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头古城的发展走向
2021-04-18万小方
万小方
【摘要】本文以南头古城为深圳的城市发展的特殊代表,进行其发展的历史背景回顾,针对历史文化发展、城市化变迁的解读,分析目前文化古迹与城中村混合发展所遭遇的困境,寻找可参看借鉴案例,在基于深度的调查和分析后提出后续建设思路进行探讨,以期引导更适宜的古城发展。
【关键词】南头古城;发展
1、历史背景及现状情况
南头古城有1700多年的历史及曾经拥有广阔的管辖范围,从公元265年三国设司盐都尉垒城以来,到明朝建立格局延续至今的千户所城,中间经历“迁海”、“日军占领”“城中村抢建”等古城风貌被破坏。
1.1南头古城历史悠久
从三国吴甘露元年起至东晋咸和六年,设司盐都尉,始建垒城“芜城”立东官郡郡治;到南朝,东官郡治迁出,宝安县沿用东晋宝安县城;唐朝时,设屯门镇 , 南头由行政中心转为海上交通门户和军亊要塞;宋朝归属广州都督府东莞县;元朝属广东道广州路总管店;明洪武二十七年设东莞守御千户所城,万历元年立新安县,革故鼎新,转危为安;清康熙八年迁海与复界,除城墙外城内全毁后复界,并号召原乡居民返乡耕种;在这段时期,南头开始逐渐奠定古城格局。
清从新安县割让香港岛和九龙半岛及新界给英国, 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民国占领,日军占领深圳,重兵驻守南头并修建炮台等军事设施;古城风貌因此巨变。
1.2建筑现状调查
古城内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交织在一起,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建筑约占总数的5%。南头古城内现有建筑约1100栋。按保护等级及建成年代大致可分为七类。其中以现代建筑为主,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建筑约占其中的5%。居住建筑约占87%,商业建筑约占13%。
1.3近期文化事件
政府推动下的文化事件对古城活化带来了积极影响。其中2017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活动曾为古城带来了大量的文化创意遗产及人群。展览活动期间古城的曝光量及关注度大增。但由于展览活动的时效性,文化事件介入的不可持续以及没有良好的运营管理,双年展时期的大部分遗产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古城影响力及文创活力迅速衰减。
1.4南头古城现状总结
①历史积淀
优点:1700年的漫长历史,具备广阔的管辖范围及影响力;劣势:所剩无几的古建,堪忧的保护措施以及匮乏的文化展示。
②城中村基底
因为近40年高速发展的基石,导致目前空间脏乱差,人口结构低端,产业结构单一。
③文化事件
外部驱动下推进了一定的文化进步,增加了国际影响力,在驱动之后影响力迅速减弱,展品近半被拆毁,展览活力蕩然无存。
2、案例研究
2.1国外——以威尼斯为例
威尼斯常住人口总数9万人,却有着每年2500万到访量。在应对文化旅游产业单一化的衰败时,以平衡居民游客需求、拓展国际影响力、多元产业为目标,用展现激发创造力的手段来激发创意产业。
威尼斯由453年建成至14世纪成为了历史悠久的创意城市,这段期间,其闻名于世的艺术与文化生产车间,奠定了商业贸易旅游一体著名水上都市。
具体表现:商业、集商业、贸易旅游;在人口结构上成为了全世界艺术家的第二故乡,其产业包括玻璃、棉纺、刺绣、纸工艺等。
在二战后,历史城区迪士尼化,表现为文化旅游单一化、创造性特质消失、居民人口数量减少,游客增加,产业衰败,靠历史遗存塑造文化旅游胜地。1966年,威尼斯重新设立目标:为平衡城市居民与游客的需求,拓展威尼斯的国际影响力,建立多元的产业。
基于此,威尼斯推进了一系列改造建设,引导城市的发展。
其中通过创意工作室/传统手工艺/高等院校/博物馆/教堂/商业,打造多元共生的历史街区,形成创造力生产空间。
成立于1895年的双年展,120多年来,威尼斯双年展一直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文化机构之一。成为意大利及全世界展现创造力的舞台与橱窗。以设计与艺术为驱动,为威尼斯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文化效益。
多维度创新策略是由威尼斯带来的启发,如下几点:
①文化体验
1980年增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1979年重新举办狂欢节;
②多元产业
激发创造力空间,推动艺术家住区建设,设立基金会为年轻艺术家1-6个月的居住、工作室空间、关注本土产品,展示传统手工艺;
③社区营造
应对居民数量减少的游客增加,制定教育计划,培育“创意公民”吸引年轻人/家庭/小企业,形成公众参与;
④空间改造与运营
展现创造力持续提供空间,其中·18座博物馆·5座专业图书馆·40多个私人文化机构;
⑤人口结构多元化
吸引艺术家,为年轻艺术家提供、创业预算,资助学生团体,各类大学推动威 尼斯发展创造城市知识资本;
⑥商业活力防止老城区内的充斥假冒产品而对商业的活力造成破坏,指定“知名商标”策略。
2.2国内——以田子坊为例
田子坊——传统历史街巷转变为创意产业聚集高地,开创国内自下而上的街区活力再生样本,田子坊是外国了解上海生活的窗口,本地人重温老弄堂生活的地方,成为上海旅游和体验式文化集聚地。
