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学习情境的开发与应用
2021-04-18李奇
李奇
【内容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来,自于学生在课前或课中实践活动或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形成的“生成性”学习情境,具有实践性、鲜活性、真实性、复杂性、潜在性等特征。因其教学的本真性、开放性、人本性、有效性和过程性而对于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非凡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拓展学生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充分利用老师和家长的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性实践活动,获得生成性学习情境,但是要注意学习情境“生成”中的设计与把控,并对所生成的情景材料进行研判、选择、调节、整合、挖掘与开发,以使课堂呈现并引导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情境适用、高效。
【关键词】生成性 学习情境 课堂教学 开发 应用
情境教学是当前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因教学的直观性与生动性、学生的主体性、过程的探索性、知识的生成性等特点而高度契合了新课程改革精神,也受“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所推荐。当前,绝大多数课堂中的学习情境都是授课老师在课前备课时就已精心设定,之后在课堂教学中以某种预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这样的学习情境我称之为“给定性”学习情境。给定性学习情境的优点是与课堂知识和教学目标适切度高,情境结构与知识结构的对应性较好,利于思维切入,易于老师的课堂驾驭。但是,其开放度低,学生思维受到局限,学生切身感较差,往往有置身事外的感觉。“生成性”学习情境则可以很好地解决给定性学习情境的上述不足。所谓“生成性”学习情境,就是在课堂中呈现的,来自学生在课前或课中依照设定主题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或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即时生成的,用以引导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情境材料,它包含活动主题、活动设计、过程记录、查询资料、分析结论、待解之困等。生成性学习情境对于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教学目标的达成都有着非凡的意义,但其生成、设计和应用的复杂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一、“生成性”学习情境的特点
1.实践性与体验性。每个学科都有着不同程度、不同形态的实践性。生成性学习情境是学生亲身参与课外实践或模拟实验时在调查和观察中获得的学科认知和感悟,因而具有实践性特征。由于学生置身于情境生成的过程,所以有着切身体验,感受强烈,充满着现场感。
2.即时性与鲜活性。生成性学习情境是课前或课堂上极短时间内生成的,有着足够的新鲜度,学生对情境材料与结论尚未形成广泛的共识或者对相关原理规律知之甚少、知之甚浅,所以会勾起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
3.真实性与乡土性。相对于教师提前设定的给定性学习情境,生成性学习情境是学生亲历的,其真实性毋庸置疑,身边的人、事、物、现象,也会勾起学生的乡土情结。
4.关联性与针对性。学生的实践与实验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给定主题的活动,因而,所生成的情境材料,与教学内容尤其是重难点内容具有较好的关联性,对于达成教学目标也有较强的针对性。
5.复杂性与不良性。生成性情境的构成要素和情境结构因其过程性和真实性而多元和复杂,因其自然、朴实,未加修饰,因而结构不良。受学生操作方式的准确度与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学生实践中产生的情景材料,还可能存在着偶然性的、有争议的、错误的情境信息。
6.潜在性与开放性。生成性学习情境中,不是所有的情境要素都是对课堂教学有用的和有效的,因而只具有潜在性价值,教师应用时必须要经过审慎的处理和挖掘。同时,真实而结构不良的学习情境其潜在的教学指向具有延展性和发散性特征,因而其影射的智能领域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二、开发发生成性学习情境的意义
1.本真性。生成性學习情境有利于教材知识回归其文化生态,呈现生活属性;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认知生成过程,对接了理论与实际,呈现功能属性;使学生在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升观察力、实践力和创造力,呈现智慧属性;使学生在行动、观察与协作中经历希望与挫折、喜悦与感悟,呈现情感属性。利用生成性学习情境开展的课堂教学,实现了知识从实践中来和回到实践中去的闭路循环,体现了教学的本真化特征。
2.开放性。相对于社会联系较少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来说,生成性学习情境支撑的课堂教学,以接触社会、融入环境、动手实操的实践参与为学生知能生发的基础,为学生学习创造了开放的时空环境、开放的学习资源、开放的学习方式和相对开放的约束机制,它使学生伴随着社会化进程而成长,更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3.人本性。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成长。生成性学习情境支撑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单向传授过程,而是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在求知、自尊、成长等内驱力的作用下,释放潜能,实现自我的过程。这不仅利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形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更好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4.有效性。亲身参与的过程,新鲜生动的情境,独立加合作的探究,活跃而开创性的思维,交流与碰撞的心得,真切而深刻的感悟,都使生成性学习情境下的问题式教学不仅非常有力地促进了预设目标的达成,更是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获得了更宽泛的预期之外的教学成果。
