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异化:论艺术的现实性和力量
2021-04-18吴启存唐其毛台
吴启存 唐其毛台
摘要:“异化”是发达工业社会的病症,马尔库塞移用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概念,运用否定的辩证法,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异化”现实作了深刻的批判。马尔库塞为克服异化找寻了一种新的力量,即艺术“异在”。运用艺术具有的否定和超越“异化”的存在的本质,唤醒人们源于本能的想象性、自由性与创造性。但马尔库塞的“异在”的艺术世界是幻想、是肖像,终究不能直接参与到与“异化”现实的斗争中,终究无法真正解决发达工业社会的“异化”问题。要运用马克思的“武器的批判”的思想来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革命性改造,凭借社会革命而不是依靠大脑中的抽象思辨来完成。
关键词:异化;马尔库塞;艺术“异在”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3-0-02
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异化”现象进行的探讨,普遍存在于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研究当中。虽然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但他们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即认同“异化”是发达工业社会和后期工业社会的共同特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就是将社会的“异化”作为最大理由对社会进行批判。然而,对于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马尔库塞来说,“异化”不仅是“单向度社会”,即发达工业社会的病态状况,还是一种“异化的异化”,是对抗异化的一种逆向复归。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即“异在”[1],主張通过审美的角度来救治“异化”的发达工业社会。马尔库塞对“异化”的研究,对他一生学术的创建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学者们注意到了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中的“异化”,但对于后期艺术观念中的“异化”思考以及早期艺术家的“异化”研究却鲜有关注。马尔库塞的艺术异化思想正是为了以艺术所具有的超越本质为单向度社会寻得出路。本文就此展开论述,探讨艺术“异在”。
1 源起:异化社会的疼痛
马尔库塞之所以选择在艺术中寻找对抗异化的出路,始于异化社会本身带给当时社会和个人的疼痛。马尔库塞因他的社会批判理论为世人所知晓,他的“单向度的人”和“单向度的社会”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异化”现象作了独有的界定,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发达工业社会存在的综合病症。在这种“异化”病症之下,呈现出“技术成为新的控制形式”、“人沦为物”、虚假的“幸福意识”等突出特征。
1.1 技术成为新的控制形式
马尔库塞认为:“在一种新的意义上来说,正盛行的社会控制形式是技术的。”“依靠技术而不是依靠恐怖来征服离心的社会力量”[2],使技术成为一种技术理性,完全合理化。马尔库塞分析表明,技术合理化所造成的结果与法西斯主义的政治专制和暴力恐怖所造成的结果并无不同,实质上是一种极权主义。而这种技术合理化带来了社会生活的一体化现象,人与人之间单纯的技术关系取得了政治力量的地位,使统治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合理化,形成“单向度的社会”。发达工业社会“以技术为中介,文化、政治和经济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在的体系,这个体系吞没或抵制一切替代品”[2]。马尔库塞从政治领域的封闭、痛苦意识的征服、否定性思维的挫败等多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技术合理性主导下的发达工业社会之所以成为“单向度社会”的发生逻辑。
1.2 “人沦为物”
“技术的解放力量——物的工具化——变成自由的枷锁:人的工具化”[2],技术的合理性成功压制了一切反对力量,消除了各个领域“对立面”的存在。个体的主体意识和对不合理社会的反抗精神被现实同化,个人内心生活完全僵化,缺乏反抗精神和创造意识,成为只是按照技术合理化要求行事的单纯工具,且人们认同并满足于当下的生存状况,变成了“单向度的人”。“人沦为物”,成为“单面人”,体现于各个领域。机械自动化的普及使得劳动强度降低,无产阶级逐步丧失否定性和革命性;放弃暴力革命,造成政治领域的封闭;人们的生活方式被金钱与消费同化,文学艺术被俗化;人们在全面管制的语言下丧失了合理性批判的能力。在这样一种社会中,人丧失了理性、自由和对美的真正体验,只留下商品经济下膨胀的物欲和空虚的心灵,成为一种工具。