19世纪以来,作为承载华洋交界历史的活化石——石库门,已成为卢湾区最穷的街道。1999田子坊艺术街+创意园兴起,采取的策略是产业升级:街巷经济模式,100多家国际设计与艺术公司;空间升级:主街厂房改造+次巷弄堂改造;人口升级:扶持艺术家,60%-70%的外国人入驻;持续运营:10年免租金,限制业态准入。2003年成为国际化创意园,因为世博会事件,作为旅游展示点,推向世界。而在当下,田子坊也面临着过度商业化,租金上涨,商品原创力下降等问题。
运营与大咖运作的田子坊带来的启发,如下几点:
①文化运营
艺术界、学术界、设计界的大咖的持续支持与影响,田子坊之父郑荣发,艺术家陈逸飞,文化运营吴梅森,画家黄永玉,学者阮仪山等,另外还有上海世博会等事件的推动。
②多元产业
艺术创意、联合办公、本土手工艺。
③社区营造
石库门底蕴文化、公共展览持续的宣传、新的历史沉淀,如陈逸飞旧址。
④空间改造与运营
从临街厂房入手,慢慢深入内巷里弄的改造,最后整体公共空间的改造。
⑤人口结构多元化
外国人、艺术家、本土居民、游客。
⑥商业活力
上海美食、艺术照相馆、体验消费-气味博物馆,礼物小商品。
2.3案例研究总结
根据上述两个案例,在进行城市发展方面,需防范于未然,提前部署“负面清单”:①防止过度商业化,防止消费低端复制、防止人口结构单一化、防止产业单一化;②防止过度旅游化、防止租金暴涨、政府需要有专项资金补助,持续的支持古城的创意孵化、要挑选有长远眼光的主体来运营。③控制业态的准入门槛、控制业态准入,使业态不脱离艺术、设计、科创、文创体验消费、教育等主题。④防止空间过度使用,要留有弹性更新空间、留足够的空间让古城居民自发进行有机动态更新。
南头古城作为深圳的发源地及文化归属,其保护和发展一直作为深圳市政府最重要的关注点,历经长时间的研究和探讨,本次在梳理发展背景和借鑒参考案例后提出:以“设计+”为核心的多维度组合策略,来达到人口结构改变,产业结构升级,空间环境升级,业态与消费多元化。
3、历史文化概况——看不见的古城
3.1打造依稀可见故城
通过风貌遗存评估,进行古城遗存建筑现状与保护方式提出;从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分布状况,保护对象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周边环境状况等,将南头古城的保护区划定为包括省级、市级 的文物保护单位、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传统风貌建筑。
3.2让古城历史再现
通过南头历史文化的空间呈现,再续策略文化断层;广泛内容收集-成为丰富的展示资料的来源,查取书籍文献及博物馆展览,并与深圳历史专家、南山区文体局、南头本地老人(口述历史)等充分沟通、进行总结与提炼。
3.3历史文化内容的空间呈现
利用户外空间展示不同时间节点的历史重大事件,让游客与市民对南头的悠久历史有概要了解,形成露天展览街,构建一条时间轴展示带。
结合主街的文保建筑及风貌协调区,基于原有6个展馆,梳理古城内传统风貌资源归整成多组团片区,扩展成9大展览馆群。每个展览馆群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展开,有多个分展馆,并以南头/中国/世界的不同视角客观描述历史进程。十个微型展览馆由点带面,激发内城有机更新,包括展示私藏文化/市井文化/匠人工坊/手工艺/民俗活动/方言/饮食文化/口述历史等等民间生活百态。
4、南头古城发展策略
4.1总体发展策略
①强化古城特色,继承古城空间布局,尊重古城历史文化,统筹古城自身资源;
②联动区域发展,让南头古城成为促进片区发展建设的重要引擎点;
③文创激活古城,统筹片区与自身资源,结合文创发展趋势并加以整合,激活古城功能。
4.2总体发展架构
①发展框架
依托以12号线为核心的片区综合服务带、片区联动发展带的基础上,联动片区发展,依据周边资源的分布、古城资源的梳理及现状其他功能的提升,植入文创产业、强化综合服务、强化站点TOD带动作用,整体形成“两带两轴一心两核多片区”的整体发展框架。
A.两带
特色发展带:东西向联动古城片区及西侧,高新产业集聚区,互相促进发展;
特色服务带:南北向联动中山公园、古城,十字街、南侧居住区商业街等,形成产业服务带。
B.一心两核
一心:中山公园与南头古城融合建设的城墙,文化公园核心;
两核:中山公园与南头古城的发展核心。
②功能结构
在承接研究范围发展轴带的基础上,于南头古城核心 片区着力打造“一环十字、一核七片多节点”的功能 结构,同时通过多条主题文化街巷,将南头古城不同片区有机串联。
A.文化十字带
以古城十字主街为核心,集中展示古城城墙文化、古城美食记忆、古城手工艺文艺、古城人文发展、古城活力公园等内容,打造南头古城十字活力带。
B.环
以现状主要街巷为依托,串联起核心历史文化节点、文创发展节点等,形成古城文化发展环线。
C.核——南头古城核心
以文创工厂、报德广场为核心,构筑南头核心会客厅,集中承载大型展示、交流等活动,形成南头古城核心。
D.七片区
结合周边教育、科技、生态等资源,集中打造城墙文化公园、南门活力公园、TOD综合服务区、文教创意发展区、时尚科技创新区、手艺创意集聚区、深港文化交流区七大核心片区。
③交通发展策略
南头古城的特征要求应特别强调公众利益的保护与优先原则,所以要以公共利益为重,以公交+慢行为首要以及核心要素,弱化其他机动交通方式,缓解区域交通压力,营造安全稳定与人和谐的高品质慢行区域。