5.过程性。生成是新课程教学的价值追求。生成性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密切接触自然环境与真心关注社会生活的亲力亲为中,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体现了这种课程形态的情境性、生成性和过程性,强调了学生的生命体验、生活体验、科学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经验和感悟,体现了过程本身的价值。
三、学习情境的“生成”途径
1.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由于教学内容、实践条件、教法选择等的差异,用以学习情境生成的实践活动的形式也是不同的。如,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特定对象的观察记录活动,对社会生活与生产活动的调查采访活动,对行政部门或专业技术部门的参观考察活动,利用周边环境开展的测绘与统计活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的资料查询与整理活动,利用校园环境开展的模拟实验活动,利用专业器材或自制工具开展的课堂现场模拟操作活动等等。
2.拓展学生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小型模拟实验可以利用间课堂时间,复杂试验、环境考察、社会调查等则要利用课外时间和校内外空间。将封闭的课堂教学向课堂外扩展,打造包容性、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3.充分利用老师和家长的社会资源
有些专业性较强的相对复杂的社会活动的开展,还要充分利用教师或学生家长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活动提供必要帮助,如场地、交通工具、音像器材、实验设备、专业资料等。
四、学习情境“生成”中的设计与把控
1.设计
学习情境的生成过程虽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绝不是盲目的、随意的、不着边际的,而应当是有设计、有规划的。学生实践活动的主题要依据教学内容和课标要求,体现与教学目标的对应性,从而保证生成的情境满足课堂深度学习需要;具体活动内容的可探究度要设置合理,以保证项目任务与学生学习潜力之间的适宜性;大型实践活动可以进行任务分解,分组活动,以确保在有限的课外时间内完成任务并生成有效学习情境。实践活动的目标要具体、细致,表述严谨,准确反映活动主题和内容要求;对于难度大、跨学科、既有知识支撑不足的实践活动,教师要先给予必要的知识铺垫或资料查询提示,以确保实践探索过程有所借力。行动之前要求学生制定简练而有条理清晰的活动计划,为了保障计划的可行性、过程的严谨性和操作的科学性,教师也可以提供行动方案的设计模板,并对学生计划方案作出审核并给出修改意见;实践活动开始前,先要做好物资准备;学生要对实践中的步骤、现象和问题做详细的过程性记录,将所有资料整理打包,并尽量将资料电子化;实践活动结束后,要求用调查报告、活动小结、手抄报等形式呈现活动成果,使之具有较强的展示性与可读性。
2.把控
学习情境的生成过程虽然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但绝不是放任的、我行我素和天马行空的。首先是安全防控问题,包括操作安全、在外交通安全与饮食安全等,既要有充分的安全提示,也要根据需要准备必要的防护用具,更要有有序的组织管理以确保行为的规范性。然后是问题难度与探究度的把控,在活动过程中探究方向不能过度偏离主题,不能有太多的不必要的扩展和发散。再者是行动过程的把控,在外活动的时间、路线、行动步骤等老师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实时交流、过程展示和路线跟踪,为实践活动远程护航;最后是时空与成本的把控,确保实践活动在尽量小的时空范围内完成,不干扰学校和班级的正常運转秩序,控制活动成本,不给学生和家长增添不必要的负担。
五、“生成性”学习情境的应用策略
学生实践活动中即时生成的情景材料要素复杂、结构不良,而且具有开放性和潜在性的特征,因此,其课堂应用对老师有着不小的挑战。老师必须对生成的情境进行研判、选择、调节、整合、挖掘与开发。
1.诊断与选择
生成性情境中往往含有不同程度偏离主题的成分、有争议的甚至错误的成分,就是切题的成分中也有特征不鲜明的、重复的、雷同的成分。因此,教师必须练就一双慧眼,对情景材料进行精确甄别,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法设计进行取舍,选择出合理、适用的材料来。
2.调节与整合
对于所选择的有用的情景材料,还必须依据课堂知识结构、学生认知规律、教学展开程序作调节与整合,使编辑重组后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情境在逻辑顺畅、形式简洁、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为老师的问题设计与学生的课堂探究提供良好的基础平台。
3.挖掘与开发
多数情况下,仅仅对生成性情景材料做选择和重组是不够的,为引导有效的情境教学和深度学习,教师通常需要对选择后的情景材料进行理论性挖掘,并瞄准情境影射的知识原理,设计出表述准确、梯度合理、逻辑递进的情景问题,并安排好相应的课堂活动形式,甚至构思好教师介入的时机和方式。
用生成性学习情境开展教学,是情境教学的高级形式,但驾驭难度大,需要老师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和完善。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