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吊脚楼空间形态特征与变革
2021-04-18翁雯霞屠嘉程
翁雯霞 屠嘉程
摘要: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功能和样式也有了一定的革新。本文以恩施二官寨村为例,通过分析当地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原有特征,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二官寨村吊脚楼建筑群落空间的更新策略进行分析,并基于当地村民实际生产生活需要,对更新策略的合理性展开探究。
关键词:土家族;吊脚楼;空间形态;更新
中图分类号:TU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3-0-02
1 村寨概况
二官寨村是湖北恩施州恩施市盛家坝乡的一个村庄,地处盛家坝乡西北部,距盛家坝乡集镇17公里。二官寨村三面环山,地形起伏连绵,山岳对峙。全村总户数816户,总人口3005人。当地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寡照,终年湿润,雨热同期[1]。该气候也影响了当地的建筑风格,普遍使用底层架空的吊脚楼建筑来避潮。
土家族村寨以“大散居、小聚居”为主,村落布局依山随势,运用风水学理论进行房屋的選址,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土家族村寨特征。二官寨村村落选址具有土家族村寨的典型特征。以“大散居、小聚居”为主,分为新旧两院,依山随势,形成了两块“大散居、小聚居”的布局特征。随着当地产业结构的改变,当地村民的居住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地居民从“大散居、小聚居”转变为“大聚居、小散居”,以适应民宿旅游产业的发展。
村寨中以康姓为大姓,是“施南康家”的一个支系,祖公康兴守携眷属顺应清朝“改土归流”的政策,自湖南迁居至恩施,于清乾隆年间落业于此,家业日渐鼎盛,尔后修筑旧铺古寨。寨子位于所谓“九龟寻母”的风水宝地之中,民居依山而建,村民环山而居。寨中现存的康家大院,院前有广场作为集会场所,以河流为分隔,将二官寨村分为新旧两院。康家大院(旧院)历史悠久,虽有部分院落已经破败,但这个精美的传统吊脚楼建筑群依然展现出古朴的魅力。二官寨村旧院康家大院是当地传统吊脚楼建筑的典型代表,被张良皋先生称为恩施保存最好的、最具规模的民族民居建筑群落,具有很高的民族建筑艺术研究价值、历史文化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2 二官寨村村落空间布局特色
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了二官寨村村民对吊脚楼建筑的选址,当地村民倚山就势,适应当地山地地形,在平坦的台地上修建了康家大院(旧院)。随着当地人口的增多,当地村民以河流为界,在河对岸寻找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坡地,修建了康家大院(新院)。
沿着主路进入村寨,旧院前有一广场,旧院地势也相对新院更加平坦开阔。随着主路进入新院,新院内吊脚楼倚靠山势修建,吊脚楼与等高线平行。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吊脚楼低处向高处修建,层层递进,营建出富有层次感的空间布局特色。
3 二官寨村吊脚楼空间特征
3.1 吊脚楼空间形制
土家族吊脚楼是特殊地形气候影响下的产物,是干栏式建筑发展的顶端。张良皋先生对土家族吊脚楼有较高的评价,“土家吊脚楼位于干栏建筑史的顶端” [2],他还认为土家族民居“集华夷之大成”[2],可见土家族吊脚楼集合了干栏式建筑的优点,并结合汉族建筑形制,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建筑形制。吊脚楼空间形制以“钥匙头”式吊脚楼与“撮箕口”式吊脚楼为主[3],同时也有少部分“一字座”式吊脚楼、双层吊式吊脚楼以及“四合水”式吊脚楼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第一,“一字座”式吊脚楼,是最基础的吊脚楼空间形式,且建筑空间比较实用。
第二,“钥匙头”式吊脚楼,即单吊式吊脚楼,又可称为“一头吊”,形同“L”。其特点是只有一边的厢房悬空吊脚,且通常位于正屋的左侧。
第三,“撮箕口”式吊脚楼,即双吊式吊脚楼,形同“凹”。它是在单吊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特点是正屋的左右两边均有厢房悬空吊出。
第四,“四合水”式吊脚楼,即四合天井式吊脚楼,这种形制的吊脚楼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将正屋两边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合院。一般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
第五,双层吊式吊脚楼。这是在单吊式或双吊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即在一般的吊脚楼上再增加一层。
3.2 吊脚楼主要空间组成
3.2.1 正屋
土家族的正屋分为堂屋和偏房这两个部分。正屋一般为三开间,即一个堂屋和两个偏房。通过向两侧增加厢房,从而形成新的吊脚楼空间形制。无论是哪种形制的吊脚楼,一定是以堂屋作为中心空间以轴对称的形式来布置。堂屋也是土家族吊脚楼空间的核心。堂屋位于建筑的中轴线,传统吊脚楼基本上都是以轴对称的形式来构建空间的。在空间尺度上,堂屋的面积最大,而偏房则相对较小,这也是受到了当地风俗习惯的影响,在遇到兄弟分家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在偏房两侧再次加建厢房,将原有偏房变为正屋,从而增加人口,扩展居住空间,扩大家族。堂屋是土家族人日常生活生产的核心空间,其功能有祭祀、接待宾客、办红白喜事等,也是开展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4]。
