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仿生视角下的时装应用和创新探索

2021-04-18黄斯赟

艺术科技 2021年3期

摘要:自然万物都在源源不断地为时装设计师提供创作题材。“仿生”作为一种时装设计理念和手法,深刻体现出了人类、自然和时装和谐依存的关系。仿生时装立足于设计仿生学研究仿生在时装肌理、造型、色彩和功能四要素上的应用。现代文明成为仿生时装的推动力之一,未来仿生时装的发展和创新必然呈现出更丰富的形式。

关键词:仿生时装;设计仿生学;未来时装

中图分类号:TS94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3-0-02

1 仿生时装的历史渊源

设计仿生学是仿生学与设计学交叉渗透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通过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来建造技术系统,或通过使人造物具有生物系统特征的方式来进行艺术性和科学性活动。仿生时装隶属于设计仿生学的范畴,指针对时装的各要素,仿照生物体或生态现象的肌理、形态、色彩、功能和文化内涵而进行的设计实践。

原始人用兽皮、叶片遮体,以起到御寒防潮、护身免灾和增强狩猎效果的作用;而后人类利用自然纤维进行缝制和纺织,制织物表面的花卉鸟兽纹饰,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与经验,以更好地适应环境气候及社会发展。

中国古代服饰的仿生讲究“形似”的生动活泼,又追求“神似”的写意韵味,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东方哲学。造型仿生有凤尾裙、水田衣、清代马蹄袖和云肩等款式。服装纹饰仿生往往具有符号象征性,多表现在区别尊卑等级和寄托美好愿望上。传统色彩仿生富含我国古代传统宗教哲理和效仿自然之心。如秦朝尚“水德”,服装多以深沉黑色为主调;染色色彩的天然染料包括植物的花、茎、叶、根、果实的汁液以及矿物和动物猩血;“海棠红”等仿生色彩的命名生动形象,画面即刻映入眼帘。西方服装造型的仿生多表现在服装服饰外轮廓的变迁上。中世纪中后期的服装是西方“宽衣文化”向“窄衣文化”的转变过渡,突出强调自然躯干曲线,追求立体感的视觉效果和与之相适宜的人体曲线美形态。这种服装造型变革受到当时神人结合的宗教信仰影响,是一种更为抽象的仿生艺术理念。后来的拉夫领、鲸须骨紧身胸衣、鸟笼式裙撑、洛可可服装服饰风格等,均能展现出西方仿生服装尊崇“适体自然”、真实和关注自我的观念[1]。

2 现代仿生时装的应用

现代时装设计中的造型、色彩、材料和复合状态要素可分别对应仿生时装中的形态仿生、色彩仿生、肌理仿生和功能仿生,实现审美需求的满足和文化内涵的升华。

2.1 形态仿生

形态仿生是指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类等所具有的典型外部形态的认知基础上,寻求对物体形态的突破与创新,强调对生物外部形态美感特征的抽取整理,通过艺术处理表现方法达到满足人类审美的需求。直接模拟自然界生物或生态现象的形态,力求再现物体真实样貌的形象可称为具象形态仿生。在时装设计师汤姆·布朗尼(Thom Browne)的时装作品《创(Thron)》中,模特身着数套精确的以人体肌肉骨骼线条和神经解剖图为廓形的充气套装,形象独特充满戏剧性。直接的人体肌肉仿生呈现出作者对人自我本身的理解与认知。另外还有抽象形态仿生,指对自然形态进行提炼、归纳甚至加以重复、夸张、变异的人造形态[2]。时装设计师川久保玲在许多创作中解构重塑了玫瑰花元素,或将其概括成内外层层叠加的团状物,或几何化,或简化为荷叶边。玫瑰花被运用各种方式拆解与重组,打破了原始样貌而被赋予了新的象征性含义,表现出川久保玲力图颠覆刻板印象中對传统女性美的定义。这种抽象的形态仿生解构了人们对于某些既定定义的认知,具有明显的批判性,可以引发观者深思。

日常生活中不乏经典的形态仿生时装款式,法国品牌巴黎世家(Balenciaga)的“茧型大衣”、迪奥(Dior)的“郁金香裙”、蝙蝠衫、鱼尾裙、羊腿袖等,皆是时装设计师受到动植物形态的启发并将其运用到时装造型与结构上的结果。

