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题材漆画创作发展与启迪
2021-04-18刘斌慧
摘要: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逐渐走向科技、信息、工业等相互融合的局面,因此,我国少数民族题材漆画的创作在这场社会转型之中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的漆画艺术近年来一直在进步,漆画创作题材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少数民族题材漆画创作具有明显的艺术特点,在漆画创作史上占有很大的比重,但迄今为止,国内有关少数民族题材的漆画作品不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行各业都要求创新,民族文化显然也要紧跟潮流,实现创作的创新和传承。本文首先概括了少数民族题材漆画的发展历程,其次分析了其在创作中展现的特色,最后探讨了漆画创作的意义以及启发。
关键词:少数民族;漆画;题材;艺术特点
漆画的发展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七千多年。自1984年起,漆画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种从漆工艺中分离出来。我国当代的漆画史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再到80年代,完成了从出现到成形再到强大的过程。从整个过程来看,我国当代漆画目前还在发展的初期,无论是在材料运用上,还是在艺术语言、文化特征等其他方面上,都存在很多不足,仍没有形成具体的形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式多样的绘画题材为漆画艺术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少数民族题材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少数民族也是漆画艺术中经常表达的内容,具有所处时代的特征。因此,很有必要对少数民族题材漆画的创作展开研究和探讨。
一、少数民族题材漆画创作的发展历程
以少数民族为题材进行的创作最早在20世纪的40年代出现,在当时战略向西部转移的背景下,众多怀揣民族使命感和家国情怀的画家也跟随到达了西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一系列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以百姓的审美角度去描绘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以及当地的自然风光,带来了一幅又一幅兼具生活和诗意的民族风情画。在“文革”时期,美术创作标准大都一样,即“红、光、亮”和“高、全、大”。但少数民族题材的漆画创作侥幸避免了政治化,慢慢表现出这一题材特有的价值。“文革”结束后,从事美术创作的人们思想逐渐开放,原先的艺术本质逐渐恢复。随着“文化大革命”时期统一艺术模式思想的慢慢淡化,对现实的“人”的研究渐有涉及,加上越来越多的画和一些作品的展览,原先的大美术模式逐渐转变为新时期美术模式,由原先缺乏人情的严肃单一转变为通俗的、一般的、观念化的“人性”意识[1]。
二、少数民族题材漆画创作的特色
(一)装饰绘画语言的运用
首先是装饰化色彩的运用。以少数民族为题材进行的漆画创作,在色彩配置和运用上别出新意:创作中对于色彩的对比和象征等拥有丰富的应用经验,特别是在少数民族人物漆画的用色上颇有心得,可以进行全面的指导。我国少数民族的服装款式丰富,色彩层次多样,且在色性、色度等要素的运用上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形成了与传统创作不一样的色彩风格。服饰的颜色虽多但不显多余,不同颜色之间和谐组合,形成了别样的美感。其次是意象化造型。就常识而言,漆画是视觉上的艺术,在以往传统的绘画中,不同造型展现出的艺术特点各不相同,都有自身专有的艺术语言,但难免会带有一些装饰意味。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艺术观念的引入,我国现代艺术从事者不断借鉴西方造型艺术的优点。久而久之,现代画家的漆画作品不仅保留了原先的装饰特点,还容纳了西方艺术的写实素描方法,形成了现代抽象艺术。因此,漆画创作描绘的画面更加具有时代感,且装饰意味也不再明显[2]。
(二)特色材料技法表达
首先体现为漆画材料与画面效果的高度契合。漆画创作所用到的装饰材料多种多样,给漆画家带来了许多选择。少数民族题材漆画创作的流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众被少数民族自信美丽的打扮打动,他们有着不一样的品位,进而形成了少数民族缤纷绚丽的装饰品以及别致独特的服饰。其次是漆画技法在创作中的应用,高超的技法加上充分发挥的材料优势,最终呈现的作品精妙绝伦。在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漆画创作往往会以体现民族特色的个人肖像、民俗风情等为题材,侧重少数民族的服装以及装饰物,通过研究少数民族人物的动作以及打扮,将人物的精神面貌以及民族特征表现出来。例如乔十光的《边寨篝火》,通过螺钿和蛋壳的结合很好地表现了爱尼姑娘所穿服饰和装饰品的特点。
(三)特有意境格局的体现
其一是工艺性和绘画性的充分融合。一幅成功的漆画作品需要把工艺性与绘画性有机融合,不但要追求工艺上的质量,还要包含绘画性。我国少数民族题材漆画创作兼有工艺和绘画两方面:成功的漆画作品需要将最终呈现的画面效果与包含的文化内涵充分结合,要兼顾材料的含蓄内敛以及画面的视觉效果。其二是漆趣与画味的统一。“漆趣”最重要的是对漆语言的把控,这需要对漆的技法和所用的材料有足够的认识。“画味”以专有的艺术审美为指导,其核心和精髓是创作画面的艺术效果以及精神内涵。比如乔十光的《牧童》,描绘了两个藏族牧童,一男一女。其呈现出的效果相比传统漆艺技法有了很大提升。这幅作品显然在工艺性与绘画性上达到了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漆画家的精湛技艺和绘画功底[3]。
三、少数民族题材漆画创作的价值探讨