1.3 虚假的“幸福意识”
在马尔库塞笔下,人们这种普遍的“幸福意识”的产生,是由人们自身的“虚假需求”引起的,而“虚假需求”的产生则来自技术日益进步所带来的批量生产,以及随后商家们借助各种新媒体网络在放松、娱乐中刺激人们的消费。披着真实需求外衣的“虚假需求”,使人们消费商品成为一种直觉追求,并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当“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关系(它的结构)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它不能使用现有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使人的存在(人性)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时,这个社会就是有病的”[3]。发达工业社会的“一体化”使任何力量都无法逃脱被它整合的命运。面对这样一种病态的单向度社会,马尔库塞主张从“异化中复归”,找回人的独立思维,恢复人的全部感性。这需要有一种新的力量,这种新的力量必须从“异化”的社会之外去寻找,即通过“异化的异化”去寻找。“异化的异化”就是“否定之否定”。在马尔库塞看来,这个“否定之否定”的结果便是“艺术”。
2 探索:艺术力量的不同阐释
马尔库塞以“异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批判理论,与他前后期的美学研究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要想真正理解他的艺术“异在”观念,就要与他的美学理论相结合。然而,同样是艺术“异化”,在前后两个时期却被赋予截然不同的内涵。
2.1 超越性:艺术与生活完美统一
在这一时期,马尔库塞认为德国文化有一个类似于希腊“史诗时代”的源头。那时,“艺术与生活是完美统一的”,艺术描述与现实生活完全一致。然而,由于封建文化的崩溃、资产阶级城市的建立和30年代战争的发生,这种“统一”变成了分裂和冲突,随后产生了“主体意识的喷发”和对“异化的征服欲望”。于是艺术家开始赋予他们的情感以具体的艺术形式,并期望这种形式能变成现实。文学史的浪漫主义时代产生了,艺术家们试图在幻想的美的世界里寻找躲避的场所,以此来战胜“异化”。改变现实不容易,而远离“异化”状况,躲进美的世界又难免痛苦,于是艺术家便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即“改变自己”。结果便是,艺术家走向了自我异化的命运。而泯灭艺术家的艺术幻想和艺术气质似乎是消除这种异化的唯一方式。艺术家与现实生活的格格不入展现了艺术与现实的不和谐状态。
但马尔库塞并没有对这种浪漫主义的创作给予肯定,而是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艺术家纯粹投入艺术世界并没有什么积极意义,而应在艺术与生活的结合中得到快乐,重新找到价值和意义。然而,无论马尔库塞怎样分析艺术问题,试图用教育灌输来改变艺术家内心积压的郁闷和不满,压抑激情和冲动、无视现实生活的改变,终究难以解决艺术家的现实矛盾。一味将矛头直指艺术家是无法真正改变艺术家异化的现状的。
2.2 现实性:艺术与生活永远对立
与前期批评“异化”截然相反,马尔库塞后期对艺术“异化”表现出肯定的态度。他将“异在”作为艺术的本质特性,从艺术应回归现实转向回归艺术自身,是对现实生活的否定、超越和疏远。国内外学者将他后期的艺术理论中的“异化”译为“异在”,传达出一种与事物“相区别的”“不同的存在”的内涵。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异在”是对发达工业社会这个异化的、单向度的、病态的社会的“异化”,艺术是拯救单面人和单向度社会唯一可能的力量,只有艺术可以让人们很好地避开被这一病态社会整合的命运。
那么,艺术何以能够批判和超越现实,何以能够联结理想与现实?马尔库塞的回答是:因为艺术本身具有的自主性和自律性。马尔库塞这样表述艺术的自主性和自律性:“艺术品只有作为自主的作品,才能在政治上达到目的”“艺术凭借它的自主性,最反对这些关系,同时又超越了它们”[4]。他认为艺术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是艺术自身独立自在的性质。马尔库塞非常重视艺术的主观性,重视人的自然本性和本能冲动。他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否定批判现实的作用,之所以能够激发人们对新生活的渴望,是因为它具有超越时代和阶级的美学品质。一个“疏隔”或“陌生化”的世界,保持了艺术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显露出现实的荒谬,打破了人们感觉一时的单向度性,从而起到批判现实的作用。
3 反思:艺术之于改变现实的力量
马尔库塞试图用艺术拯救异化的发达工业社会,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但艺术归根结底只能让人们暂时忘记疼痛,无法彻底解决异化的现实状况。
3.1 艺术“异在”:乌托邦性质的拯救
