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姑娘》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与现实意义
2021-04-18鹿文轩
【摘要】玛姬·玛汉的经典作品《灰姑娘》是一部现代芭蕾作品,其中运用相当巧妙的人物设定与表现手法值得探讨。人物的选取在原著的基础上稍作变动,使整个舞剧穿梭在现实与虚幻中,看似是一部荒诞的童话故事,实则向这个时代的人们指出关于人工智能的严肃现实问题。本文将对《灰姑娘》这部现代芭蕾舞剧中具有特点的人物进行剖析,指明其中所运用的表演手法和人物形象设定之间的联系,与玛姬·玛汉所提出的对于智能机器人的思考。
【关键词】《灰姑娘》;人物形象;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4-190-03
【本文著录格式】鹿文轩.《灰姑娘》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与现实意义[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04):190-192.
一、现实世界小女孩的人物设定与表现手法
玛姬·玛汉8岁时,在法国图卢兹的图卢兹音乐学院开始学习古典芭蕾,随后,她在布鲁塞尔的Mudra学校继续学习。1974年,玛姬·玛汉为贝雅特的芭蕾舞团担任独舞,也开始与尤库里(Yu-ku-ri)探索自己的编舞声音(1976)。后来,她在比赛中屡获一等奖,在1984年正式成立玛姬·玛汉舞团(Compagnie Maguy Marin)。在此时,玛姬·玛汉还为荷兰国家芭蕾舞团、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团、荷兰尼德兰兹丹斯剧院和里昂歌剧芭蕾舞团创作了作品。舞蹈评论家们认为她的作品是舞蹈剧场和法国新舞蹈相结合。《灰姑娘》这部作品无论是从它与玛姬·玛汉的个人经历的联系,还是玛姬·玛汉对它的独特表达,都与其他作品很不相同,可拿出做个例分析。本文预想从玛姬·玛汉的编舞特征切入,主要讨论编导是如何通过对特定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实现向观众传达个人观点以及抛出社会问题的。
在整个舞剧中,有一个并没有推动故事发展,但却非常重要的人——现实世界中的小女孩。影像版《灰姑娘》中一开始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小女孩抱着一本童话故事书,而这整部舞剧就是小女孩读的故事书。这部舞剧就在小女孩的想象中进行着。据《纽约时报》评论家安娜·基舍尔科夫(Anna Kisselgoff)称,玛姬·玛汉创造了“灰姑娘的娃娃眼视觉”。这场演出在舞台上设置了一个巨大的三层娃娃屋,是由蒙特塞拉特·卡萨诺瓦(Montserrat Casanova)设计的布景,所有演员都打扮成娃娃的样子。
真实世界的小女孩在舞剧的开始占据了整整三分钟,在这三分钟的镜头里大多数是小女孩的背影,她在看着童话故事书中的灰姑娘。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小姑娘左边的娃娃屋一点一点亮了起来。随后,镜头转到小女孩的正面,她正看着观众。最后还是来到了小女孩的背影,镜头慢慢向玩具屋推进,一模一样的玩具屋被放置在了舞台上。在整个舞剧进行期间,也曾多次出现小女孩的正脸,一直跟着故事情节走的她读到气愤处甚至摇摇头。玛姬·玛汉自由地游走在现实与虚幻之间。但小女孩并不是现实,她也是演员之一,舞剧的一部分,她并不作为观众存在。编导让小女孩直视摄像头,观众通过影像看到的是一个与自己交流的人,《灰姑娘》希望承认观众的存在。玛姬·玛汉受到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荒诞派文学的启发和对剧场的技巧应用,选择采用戏中戏的戏剧手法达到其产生共鸣的目的。
“所谓‘戏中戏,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套层结构,是指戏剧中又包含了套演在该戏剧故事之外的其他戏剧故事、事件”。远到莎士比亚戏剧的《哈姆雷特》《仲夏夜之梦》和《爱的徒劳》,近到众所周知的《暗恋桃花源》,戏中戏的表现手法都无比明显,这也是许多戏剧大家选择这一表达方式的原因。而采用这样的方式也将会达到特殊的效果。首先,作家需要承认,戏剧具有“虚拟性”,在遵循这一前提下,“戏中戏”有几个较为明显特点。第一,它辩证地处理舞台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绝对转化为相对,模糊真实与虚拟、艺术与现实的界限;第二,这种戏剧表现手法的运用让观众产生心理错觉,潜移默化地让观众信以为真,从而将自己的情感更多地投入进这个虚拟的世界;第三,它可以加强其原本的效果,让本来悲情的故事更加忧愁,本来欢喜的故事更加喜剧,本来离奇的故事更加怪异。玛姬·玛汉将灰姑娘的故事镶嵌在小女孩的阅读中。一方面,玛姬·玛汉将现实中的小女孩的篇幅设计的极少,不会影响故事主线。但又在舞剧进行中经常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起到强调的作用;另一方面,观众作为构成表演的一个重要环节,观众的个人经验是其对于作品是否产生共鸣的基础,但是《灰姑娘》是一个虚拟的童话故事,玛姬·玛汉选用戏中戏的手法模糊舞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观众产生真实情感,通过演员与观众对视,邀请观众达成合作关系。