2.2 色彩仿生

自然界的优异色彩功能和形式是人类借鉴和模仿的对象,色彩仿生主要是从自然界生物系统中提炼出有益于改进色彩设计功能和视觉表现效果的色彩,并将其应用到人造物当中。色彩仿生往往先分析提取主要色相,按一定的面积比安排色彩出现频率,最后对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作适当调整,以使搭配和谐,视觉舒适。时装的色彩仿生还需遵循色彩视觉意象、色彩心理学和色彩搭配等原则。例如,“迷彩”可分为林地迷彩、沙漠迷彩、斑点迷彩、数位迷彩等。从伪装效应上来说,其功能性大于其美观性,常用于作战和野外活动装备;而在时尚领域,迷彩图案同样斩获许多设计师和潮流年轻人的喜爱。不仅如此,仿生色彩也可以做到概念信息和情绪的传达。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受到物种起源的启示创作了作品《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Plantos Atlantis)》,整体枯黄暖棕色调中夹杂着微妙的青绿色,模仿了远古爬行和海洋动物沧桑的记忆,其中几套带有未来感的渐变蓝绿色彩为作品增添了梦幻的色彩,绚丽之中带有戏谑的病态感。他的时装并非单纯是为了展现美丽的生物色彩,更是借助独特的色彩仿生语言表达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反思——现代工业文明会导致人的进化还是退化?

2.3 肌理仿生

肌理仿生即借鉴生物表面纹理质感和组织结构进行模拟创造的一种方法,可分为仿生纤维、仿生织物和仿生复合材料。仿生纤维有仿照蜘蛛丝纤维结构的人造蜘蛛丝纤维,其韧劲大,保暖性能更好;研究人员模拟荷叶叶面组织结构研发出了一种荷叶仿生织物,可以很好地起到防水防污的作用。仿生复合材料为时装设计师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甚至可以结合面料二次改造的方法如褶皱、刺绣、撕裂、灼烧、打结等模拟仿真生物系统表面,因此得以以褶裥展现山川河流的磅礴气势、以几何图形探索微观世界的特殊形态趣味、以木纹体现清新静美、以飞禽走兽的动态和皮毛体现自由精神。时装设计师艾里斯·范·赫本(Iris Van Herpen)用非传统服装材质结合参数化设计等多媒介手段大胆呈现了颠覆性的未来科幻感时装,她的作品《双面(Syntopia)》为了重现飞鸟羽翼的轻灵感,用千层半透明硬纱、聚酯薄膜和透明的黑色亚克力板在不同的方向不断重叠以模仿分层羽毛结构,表达对未来人类进化飞行的渴望。此外,她还曾使用肌理质感模仿动物化石的脊骨、地球鸟瞰图的风貌、水螅虫等多种自然意象,持续将肌理仿生作为设计理念和方法,思考自我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寄托物种深层联系的美好夙愿。

时装的肌理仿生、形态仿生和色彩仿生皆可分为具象仿生形式和抽象仿生形式。前者直观具体,概念表达一目了然;后者含蓄隐晦,予人无限遐想空间。两者都为时装长久输送了创新视觉艺术魅力和精神哲学文化内涵。

2.4 功能仿生

功能仿生通过研究自然生物的客观功能原理与特征以达到服装功能改进的目的,可分为防护功能和隐蔽功能。具有防护功能的服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体免受外界的直接伤害,比如模仿硬壳动物的自我防御机制的中国古代防护盔甲、现代的防弹衣。隐蔽功能的仿生服装灵感来自变色龙,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自动变换颜色的武装效果。功能仿生可以同时存在于肌理质感、形态结构和色彩中,不能单一而论。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衍生出了诸如智能可穿戴服装这类以满足功能需求为主导的创新创意方向。对于时装来说,关注自然生物的客观功能原理与特征更强调借助概念的表达和艺术化的形式。一款模仿自然生物反应系统的交互仿生时装,衣身面料可以根据外界光线明暗程度逐渐掉落以模拟秋天落叶的现象,作者可以借助表现自然界反应系统的功能让观者领会生命周期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

3 仿生时装的创新与未来趋势

人类与自然是互相依存、和谐共处的关系,所思所想所作必然离不开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未来仿生时装的发展与创新将会以更多样化的形式呈现。以下列举3个潜在方向。

3.1 仿生与时装艺术的创新

时装艺术(Fashion Art)是一种以服装为媒介和题材,来表达个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的艺术,属于当代艺术领域的一个分支,具有创造性、思想性、艺术性和前瞻性,对时装设计具有导向和指引作用[3]。时装艺术可以满足仿生题材对观念、造型、材料、色彩、肌理甚至是展览方式的创意探索,仿生也对时装艺术有一定价值。首先,仿生时装艺术是国际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其次,仿生时装艺术关联诸多艺术风格,且具有收藏价值。时装艺术家艾尔莎·夏帕瑞丽(Elsa Schiaparelli)作品中使用的红色龙虾、眼睛、头发、爪子手套等许多有趣的仿生元素都呈现出了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她的许多仿生时装艺术作品现被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收藏,对后来诸多设计师与大众而言,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再次,仿生时装艺术与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等诸多现代艺术理论关联。时装艺术作品《蝴蝶夫人》中,艺术家吕越利用切割千只蝴蝶的剪影围绕在古典连衣裙两侧,呈现一双翅膀向外逐渐扩散的飞羽的造型,画面如诗如梦,浪漫如歌,寄寓了艺术家对阴阳、中西、爱情、自由等的联想与思考。最后,时装艺术家们聚焦当下,观念中渗透着对过去、现代和未来的探索。仿生依托社会文明发展和科学进步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了不同样貌,仿生与时装艺术的结合可以体现出时装艺术家们对于人类所处的生存空间、时代的历史特征和社会的文化背景等的思考。

