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建设风险因素及其影响机制分析

2021-04-18王颖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影响机制海绵城市

王颖

【摘要】本文以海绵城市建设全生命周期进行分析,提出管理、技术、资金以及法规是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风险因素,这四种因素对其建设带来的影响也因其生命周期差异而存在一定的不同,风险管理重点也应迎合发展实际来进行管理。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海绵城市建设风险因素以及影响机制,然后提出几点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风险;影响机制

随着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越来越快,以往雨洪以排为主的模式已经逐渐显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对水环境的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近年我国积极推行海绵城市建设,但因各方面的风險因素,使得海绵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海绵城市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因此本文对海绵城市建设风险因素及其影响机制进行详细分析,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海绵城市建设风险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1.1管理因素

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管理因素会为其建设带来相应的风险。从整体上来看管理因素,其中对其影响比较大的两项指标为监督机制和公共参与机制。从风险预防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这两项因素也是建设海绵城市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举例来讲新加坡属于敏感地区,在第一阶段的海绵城市建设时就专门针对自身实际制定一套监督管理机制,这足以表明监督管理机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基于此,就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实际情况来讲,应积极将公共参与制度融入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起到减少相关工作部门在进行环境治理工作时的压力,同时也可以将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激发出来,能够自主的参与、监督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1.2技术因素

从地方适应性因素的角度来看待建设海绵城市的风险因素,若地方适应性因素荷载越大的情况下,则表明建设海绵城市所使用的建设技术在地方适应性因素中更容易出现技术风险。站在建设海绵城市基本原则的角度来讲,其中最重要的原则就在于因地制宜原则。在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虽然已经专门针对其颁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核技术指南》等一些相关的国家级规范制度,但因我国地大物博,对于各大区域、各种地理类型的海绵城市建设还是缺乏相应的建设指南在其中作为依据支撑,因此也就难以避免出现生搬硬套情况,从而产生技术方面的风险[1]。举例来讲,澳大利亚就是将国家中的各级政府部门、相关行业组织、科学研究机构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整合起来,专门针对建设海绵城市进行合作,通过加强合作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地方技术导则,以此改善各区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就我国发展经验来看,各地区在自然、经济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别,如果只是根据国家统一技术导则开展建设,就会出现部分城市不适应的风险问题发生。

1.3资金因素

从地方财政建设资金的角度来讲,其负荷系数越大的情况下,则表明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多数依赖于地方政府。若地方政府资金周转进入困境情况下,因资金压力影响,就会导致海绵城市建设因此被耽搁,而这种资金支持方式也不能作为建设海绵城市长久之计。再加上雨水排放所需要的费用也在地方政府资金中占有一定比例,因此这就需要寻找更能维持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通过对融资模式进一步优化才能转变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资金风险的根本问题。

1.4法规因素

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如果国家法定地位因子荷载比较大的情况下,说明基于国家层面进行的法律制定存在迫切性特征,也就是符合当前国家海绵城市建设中客观现实上的需求。举例来讲,德国是当前世界中雨洪管理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该国家的《联邦水法》就是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来对水环境管理提出明确要求,成为各州在进行水管理工作时的依据,从这方面足以看出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能够对其他法制定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通过构建科学的法律体系来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风险管控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针对海绵城市建设风险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的建议

其一,积极迎合当前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风险机制的影响因素,以此构建针对性的风险管理体系,一方面,随着当前我国海绵城市不断推进,应对管理、技术、资金以及法规各方面 加大完善和优化力度,以此为基础来逐步强化海绵城市的基础建设工作[2];另一方面各区域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牵头工作,市长作为主持,针对海绵城市建设制定相应的例会工作制度,通过以此来强化各单位针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的协调工作,以此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风险管控工作能力。

其二,迎合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风险会随着建设周期不断演进的这一规律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把握各阶段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风险管理的重点所在。这主要在于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生命周期特征,各阶段的风险因素活跃程度以及相互关系都是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因此这就需要迎合建设过程中风险管控重点来逐步推进。

其三,从海绵城市的本质来讲,其是基于我国水环境危机提出的一种新型手段和途径,要求人们从根本上改变对城市建设和管理价值的理解。具体来讲,制定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法律规范标准,将雨水排放作为国家污染治理工作中的一部分[3];加大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参与度,基于法律的基础上来完善海绵城市管理和运行体系,各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城市中海绵设施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等进行检查;加大对地方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的编制,深入研究所在区域的各项研究工作,以此来进行技术导则编制。

总结:

综上所述,积极响应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是当前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相关研究人员应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和影响机制的分析,然后采用针对性策略进行解决,以此加快推动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立红,尹巧玲,刘俊伟.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的风险分担研究[J].工程经济,2019,29(01):64-68.

[2]向运涛.海绵城市PPP模式激励机制应用研究——以武汉市南干渠片区[J].建筑与装饰,2020(8):116-117.

[3]范远航,邓朝显,李怀恩,等.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措施应用的风险研究[J].给水排水,2019,v.55;No.461(S1):140-144.

猜你喜欢

影响机制海绵城市
房地产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及效率评估
城镇化进程影响居民福利的内在机制探究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
企业经营绩效与创新投入的影响机制与治理对策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