受到当地风水堪舆理论的影响,正屋不设门,在土家族风俗中,大门处被称作气口,为了防止家中的“财气”外流,同时满足村民日常出入的需求,常设置较高的门槛,这个门槛也被称为“财门”[4]。这种空间的阻断方式表现出了土家族人的淳朴与传统,构成了土家族建筑半开敞半封闭的居住空间特色。同时也满足了通风、采光的需求,便于农产品的晾晒与存放。
3.2.2 火铺房
传统火铺房是位于正屋偏房的一个季节性空间,土家族人在没有生产劳动的时候会在火铺房聚集烤火,同时土家族人会利用这个空间来进行一些食物的熏制加工。在功能用途上,火铺起到了去潮、烹饪、驱赶蚊虫等作用,在当地较为潮湿的环境中,提高吊脚楼建筑的耐用度。火铺也是连接堂屋和卧室的重要通道[4]。堂屋只能通往火铺,卧室也必须从火铺进入,这种密闭的交通流线使这三个空间完成了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转化,而火铺则是连接这两种不同属性空间的具有交通性的载体。火铺房是土家族建筑居住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3.2.3 阁楼
在传统土家族吊脚楼中,土家族人用阁楼来储藏粮食。粮食或者从火铺熏制好的肉类会直接存放在阁楼上。在土家族吊脚楼中,堂屋的二层上方不设置楼板,而两侧的偏房则会架构楼板,来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即为阁楼,并且在吊脚楼建筑空间中,室内并不设置楼梯[4]。村民在使用阁楼时需要自己搭建楼梯以方便搬运。村民在使用该空间时,可以扶梯直上。土家族人会在阁楼上使用木板作为分隔,并将开口设置在堂屋方向,以方便放置梯子,便于人上下取用。
3.2.4 辅助空间
辅助空间是根据当地村民生产生活需要,并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而加建或扩建的建筑空间。辅助空间主要分为一楼架空空间、临时空间与加建空间。一楼架空空间一般用来饲养牲畜或者堆放杂物。临时空间一般为院坝,当地村民在建造吊脚楼时都会选择开阔平坦的平台。经济条件较好的村民会浇筑水泥,使院坝地面更加光滑平整。在农忙时期,光滑平整的院坝可以方便土家族人晒谷,农闲时期,院坝又可以作为村民聚会乘凉的场所。扩建空间则根据村民需求来使用,一般作为储藏空间或偏房空间。
4 二官寨村吊脚楼空间更新影响因素
一是二官寨村属于恩施州“乡村振兴”首批试点村落,作为恩施州的重点打造对象,当地政府对该村落产业结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引导与扶持。当地在制定村落经济发展规划时,将民宿旅游作为该村落发展的主要特色产业,并以民宿旅游发展为主体,带动茶业、药材业以及养蜂业这些附属产业的发展,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拓展村民收入来源。因此,当地村民在修建和改造吊脚楼建筑时会对原有居住空间进行改造,以使自己的吊脚楼建筑可以满足当地民宿旅游的需求。
二是随着村落经济实力的提升、人民生活的改善,村民在修建或修缮自家原有吊脚楼建筑时,会对原有吊脚楼建筑的居住空间进行一定的更新,以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或生产需求。许多村民在将自用房改造为可以商住两用的民宿建筑后,可以获得收入,并通过向游客出售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茶叶、蜂蜜等)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
三是二官寨村曾受当地地理环境限制,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交通极为不便。在2015年国家财政的支持下,该村完善了基础设施,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许多曾居住在山腰或者更偏远的山区的村民都选择将自己的建筑搬迁到新路旁,以满足出行便利的需求。凭借当地民宿旅游发展的契机,靠近新路也意味着有更多的商机。
5 二官寨村吊脚楼空间更新策略
5.1 聚落规划整治与修复
二官寨村新的聚落空间规划主要是在二官寨村新院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更新,从而保留康家大院古建筑群(旧院),并对康家大院古建筑群进行整体更新维护,如整修康家大院古建筑群外立面、恢复康家大院内部空间格局等。新院的部分以保留部分完整的老建筑院落为基础,通过对院落平面布局进行更新,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化商业需求,满足当地发展民宿旅游的需求。
该村落属于恩施州“乡村振兴”试点村落,当地政府在村民自有建筑民宿化的过程中也对村落肌理外观样式方向进行了确定。当地村民在更新改造自有建筑的居住空间时,必须保留建筑外立面的基本肌理,对吊脚楼建筑结构不进行破坏或大面积的改造。在材料上允许使用现代材料,但大体上还是需要保留原有木质结构,使村落保留原有风貌。同时,在新院内,不允许有吊脚楼建筑以外的建筑形式,打造一个吊脚楼民宿旅游建筑群。既尊重当地村民的传统文化与民族习俗,也满足游客对游览吊脚楼建筑的需求。
5.2 建筑功能布局优化
5.2.1 增设门扇
在传统吊脚楼空间中,受风水堪舆理论与传统观念的影响不设门,通过高门槛来阻挡财气的外流。同时,半开敞半封闭的空间围合手法也保证了正屋的采光与通风。但过于通透的空间也使吊脚楼失去了安全性与私密性,难以满足当地居民与游客的需求。更新后,新式吊脚楼建筑的正屋空间已经设置了前门,而不像之前传统吊脚楼一样不设门。设置前门,使吊脚楼在安全性与私密性上有了一定的完善,来满足当地居民与游客所需要的安全性与私密性。