马尔库塞的艺术“异在”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异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总结起来有三点。首先是把“异化”等同于“异在”,给“异化”赋予了否定之否定的内涵,揭示了艺术所具有的超越异化现实的可能性,对启发心靈、克服异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次就是对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巨大进步所带来的统治和奴役状态做了极为深刻的剖析。他认为发达工业社会是极权主义的单向度社会,而且是技术合理化造成了这种单向度性和一体化现象。这种单向度性的结果便是社会对个人的全面控制,是人的本质的歪曲和异化。因此,他对这种极权主义的异化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最后,在否定这种现实的基础上,他还深切关注了人的自由问题,认为虚假消费或抑制性消费让人们失去了个性和自由以及选择的能动性,因为只有自由才能让人们得到快乐和满足,而解除压抑才能获得自由。
然而,正如马尔库塞所说:“艺术不能改变世界,但是,它能够致力于变革男人和女人的意识和冲动,而这些男人和女人是能够改变世界的。”[1]他为改变发达工业社会的异化现状提出了一种新的维度,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马尔库塞主张采取针对异化社会的“大拒绝”方法来克服异化,主张要用“本能革命”和“文化革命”来使人们从单向度性中得到解脱,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批判。他的“社会批判美学”从基本性质上看是一种带有乌托邦性质的激进的浪漫主义,显露出马尔库塞本人对于社会现状的无奈与悲观。并且,他还辩说无产阶级“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一种革命的潜力”[4],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的近况及其革命性质的论述已经过时了,而这则是对现实发展的一种不合理的判断。
3.2 社会革命:异化之出路
马尔库塞所开辟的用艺术来扬弃发达工业社会的异化状况的这条道路,有一定的价值,但并不能真正解决异化。异化状况的出现是发达工业社会蜕变成为更加和谐、民主的社会必经的过程,主要的问题在于如何缩短这个过程,才不至于让异化所造成的社会疼痛持续太久。在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中,批判的方法有“理论的批判”和物质性的“武器的批判”两种。“理论的批判”是马克思对异化思想的理性分析和对扬弃异化方法的理论构建。这种分析和思考完全不同于黑格尔以及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家们那种脱离现实的抽象假设和思辨。马克思既对扬弃异化的理想社会形态提出了假设,又对“产品经济”这一经济形式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对异化扬弃可能性的理论论证。产品经济之所以能够克服异化,因为它是建立在共产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之上,而不是立足于虚假共同体之上。“武器的批判”是对造成异化现象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革命性的改造。从扬弃异化的社会归宿上来考察,要实现共产主义这种非异化的社会形态,只能凭借社会革命而不是依靠大脑中的抽象思辨来完成。
4 结语
“异在”的艺术世界是马尔库塞给异化的现实世界制造的一个空中楼阁,美好而让人望尘莫及;是马尔库塞给被锁链束缚住的人送来的铁锤,用来敲醒他们麻木的心灵。的确,如果没有艺术王国这一美好的世界作为参照,就无法唤醒人们沉睡、麻木的心灵,就不能揭开发达工业社会的虚假面纱。但铁锤只是铁锤,不能代替钥匙,无法完好无损地解开锁链,要改变发达工业社会的异化状况,只能靠社会革命来完成。
参考文献:
[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6-181.
[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2-135.
[3]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研究室.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441.
[4] 谭好哲.艺术与人的解放——现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题学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325-252.
作者简介:吴启存(1994—),男,海南澄迈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唐其毛台(1995—),女,甘肃甘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