3.2 仿生与科技时装的创新

21世纪后,电子科技不断发展,时装作为创意的前沿行业,一直乐于尝试与新型科技的交织。仿生与科技时装的创新发展根据其满足的功能需求可以分为智能时装和虚拟时装两大方向。

智能时装(Smart Fashion)是融合了电子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纺织科学及材料科学等相关领域前沿技术的时装和饰品,是可以满足人的物质功能需求的科技时装。感知、反馈和反应是智能服装的三大要素,它能模拟生命系统,能够感知外界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可以对反馈收集的信息作出相应反应[4]。智能时装设计师贝纳滋·法拉希(Behnaz Farahi)曾打造出目光追踪驱动智能交互服装,这种时装可以利用追踪观者的目光移动轨迹使时装表面的肌理产生移动和变形,表现人与人之间“观察”这一交互行为带来的微妙感受。此外,受到蜂鸟、人脑、眼睛等元素的启发,她还尝试将大脑思维与情感反应可视化,创造出了许多猎奇、前卫却又引人深思的智能仿生时装作品。電子时代的来临使人们可以依赖互联网的高速运转与发展,从前无法在短期内达到的效果现在可以在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轻而易举地实现,这一优点同样也被时装行业所吸收。设计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建模软件(如Marvelous Designer、CLO 3D、Zbrush、Rhino等)进行时装与数字化技术的绘制、雕刻与渲染,许多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做出的仿生肌理、造型、色彩和功能工艺得以突破传统时空的限制,这提高了创作的效率,使时装以在虚拟网络里逼真细腻地构建出来并且得到广泛传播,为创造性思维的革新提供了更大的潜在可能性。目前,虚拟时装已开启了虚拟试衣和线上平台交易等新兴虚拟时尚规则,观众可以及时利用互联网技术体验换脸试穿和购物收藏。虚拟时装实现了精神与物质需求的合理转换,也可以拉近仿生时装与大众群体的距离。

3.3 仿生与时装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融合

时装可持续发展更关注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问题,不只强调单纯的环境保护,也提倡适度的原则,兼顾消费需求、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5]。仿生时装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可以体现在天然材料的探索与再利用上,也可以着眼于时装整体的“获取资源—设计生产加工—销售—回收再造”的发展模式,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纺织品设计师Youyang Song使用废弃果皮,加入一定配比的环保试剂,经过搅碎、炖煮、脱水、烘干等步骤,发明了可降解、可食用、零浪费、可循环利用、结实又防水的生物可再生皮革,这些材料已经开始投放时装市场。作品以零废弃、零污染为准则,试图建立一个可行的、完整的生物可降解材料相关产品的生态系统,专注于打造一个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时装行业作为造成全球污染的第二大产业,给了设计师和消费者以警示。仿生和时装可持续发展领域可交叉提供概念思路、设计方法、材料创新和经济环境的启示,也可以互相为彼此的应用形式注入新的活力,这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利益需求。

4 结语

仿生时装发展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经历了从最初对符号的简单模仿到后来利用自然优化自身的过程,其源自对自然万物的共生情愫,也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仿生学可以从肌理、造型、色彩和功能四个方面转化为时装设计语言,创造具有思维创意、审美功能和文化理念的仿生时装。随着全球经济科技的蓬勃发展,催生出了更多新颖的、有创造力的、跨学科的创新形式。服装行业未来的创新之路理应紧密结合社会经济、文化思潮、科学技术等时代发展潮流,赋予仿生时装更加鲜明和多元化的色彩。

参考文献:

[1] 崔荣荣.服饰仿生设计艺术[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5:14-28.

[2] 郭延龙.仿生学视角下3D打印服装设计研究[J].装饰,2018(3):104-106.

[3] 吕越.时装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3.

[4] 田苗,李俊.智能服装的设计模式与发展趋势[J].纺织学报,2014(2):109-115.

[5] 孙路平.仿生设计在可持续性服装中的创新应用研究[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18:07.

作者简介:黄斯赟(1995—),女,广西柳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时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