5.2.2 居住空间功能进一步细化,烹饪空间从火铺中分离出来,以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
火铺这一居住空间在使用上依旧保留原有的除潮功能,但熏制食物以及用餐已经不在火铺进行了。为满足当地民宿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村民在吊脚楼空间内单独设置了餐厅和厨房。在厨房可以完成对食物的加工,在餐厅内用餐或者宴请宾客。
5.2.3 扩大居住空间
传统吊脚楼建筑的阁楼主要用于储藏,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加与民宿旅游的发展,在新式吊脚楼建筑中,阁楼都设置了客房,原有的储藏功能被居住功能替代。
5.2.4 架空空间保留储藏功能
辅助空间中的架空空间在吊脚楼空间更新中已经不再饲养牲畜。由于卫生等问题,当地村民基本上不再饲养土猪等家畜。部分还饲养家畜的村民也会重新搭建新的水泥猪圈,放弃在架空空间饲养。但当地村民还是会将杂物堆放在该区域,该空间的储藏功能未改变。
5.2.5 院坝空间农忙时晒谷、农闲时娱乐
临时空间院壩的使用功能不仅仅是晒谷这一生产行为,更多地成为当地村民聚集、娱乐的场所,跳广场舞、打牌这些休闲娱乐活动使院坝这一临时空间有了新的活力。
5.3 建构材料的更新
二官寨村群山环绕,自然资源丰富,建房时通常就地取材。吊脚楼建筑多用木材建造。随着交通逐渐便利,村民外出务工期间见到了更多的现代化建筑形式与材料,拓宽了村民的审美与眼界,许多村民开始使用砖、瓦等建筑材料。但由于砖石仍然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和物力来运输和建造,且砖主要用于封筑山墙,所以砖石的使用率并不高。同时,为了保护当地村落肌理,政府对仍然保留木制吊脚楼建筑的村民给予维护补贴。在满足村民现代化生活需求的前提下,以保留原有吊脚楼建筑构造为基础,对其自有建筑进行民宿化改造。在修建时将原本老旧的吊脚楼建筑重新修整为一间由钢筋混凝土筑成的房屋,不改变内部框架,并在外表面贴上木板饰材,以搭配周围建筑风格。因此,当地吊脚楼建筑的主体结构依然以木构架为主。但会有部分区域用砖石、混凝土来封墙以增强空间的密封性,并达到防水防潮的目的。
5.4 门窗装饰的美化
土家族吊脚楼的门窗样式较有代表性,在窗框装饰形态上较为多样,常常使用状元格子(竖条纹)、万字格、寿字格等纹样。随着民宿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与村外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渐频繁,使用了更多复杂美观的花纹,如冬瓜圈、王字格、冰裂纹等。并且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小部分村民在民宿旅游化的过程中,在家中安装现代防盗门[5]。但出于对外立面肌理整体性的考虑,会在外侧再加一个实木门或者铺贴木板。保留建筑立面肌理的整体性,尽量不破坏吊脚楼建筑形态的整体感。以符合当地政府对发展民宿旅游产业的吊脚楼建筑民族性与独特性的要求。
6 结语
传统吊脚楼居住空间是土家族人适应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表现,而现在二官寨村吊脚楼居住空间的更新变化也是当地土家族人顺应时代发展、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一种革新。
传统吊脚楼居住空间需要依据村民现代化生产生活的需求在空间功能上进行更新。而更新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经济发展一方面带动了居住空间功能的更新变化,另一方面推动当地居住空间更新来适应民宿旅游产业的需求。这些建筑居住空间功能上的更新与改变主要是因为原有建筑居住空间功能已经无法满足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的需求,通过对居住空间功能的更新满足当地居民在自家吊脚楼内发展民宿旅游产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雨蒙.古村落现状分析及其保护与发展的探讨——以恩施市盛家坝乡二官寨村旧铺古寨为例[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7(03):116.
[2] 张良皋.土家族文化与吊脚楼[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1-5.
[3] 徐燊,张浩瑜,赵逵.湖北施恩小溪古村落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J].城市规划,2017(04):83-84.
[4] 岳诗怡.鄂西土家民俗建筑空间形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
[5] 卢杨,覃莉.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当代变迁——以湖北省宣恩县彭家寨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85-93.
作者简介:翁雯霞(1979—),女,江苏高邮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聚落、环境设计。
屠嘉程(1995—),男,浙江绍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環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