限制外部车辆进入,净化片区交通环境,引导公交出行。建立慢行交通系统,秉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打造全天候无缝的全域慢行空间。
5、深圳典型建筑和空间特征研究
基于南头古城的特殊情况,作为深圳城市发展城市化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空间特征也作为城市发展的演化部分,针对于深圳的典型建筑,由南头古城出发,从深圳文化构成来看,具备多元交汇,兼容并蓄的特点。深圳是广府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潮汕文化共同的交汇点,因此,除来源于本地传统文化外,深圳传统建筑的形成还有4大来源——广府、客家、闽南潮汕、西洋。
从深圳遗存古建群案来看,保留最完整的城+村+墟有:
①案例借鉴-大鹏所城
大鹏所城与南头古城作为军事要塞建于1394年,其建筑风貌叠加了明清、民国、50-80等不同年代的层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②案例借鉴-深圳凤凰古村
凤凰古村位于深圳宝安区,是广东省内古建筑较集中、保存良好面积广的典型广府民居建筑群。其中明代建筑4座,清代建筑60座,民国时期建筑96座。
③案例借鉴-观澜古墟
观澜古墟是深圳历史上仅存的“四大名墟”建筑风貌保留最完整的。建筑楼群主要建于清代中后期,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清末民初国际商业贸易进出口中转站。素有“小香港”之称。堪称“深圳近代民俗文化第一街”。
南头古城本质是一个城中村高密度基底占主导的、古建筑散点分布的“村+城”,需核心解决的还是城中村的空间的逼仄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的双重问题。
6、“设计+”的发展导向
建立:设计本体设计公社+设计科技创意工厂+设计消费文创集市,三位一体的复合古城产业体系。
①“设计公社”
构建设计上下游产业链:
A.产业服务
打破传统公司壁垒,建立资源共享的平台;将空间分为固定办公、共享办公、及创客三类空间;提供会议、储藏、交流展览等多种功能性空间;提供工业级3D打印机、镭射切割机等先进技术和应用。
B.内容化服务
定期发布大师讲座、创新展览、创客跨界等文化活动;鼓励入驻企业以“微发布”、“分享沙龙”、“兴趣小组”等进行专业交流和社交互通。
C.生活服务
提供人文创意的酒吧、咖啡馆、设计书店等文化休闲场所,并建立餐厅形式的食堂、台阶式的剧场,让入驻人员创造精彩的生活内容。通过产业细分,打造设计办公集群,开展系列设计活动运营——设计集市,开放论坛。
②创意工厂
打造与设计结合的高科技孵化平台,进行产业细分:创客、极客、物联网科技公司,工业产品,VR等,科技活动运营。
③文创集市
组织独立设计品牌,增加体验性消费,布置手工艺工坊,引入精致餐饮,周末举办或文创手作、或农作种植,或网红美食,或二手书籍,或家居日杂等不同主题的个性市集,从而打造项目又一文化品牌,对具有特色和历史的老商户进行重新规划和店铺升级,结合商户店铺老旧程度与外立面形象,对其内外部进行适当的改造,既保留店铺原有韵味,又呈现较好的外观形象,为现代人提供寻找老街记忆的时代场景。
结语:
顺应城市发展复杂性及时代性,如何让“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再续?如何用创意内容让“城+村”焕发活力?如何让“古城”成为多元人群参与的新家园?是更深入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古城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孙立川.新安县志[M].广东教育出版社:广州,2017:21.
[2]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11:51-60.
[3]张鹏.区域文化的挖掘与数字化再现[D].广东工业大学,2015.
[4]孟岩,林怡琳,饶恩辰.村/城重生.城市共生下的深圳南头实践[J].时代建筑,2018(03)
[5]城市共生:南头古城保护与更新[J].城市环境设计,2018(06)
[6]林怡琳.“城村共生”文化导向下的城市更新策略——以深圳南头古城为例[A].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C].2017
[7]孙施文,周宇.上海田子坊地區更新机制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5(01)\
[8]陈天翼.艾传顶,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深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主编,广东建设年鉴,南方出版传媒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159,年鉴.
[9]李景磊.城中村商业空间复合性探析——以深圳南头古城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04):70-7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