二、半机器人形象设定与现实意义
玛姬·玛汉作为法国著名编导,在她的作品里我们总能看到更大的社会问题。虽然在《胖子王国》和《May B》中也都通过重塑身体来达到另一种形象呈现,都运用了厚重的身体把人物改造成胖子形象。但以上两部作品的人物形象还都停留在“人”的范围,《灰姑娘》与众不同的是借由童话故事把人物理所当然的设定成娃娃,也就是不属于人的范畴。
当舞台上的人物形象被完完全全设定成娃娃时,作为观众对这样的人物设定是否应该感到恐惧?我们感到恐惧的一定不是看似狰狞的假面具,而是这些有着人类行为的“假人”。玛姬·玛汉选择将这样的娃娃形象通过小女孩的视觉和想象所展现出来,实则是最大程度降低了观众对于半机器人的恐慌态度。其中半机器人属性最为明显的就是仙女教母。
由于在玛姬·玛汉的《灰姑娘》中仙女教母的人物设定完全脱离了原著,从她的出场方式到她的性别都跟原著相差甚远,所以玛姬·玛汉给仙女教母的设定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当灰姑娘的父亲回来时,给灰姑娘带来的礼物不同于她的两个姐姐,她的礼物是一个又大又沉的箱子。箱子打开时一张一合,不断向外冒着烟,出来的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布娃娃。布娃娃进一步被从内部撕破,科技感的音乐、乱七八糟的彩色灯光也在回复着这个出场。在仙女教母出场时就赋予了强烈的科技感。加上她的性别无法确定:光头、一身全白,无法看出性征。对哈拉威来说,“机器与生物的混合体”的半机械人具有溶解二元的能力,具有巨大的女权主义潜力。仙女教母的手中拿着一把像剑一样的魔法棒,而这个魔法棒在后续的表演中也同样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仙女教母的动作简洁、笔直,具有指挥性。断断续续的机器人声音不断指示着他的步伐,而他的步伐多以深弓箭步为主,身体形态笔直又僵硬。充满着主宰者气息,和军国主义色彩。全场的情况尽在他的掌握之中。这里的人物设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强调女权,从动作编排上我们很容易认定仙女教母是位男士,但在外形上却无法做出判断,性别不确定。这里强调女性的作用,我们是否可以把“掌控”“军国主义色彩”“主宰”等标签也同样认定为性别不明确?二是提出半机器人对现实生活中人类命运的威胁。在童话中,这个半机器人被贴上“主宰”的标签,她可以主宰灰姑娘要做的事情、老鼠为灰姑娘开路、仙女教灰姑娘舞蹈。那么对于现实社会来说,半机器人是否真的有一天会成为世界的主人?我想这是玛姬·玛汉一定要重新塑造与原著截然不同的仙女教母形象的原因。
哈拉维在《赛博宣言》中说:“总之,我们都是赛博”。如今,赛博世界离我们已经不再遥远,半机器人对我们来说也不再是虚幻。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身边就生活着很多“半机器人”,他们可能身患残疾,身体的一部分需要被机器替换才能实现人类的正常机能,例如霍金或者带着心脏起搏器的人。如今,人们几乎不再质疑赛博,因为在20世纪后期,发生三处“边界崩溃”,即“人和动物的界限”“人和机器的界限”与“物质与非物质的界限”。不幸的是,这三处边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变得比在哈拉维的80年代更为模糊。例如,我们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它就是一个小的虚拟世界,我们依靠它进行交流、交易、娱乐,甚至已经无法离开它。很多人沉迷的手机游戏就是一个赛博空间,我们需要虚假的身份来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已经被机器所替代了,而我们每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成为了半机器人。这也就是,上文所提到《赛博宣言》所讲的:“总之,我们都是赛博”。特斯拉汽车CEO马斯克认为实现脑机交流可能只需要八到十年的时间,而他的工作室已经实现了第一台人机接口。科学家霍金表示,我们的生活会因彻底开发AI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将导致人类灭亡。