(一)对中国美术史的建构
主要体现在民族想象视角方面,在以往的宫廷工笔画中,经常涉及的叙事内容为皇室贵族以及元、明、清的文人雅士等。对于西部,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内容则一直鲜有涉及。自少数民族题材漆画创作出现至今,漆画家创作的题材变为少数民族充实多样的生活及其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有一种方法,是来自“他者”的提及。换一个角度说,就是站在“我”的立场和态度去回忆“他乡”。在这种提及方式中,原先的文化認同由文化想象代替,这种少数民族题材绘画作品大多集中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另一种方法,是深情灌入式的“去他者化”提及方式。21世纪,随着电影、记录片、音乐等不同领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空前关注,艺术家们开始以“去他者化”的角度来挖掘少数民族题材漆画创作的潜在市场。他们不断地回溯少数民族文化的源头以及被现代化改变原貌的地区传统文化[4]。
(二)绘画创作中所展示的人文诉求
少数民族题材漆画创作中所展示的人文诉求主要是指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这其中包括对现代文明的怀疑: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飞快的速度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之中,伴随着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甚至出现了“打工热”等极具標志性的时代符号。有一些艺术家把这种物质生活加以集中和放大,由此完成的画面无论是形式结构还是情感表达,都充斥着安逸的气氛和颓废的情绪。比如赖盛予、杨晓钢的作品《失落的天堂》,充满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与算计。但主要还是对人性积极面的探索: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创作对现代化发展的世界的态度一直是以传播少数民族温暖、朴素的品格为主;以少数民族展现出的人性光辉来促进人们之间的认可和信任;以超脱世俗的思想去赞扬人类道德的价值与尊严,彰显人性的光芒,捍卫人类的生命和精神价值[5]。
(三)绘画创作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其一,对民族精神史诗般的体现。从20世纪40年代我国进行抗日战争以来,少数民族题材漆画创作就依托于革命、社会文化改造等特殊历史背景。因此,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极具时代性,是为民族解放发声的时代艺术。就如徐匡的作品《珠穆朗玛》、徐建新的作品《藏族老人》以及其加达瓦的作品《沉思》,作品中呈现的藏人目光炯炯有神,前额敦厚有力,极其生动地表现了具有民族气概的精神力量。其二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体现。马克思历史唯物观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由我国56个民族一起创造的。这些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建立了长期沟通,相互学习、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最终发展成了今天56个民族团结友爱的和谐局面。漆画家在进行创作时,以少数民族地区的山川风貌以及朴素民情等为题材,从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新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展现出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情风貌,表现了我国的多元一体格局。
四、结语
少数民族题材漆画创作在我国美术史上具有极其突出的优势,依据这一题材进行的漆画创作具有引人注目的装饰特点,再加上这一画种专有的材料技法和独特的风格,可以尽可能地展现漆画的魅力,最终呈现的作品很好地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精神面貌,推进了我国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除此之外,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漆画创作可以为我国其他题材的绘画创作提供很好的参考,对其在创作中所展现的特点—对装饰绘画语言的运用、特色材料技法表达、特有意境格局的体现等进行总结,势必对今后相关的创作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基金项目
2017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文化形象定位与符号表达研究”(17FSH011)
刘斌慧
1979年3月生,男,湖南衡阳人,玉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漆艺。
参考文献
[1]徐亚男.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20.
[2]邢唯.“白马”题材漆画创作研究[J].艺术品鉴,2020(08):131-132,338.
[3]李敏,杨国林.中国南北方漆画的差异探析—以少数民族人物题材为例[J].美与时代,2020(01):112-113.
[4]曹锴,王锐.中国漆画人物创作表现研究—以西南少数民族为例[J].美与时代,2020(01):39-40.
[5]黄星星.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题材人物漆画创作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