固定效应模型(FE)和随机效应(RE)进行拟合,根据回归结果来选择最优模型。

3.4.1 整体回归分析

豪斯曼检验的回归结果表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FE)为最优模型,文章后续分析基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

从回归结果来看,产业集聚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产业集聚水平每增长1%,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就会上升0.06%。教育发展水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教育发展水平每增长1%,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就会上升0.673%。基础设施水平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基础设施水平每增长1%,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就会下降0.107%。投资效率在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投资效率每增长1%,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就会上升0.193%。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调控能力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原因在于黄河流域省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与其他省份相比较低,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由此可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既受产业集聚、教育发展水平和投资效率的推动,同时也受基础设施水平的影响。产业集聚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影响回归结果:全样本回归如表5 所示。

表5 产业集聚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影响回归结果:全样本回归

3.4.2 分地区回归分析

由于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只有2 个省份,下游地区只有1 个省份,单独做回归意义不大。所以将黄河流域9省(自治区)划分为上游地区和中下游地区,其中中下游地区为山西、河南、山东三省,其余6 省(自治区)为上游地区。基于固定效应进行分析,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产业集聚对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程度高于上游地区。中下游地区产业集聚每增长1%,平均比上游地区拉动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多0.025%,原因在于中下游地区经济基础相对于上游地区来说更好,工业发展更加全面。中下游地区经济对外开发程度对于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作用是显著的,而上游地区则不显著,中下游地区地理位置更加良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比上游地区更强。中下游地区政府调控能力对于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作用非常显著,上游地区则不显著,原因在于中下游地区政府财政情况相对于上游地区更加良好。上游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投资效率对于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作用非常显著,中下游地区则不显著,上游地区由于在中央对于西部地区政策和资金大力扶持的环境下,教育发展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上升较快。产业集聚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影响回归结果:分地区回归结果如表6 所示。

表6 产业集聚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影响回归结果:分地区回归结果

3.4.3 分时间段回归分析

以2010 年为时间界限,基于固定效应回归结果进行分析。2011—2016 年产业集聚对于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作用非常显著,而2005—2010 年则不显著,说明2011—2016 年产业发展得到较快提升,经济发展更加合理。2005—2010 年教育发展水平对于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作用相对于2011—2016 年来说更为显著。2005—2010 年教育发展水平每增长1%对于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贡献比2011—2016 年多0.088%,教育发展水平呈现下降态势。2011—2016 年投资效率对于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作用比2005—2010 年更为显著,2011—2016 年投资效率每增长1%对于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贡献比2005—2010 年多0.083%,证明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良好态势增长,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产业集聚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影响回归结果:分时间回归结果如表7 所示。

表7 产业集聚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影响回归结果:分时间回归结果

4 结 论

本文利用空间基尼系数对黄河流域22 个制造业行业的集聚程度做了分析研究,然后基于五大新发展理念,梳理归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测度逻辑,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2005—2018 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OLS)、随机效应模型(RE)、个体固定效应模型(FE)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黄河流域产业集聚水平不高,空间基尼系数都比较低,集聚程度不明显。第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但整体发展水平仍需进一步加强。各省(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是经济高质量子系统和资源高效化子系统差距较大,说明各省(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存在一定差距,需要缩小省际发展差距。第三,从总体上看,产业集聚、教育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和投资效率成为黄河流域的重要推动力。分区域来说,中下游地区产业集聚和政府调控能力对于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作用比上游地区强;上游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投资效率对于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作用比中下游地区强。分时间段来说,产业集聚和投资效率对于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作用在不断增强,教育发展水平对于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作用在逐渐减弱。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自治区高质量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走进神奇的汉特-曼西自治区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关于召开第18届24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11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