并且他认为,AI技术的初级阶段已经证明非常有用,他所使用的说话系统,就是基本的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自行启动,以很快的速度重新改造自己。而人类由于自身物种的局限只能依赖缓慢的生物进化,我们从根本上就无法与赛博世界竞争,最终将被超越。霍金也表示,AI将在100年之内将人类取而代之。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已经在生活的许多方面得到了应用,可以为人们导航并且实时分析路况,为用户选择当下最便捷的道路;在各行各业中,使用机器人是更加节约成本的方式,智能机器人可以代替人搬运重物,这无疑减少了人工成本;人工智能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当人们需要完成复杂计算时,机器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在未来,人工智能地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例如,人们开车会解放双手,不需要亲自动手操作,只需告诉机器人目的地,它就可以非常安全的将用户送达;在医学上,智能机器人可以采用纳米技术来完成不需要开刀的手术,只需将纳米机器人放入人类的身体内来完成手术,患者的体表不会留有影响美观的疤痕;当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智能机器人做的最多的是可以帮助人类做日常杂务,例如,洗衣服、做饭、买菜、打扫等,这可以极大地改变的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传统社会中家庭妇女的生活习惯与时间安排。家庭主妇会拥有大量的个人时间,不需要时时刻刻待在家里做家务或者照顾孩子,也不需要为了家庭做出事业上的牺牲,而是有大量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对于日常起居需要照顾与陪伴的单身老人来说,儿女由于各种原因陪伴的时间少之又少,老人们可以拥有一个智能机器人作为陪伴者,照顾自己的日常起居,这些智能机器人甚至可以成为陪伴他们终老的“伴侣”。在未来对于机器人的各种幻想中,最令人期待的则是救灾机器人。一方面,机器人不仅可以快速定位到幸存者,还可以以灵巧的身姿穿越各种复杂地形和人类无法钻进的小洞。另一方面,在重大灾难中采用智能机器人可以降低救灾者的危险,不需要救灾人员身处危险中。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机器人为这个世界带来的不止有数不胜数的好处,它们也同样带来恐慌。
2015年6月29日,一名德国汽车制造的外包员工在保纳塔尔(Baunatal)的工厂内被机器人杀死,22岁的死者被机器人当作汽车部件,突然被机器人抓住,挤向了一块金属板。在世界各地,特别是日本,经常有员工被机器人致残,甚至是杀害。这是因为这些较为低端的机器人还没有识别的功能,在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机器人杀人事件已经并不常见。但在未来,智商一定高于人类的智能机器人将会是人类的威胁。首先,资金力量薄弱的企业或者知识技术贫乏的个人,将会面临大规模的失业,掌握资金、技术的商业巨头将会垄断市场,而没有这方面技能,并且不具备学习能力的人们会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社会上的体力劳动者,甚至是脑力劳动者,都极有可能被智能机器人所替代。面临社会上的大规模失业,人们无法生存,社会贫富差距变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其次,人工智能有可能被大量运用到武器中,人们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不需要战士和士兵,但是机器兵团的战争却是人类无法预测的。并且,當人们把机器人放在家中做家务时,这是一个很好的偷窥隐私的机会,因为机器人基于数据,他们将会记录着人类的一切行动,而人们并不知道他们日常生活的信息在被谁记录着,被谁使用着,这将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安情绪。最后,也是最可怕的一点,如果机器人过于智能,或者完全智能,他们可能具备了思维和情感,产生自己的想法,就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甚至剥夺人类的主导权。
让我们重新回到玛姬·玛汉的经典现代芭蕾作品《灰姑娘》中,编导在人物设定、表现手法上均向这个社会提出了有价值的思考,编导玛姬·玛汉借由仙女教母的半机器人形象发问人类:当机器变得有思想,是进步还是灾难?
作者简介:鹿文轩(1998-),女,山东济宁人,汉族,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舞蹈。